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104)说说“讲礼仪”与“养成习惯”
文章来源: 李培永2022-05-17 04:22:03

说三道四(104)说说“讲礼仪”与“养成习惯”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不仅有比较系统地关于“礼仪”的各种规定,而且还有在不同场合礼仪的具体要求。

且不说国与国交往的礼仪。也不说一般民众社会生活之礼仪。就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必须“讲礼仪”。

传说《孟子休妻》,就是非常形象地讲古人家庭生活礼仪的故事。说有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房间,踞坐在地上休息。(“踞坐”又叫“箕踞”,就是两腿象八字形一样分开蹲坐在地上。这种坐姿在古代是非常不礼貌的,说“箕踞为傲慢不敬之容”。)恰恰在这时,孟子突然回家,看见妻子那样坐着,心里非常不满。就去对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允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什么原因?”

孟子:“她踞坐在地上。”

孟母:“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我亲眼看到的。”

孟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便说:“这是你自己不讲礼仪,而不是你妻子不讲礼仪。《礼记》上说,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谁在房间;将要进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进门以后,必须眼往下看。《礼记》之所以这样讲,为的就是不让别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房间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踞坐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在先。”孟子听了母亲的教导后,立刻认识到此事表面上是妻子不对,实际上是自己有错,于是责备自己而不再去指责妻子了,更不提“休妻”之事了。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教子好好读书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教子懂礼仪的故事却鲜有所闻。孟母告诉儿子《礼记》上讲礼仪的规矩之细致,其实在中国民间早已形成了传统。家里长辈教育孩子都是口口相传,记得六七十年前,父母经常讲“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吃饭要有吃相”。在学校班主任老师也常常教育我们“站如松,坐如鈡,行如风,卧如弓”、还有“食不言,睡不语”,到了高中老师教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是师长教育我们做人要“讲礼仪”。

没有想到,“十年浩劫”将我中华文明的“礼仪之邦”,讲礼仪的传统与习惯毁之殆尽。

现在有几所中小学校长,像南开中学创始人张伯苓校长那样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呢?我曾经到过许多中小学校,似乎还没有见过。

据说,天津南开中学的校色是崇尚青莲紫色,意旨出污泥而不染,气质高洁。在南开中学的教学楼门口,悬挂着创始人张伯苓把爱国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举止、自身修养结合起来的“容止镜和40字箴言”。

走进教学楼,有一面大穿衣镜,镜子上端的横匾上镌刻着40字箴言“容止格言”:“面必净,髪(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这面穿衣镜和这段箴言,为的是让学生一进教学楼,就有一个整洁的仪容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它们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当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来南开参观,他不愧为教育专家,很快就发现南开中学的学生在精神状态、言谈举止、仪表风度上与其它学校明显不同,便问张伯苓原因所在。   张伯苓校长把他带到穿衣镜前,将上面的箴言细细解释。伊里奥听后十分钦佩,回国后逢人便讲,于是这件事就在美国传开了。不久,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人来到南开,将镜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对张伯苓和南开的教育方式给予高度的评价。

“容止镜和40字箴言”是看得见的规矩,对人讲礼仪的习惯养成、行为规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规范行为要变成习惯并非易事!尤其需要从娃娃抓起!

2018年在新泽西,一位年轻的朋友,请我去帮他接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东东,然后陪东东去一个咖啡店,三点半将有一位美国老师来店里辅导东东学习英语书写。

美国小学生都是下午三点鈡放学,我准时在校门口接到东东,他领着我很快就到了那家咖啡店,他自己去买了一个面包,售货员帮他拿到微波炉加热。我们就坐下聊天。才知道,他爸爸还是我们武汉人,妈妈是东北人,他生在美国,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今年暑假还跟爸爸妈妈回武汉学会了几句武汉话呢。我让他请售货员帮我加上该店的WiFi,好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售货员给他送面包来时,他说几句英语,售货员拿着我的手机就点开了WiFi。

他刚吃完面包,那位美国老师来了,他顺手就把盛面包的纸盘和餐巾纸放在窗台上,开始跟着老师学习了。

学习结束后,我和他已经走出了店门,他突然又转回去推门进咖啡店去了。我回头看看他去干什么,原来,他是去把放在窗台上的纸盘和餐巾纸,拿去扔到垃圾桶了。

一个才七岁,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这一举动,让我深思,不由自主就想到了成语“习惯如自然”。

原来,这个成语前面还有一句“少成若天性”,就是说我们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就变成我们的天性了,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由小时候的习惯所支配的。

确实如此,请看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怎么说。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

在会议期间,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

“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我们许多人总在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生在国际各学科奥赛中得了那么多的金牌,怎么至今就没有得诺贝尔奖的呢?也许那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说的有道理。

备考应试、学科竞赛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加重要。

亚里斯多德说过:“人的行为总是一再的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是我们养成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衣裳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像,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品德,反映着我们的素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和事业。

在美国“习惯养成了我们”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街上,只要有警车、救护车、救火车鸣笛而来,所有车辆都自动让道;还有接送中小学生的黄色校车,只要停在那里等候学生上下车,校车后面和对面驶来的各种车辆,都自觉停下来,一定要等校车启动后,才能开车前行。在地铁车站、百货公司、各大公司的大厦,只要有自动扶梯上下楼的电梯上,都可以看到人们一律靠右成单行顺序站着上下,左边空着,以备紧急时所需。所以,当年恐怖分子袭击纽约世贸大厦“911事件”发生时,冲上楼去救生的警察,与下楼逃生的芸芸众生各行其道,因此没有造成踩踏伤害。

可见,讲礼仪,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让我们先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再让习惯养成我们吧!

最后,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重温叶圣陶先生写的《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叶老说:“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另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叶老列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后明确指出,如果有了“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严肃告诫大家,“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快乐天堂,有可能是地狱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你是否掌控得恰到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