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革十年(1)1965年高考名落孙山
文章来源: 李培永2021-12-19 04:01:36
  • 我的文革十年(1)1965年高考名落孙山

 

         写在前面的话是巴金说的

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文革”期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想想个人在十年间的所作所为,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没有私心才不怕受骗上当,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谣言。只有牢记“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

                         (1)1965年高考名落孙山          

    文革十年始于1966年5月16日。

据参加起草《五·一六通知》的王力回忆说,1966年5月4日起,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而早在1966年4月16日至26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为发动“文革”做准备。与此同时,起草小组聚集在上海锦江饭店后楼,说是为政治局会议准备材料,实际上是在那里讨论、修改《通知》及其附件。

政治局扩大会议一直开到5月26日才结束。会议的主旨是批判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反党错误”。5月16日,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通知》,从此被称为《五·一六通知》。它的全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十年浩劫就是从《五·一六通知》通过之日算起——这一天被公认为“文革”正式开始的一天。

我的文革十年,要从1965年9月1日说起。

1965年7月7日上午9点到11点半,后来成为文革前最后一次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作文试题,是《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三天高考结束,自信可以考取理想的大学,填报的志愿都是一流大学的理工科。

结果我没有被大学录取,而被武汉市教育局录用为中学语文教师。那一年,武汉市教育局从高考落榜生中,直接录用了近三千人为中学教师,据说都是高考成绩很好,但或自己或家庭、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问题”。我是什么问题呢?2005年退休之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终于看到了我的档案中有两份“政审”材料:

班主任吴传忠老师在我的《高中毕业生政治审查表》是这样评价的:

热爱党,热爱毛主席,拥护三面红旗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主动积极学习毛著,并能活学活用,解决了自己和别人的不少问题,是全校的学习毛著积极分子。阶级观点明确,有一定的认识问题的能力;态度明朗,在经济困难时期表现好,思想进步品德好,曾几次写申请书要求入党,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还出席过市三好生代表大会。高三下被评为优秀团员。先后担任过团支部宣委、班长、团支部书记等职务。在工作上一贯认真负责,热情高,魄力大,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并且善于抓活思想,在群众中有威信。敢于坚持原则,开展批评。尊师守纪,劳动一贯表现好。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成绩好,参加体育锻炼积极。

缺点是:有时遇到问题还不够冷静,在生活纪律上严格要求不够。

后来班主任吴传忠老师又给高考委员会递交一份补充材料。

高考委员会人事组:

我校考生李培永的家庭成分问题,本人填的是中农,有时又填工人,外调材料又说是小土地出租。汉口考区对此提出过疑问。我们又到中南路派出所去进行过了解,据派出所同志谈,他家“至少是小土地出租,也可能是漏划的地主”但因没搞社教,成分无法肯定。究竟属什么成分,请你们根据档案中的材料予以确定,不过,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认为录取绝密专业是不适宜的。

另外,他本人在高三下后半学期表现不够好,要求自己不严格,接受同学意见不虚心,和一个女同学接近较多,影响不好,形成班上80%的同学对他有意见。这些缺点是原来评语中所没有的,特另作补充。

此致

敬礼

中共华师一附中总支

1965年7月23日

上述材料落款还盖有“中共华师一附中总支”的公章。在当年,我的档案中有这样一份共产党基层组织提供的补充材料,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没有被大学录取也是理所当然的,而这对一个憧憬美好未来的年轻人是多么残酷的打击!这颗人生的苦果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我来说,真是苦不堪言!

武汉市教育局录用了我们这批近三千名高考落榜生后,为了尽快帮助我们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决定要我们分别到武汉教育学院、武汉一师和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去培训一年。我被分配到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语文短训二班。

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位于武昌付家坡,学校原来有高中部和幼师部,加上我们十二个短训班,就是一个近三千人的大学校了。全部由高考落榜生组成的短训班,学生思想复杂是不言而喻的,无心向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让我不理解的是,在当时,特别强调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重要性的形势下,集中这么一大批“出身有问题”的人,培训以后去中学当老师,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不会出问题吗?这是一个明显的悖论,可是,没有任何人来解答。

可以说是处在逆境中,我第一次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