教育随笔(114)《赵威后问齐使》教学后记
文章来源: 李培永2022-11-20 05:02:24

教育随笔(114)《赵威后问齐使》教学后记

【诵读提示】

本文选自《战国策》的《齐策》,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经西汉刘向校订,共三十三篇。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行文流畅生动,多雄辩的语气,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主要是记述赵威后在一次会见齐国使者时的谈话。这次谈话很短,但很有特色。谈话的内容在平常之中见深意,表现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眼光。谈话的方式在自然之中多变化,表现了赵威后娴于辞令,善于论辩的外交才能。

【原文】

齐王使使(旧读shì)者问赵威后[1],书未发[2],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yàng)耶?民亦无恙耶[3]?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4] (yuè),曰:“臣奉使[5]使威后[6],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7]?”威后曰:“不然。苟[8]无岁,何以[9]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10]舍本而问末者耶[11]?”

(这一段写赵威后在接见齐国使者时,先问岁与民然后问君,并用“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两句反问,反驳齐使的“尊卑观”,反映了她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乃进[12]而问之曰:“齐有处(chǔ)士[13]曰钟离子[14],无恙耶?是其[15]为人也,有粮者亦食[16],无粮者亦食(shì);有衣者亦衣(yì) [17],无衣者亦衣。是[18]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19]?叶(shè)阳子[20]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21],恤(xù)孤独[22],振[23]困穷,补不足[24]。是助王息[25]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26]无恙耶?彻其环瑱(tiàn)[27],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28]民而出于孝情[29]者也,胡为至今不朝[30]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wàng)齐国[31],子万民[32]乎?於(wū)陵子仲[33]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34],下不治其家,中不索[35]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36]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这一段写赵威后询问齐国三士一女的近况,表达对他们的不同看法和态度,批评齐王不起用这些能帮助“养民”和“息民”的处士,进一步阐释述她的政治见解,以民为本的思想。)

以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的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诵读课文。“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引自《文言读本》的前言。)原来两段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课文后面还有36条注释文字,无须老师讲解,学生一看就懂。老师在课堂上就是千方百计指导学生“反复熟读课文”,一节课45分钟后,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这篇课文。

【教学后记】1985年10月7日上午第一节课

《赵威后问齐使》是《文言读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第一篇课文是《子鱼论战》,张必锟先生于1985年9月27日在我们班讲示范课已经上过了。张必锟先生是北京市著名语文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读本》特约编辑。

课后,张老师与我们武汉市三个实验班的执教老师座谈,张老师结合这两节课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文言文诵读教学。

一、为什么文言文讲授要以诵读为主?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培育语感;没有杰出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语感起首来历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说: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事理:人们在“活”的语境中,之所以能较快地学好另一种语言,就是因为听得多的缘故。这不限于学方言,学任何一个语种都是这样的。只有诵读才是培育文言文语感的唯一正确的路子。

 二、用诵读为主的方法教文言文,要想达到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就必需有足够的诵读量。“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 ”没有足够的诵读量,功败垂成,这是多年来文言文讲授上的一个很大的失误,该当作为我们的前车可鉴。

先申明一下:这里说的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熟读者,拿着书边看边背,背不出就看几眼;而背诵则必需分开书本。古人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也是这种读法,真正能从头至尾背诵的大概只有两种人:过目不忘者和读死书的人。

 三、诵读为主的讲授体例,也可以给一个堂皇的名称:诵读讲授法。这种讲授法跟旧时代私塾的教读体例有相似之处,然而本质全然不同:它不是单一的朗读练习,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练习(如句、篇的练习等),最后达到天然成诵。采用这种讲授法,应当遵循下面两条根本原则:

第一、诵读和会意紧密连系,以求疏浚文义。

谁都不否定,学生在朗读时,无论读什么,其思维都在思考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这就叫会意。在文言诵读中,这种状况表现得尤其明显,很值得重视,因为先有会意尔后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所以,除了需要的讲解(如背景常识、个别难句等)而外,教师的首要使命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因势利导,给学生缔造会意的前提,使其思维过程有秩序地进行,并养成自发会意的习惯。

会意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心知其意而口不及言;二是知而能言,虽不中亦不远;三是言而能中,即所谓确解。我们应该帮学生求得确解,但又要看到,因为时代隔膜、用语习惯分歧等各种原因,句句求确解也很难办到,古人某些大注家尚且难免于望文生训,况且初学!所以,对学生要求应当放宽,一篇之中,对折能确解;其余,或心知其意,或言而不中亦不远,均无不成,极个别语句(例如以学生现时的阅历难以理解的语句)甚至可以存疑。如能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给学生留下了继续会意的余地,使其倾全力于诵读,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感知文言的表达特点,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素材——从久远概念看,其结果比让学生借助完整的译文来领会文章大意要好得多。

以上是就疏浚文义说的。还有更高层次的会意——陶渊明式的会意,用他本人的话来诠释,就是“奇文共赏识,疑义相与析”。这种赏识性、切磋性的会意,学生一时自难办到,但又不能不触及,例如诗文中的警句、佳句,稍稍触及一下还是有益处的。

第二、熟练运用记诵的三要素,以求天然成诵。

记诵的三要素是:(1)口熟,就是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像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次序“录”在大脑的“记忆带”上。这种记诵凭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背诵起来经常是不假思考的,如同幼儿背诵诗歌,因而带有不变性。(2)掌握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起首记准若干开头语句包括名句 、佳句 、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句 ,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串起来。这种记诵已含有显著的理解记忆成分 ,但仍然会在连贯背诵中可能呈现某些“断层” 。(3)把握文章理路, 即理解作者行辞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涵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解记忆了——到这一步,或者接近这一步,才能顺畅地背诵全篇(段)。

以上三个要素尽管层次不甚分明,其间却存在着彼此联系、彼此促进的因素,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例如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断层”现象(背完一个语段后怎么也想不起下文的开首)和“越位”现象(越过一个语段去背下文),一般说来,都是因为不熟悉理路的缘故;可是,若是在一个语段之中出现断语残句或倒置错位的现象,那原因恐怕就在口不熟或缺乏支撑点了。此外还有一种特别情况:一篇已经成诵的课文,隔上一年半载不读,记忆也可能临时“隐没”。这时,若是本来口熟,又有足够的支撑点,那么只需要再朗读一遍,复习一下文章的理路,就可以恢复记忆达到完整精确的水平;相反,若是本来口不甚熟,又贫乏支撑点,即使读上三四遍,恐怕也未必能顺畅地背诵。三者之不成偏废,于此可见。

在现实练习过程中,三者的综合运用表示为:起头注重口熟和掌握支撑点;待到半熟之后,再利用文章的理路来达到连贯背诵。记诵也要讲究技巧,例如掌握韵文、骈句、排比的特点等。但技巧又往往是有个性的,要倡导学生不断地总结本身的经验教训,从中发现巧妙的记诵法子。

 课堂诵读操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应以中等诵读能力为尺度设计同一的诵读历程,分段诵读,长段分层诵读。方式要灵活,或自读,或齐读,或领读,或轮读(一部门学生读,一部门听),而以自读为主。

应当指出,教师的领读领背和实时检查学生背诵,是指导诵读的两个主要手段。教师的领读特别是领背,是一种直观的指导方式,可以帮学生正音、读出语气,并咀嚼语句的内容。实时检查学生的背诵,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才能加速记诵的速度。在全篇(段)基本成诵后还要留出必要时间让学生提问,进一步理解课文。

上面说的这些做法,刚刚在课堂上已经展示过了,就不多说了。

我应用张老师讲的“诵读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诵读第一段时,采取讨论式引导学生理清层次和语序,学生很快就背下来了。

第二段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跟着我读一遍后,要求学生“跟读”时,注意我读的重音(养、息、率)在哪里。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在最能概括段意的是哪三个字词?”

先后点了五位学生,都回答不出来。要求学生再认真朗读一遍,此时,我发现汪深与同桌的许朝晖似乎有答案了,点汪深回答。

“你们两个人是不是找到那三个字呀?”

“养、息、率”

“养‘蟋蟀’?你们是怎样抓到‘蛐蛐’的呢?”

部分学生愕然,部分学生会意地笑起来了。汪深也笑了,他要许朝晖回答,许也羞涩得很。

实践证明,如张老师所言,找到了文章的“支撑点”,就知道文章的“理路”,就能在规定的课时内背诵所学的内容。

一个多月的文言文诵读教学,也让我发现了汪深,他就是那种具有“过目不忘”能力的优秀学生。他初中曾多次获得全国、省、市数学竞赛一二等奖。要与数学老师倪政勇密切配合,制定课外辅导计划,强化数学竞赛训练,准备三年后参加数学国际奥赛,争取将来夺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