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83)少则得,多则惑
文章来源: 李培永2021-10-09 18:59:37

教育随笔(83)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的《道德经》中“少则得,多则惑”的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所以圣人掌握万事归一的法则,可以治理天下。不单凭自己所见,反而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而受到尊敬;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劳;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引自《百度》)

四十年前,1981年2月7日,刘友三老师转达了学校和教研组的决定,本学期由我代表文科在全校举行一次大型公开课。他鼓励我一定要搞好。

刘老师还由此谈到业务进修问题,要我有计划的读文学史,读名篇佳作,以此为经,再辅以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的学习,作为自学的纬。这样坚持三五年,纵横交错,经纬交叉,一定可以取得成果。

另外,他还谈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做“有心人”,时时事事处处,注意把所见所闻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天长日久,必有长进。

谈到课堂教学,刘老师说,一定要实行教学民主,一节课只有45分钟,你不要讲那么多,让学生多读、多说,记住古人说的“少则得,多则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按“单元教学”编写的、在全国进行实验的,有中央教科所编的综合型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分编型初中《阅读》和《作文·汉语》(1986年修订版为《写作》)。初中三年共六册,每学期一册,每册八个单元,每单元规定教学两周时间,共12课时,其中每周四课时进行阅读教学,两课时用于写作教学。

所谓“单元教学”,是以课本中现代语文读写能力训练序列的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一个教学单元,形成课堂教学流程。这个流程,以两周的教学课时(初中12节,高中lO节)为一个教学单元,以课本编写的“单元要求”为教学目的,以单元阅读课文、读写知识点和训练点为教学内容,构成有序列、有步骤、有重点的单元教学模式。

按照《阅读》和《写作》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现代文读写单元的“顺序”:先上《阅读》课本的“讲读课文”,然后学生学习“自读课文”,最后再按《写作》课本的要求进行作文训练。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讲,阅读就是“输入”信息,写作就是“输出”信息,从“输入”到“输出”一--这个单元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流程依次为:学习“单元要求”—讲读课—自读课(包括课内和课外自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作文指导—课内作文—作文修改和评讲。这一系列教学环节,就形成了“单元教学”模式的合理流程。

    使用按单元编的语文教材,不论是分编型还是综合型的课本,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大而言之.要从全套教材的体系出发.研究每一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坚持“少则得,多则惑”,教学就可以有所侧重,不必在教学过程中“见一个菩萨作一次揖”。就应该采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果断措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小而言之,要从课本的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出发,围绕这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训练。

  树立了整体观念,就能较好地解决单元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多、头绪杂与课时少的矛盾,以及读和写的同步问题。以《阅读》和《写作》第一册的第一单元为例,其中阅读训练只有8课时,即三篇“讲读课文”安排5课时,两篇“自读课文”各1课时,单元“知识和训练”1课时。教学重点就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记叙文通过人和事反映生活的特点”,为此.讲读教学中,就没有必要去讲记叙文的六要素、记人和叙事方法等等(这些内容已经由编者,依次安排在六册课本的记叙文阅读和写作系统中)。试教实践证明,这一个知识点“写自己熟悉的生活”,通过教师讲读、学生自读,完成单元训练题,然后进行作文训练,可以达到“单元教学”的要求。

读写基本同步是现代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基本要求。还是以分编教材第一册的第一单元为例,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紧扣单元教学要求,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教授阅读方法,让学生把作者写得生动具体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时强调指出,作者之所以能写得这么生动具体.是因为他写的是“自已熟悉的人和事”(这也是单元教学要求)。在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阅读方法,自读“写作知识”和“例文”,理解文章是反映生活的,只有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作文才容易写好。然后,着重指导学生如何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择最熟悉的人和事来写作文。这样就把读写结合起来了,而且基本上做到读写结合、教学同步。

树立了整体观点,还比较容易处理纵与横的关系。从纵向看,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读写训练,各有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按年级递增,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有序列、有重点、有反复;从横向看,每一个单元教学模式中,都有听、说、读、写训练。这些能力的训练涉及方面相当多,不可能在两周的课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力求教学目的单一性,坚持“少则得,多则惑”,才能解决各种能力训练的综合性问题。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抓住某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强化学生对“这一点”的认识,再从纵向引导学生深化对“这一点”的认识,就能处理好纵与横的关系。

六年教改实验证明了运用单元教学模式,坚持“少则得,多则惑”,有效地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纵向知识序列,与横向读写结合能力训练的关系,教学目的更明确,学习更有成效。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说的是“所以圣人掌握万事归一的法则,可以治理天下。”正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所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呜呼!两位圣人都说得好极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掌握“万事归一”法则,坚持“少则得,多则惑”,学生就终生受益!

【附录】1985年6月28日,我们实验班学生参加完武汉市中考,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于7月6日接到湖北省教研室通知,全班学生于7日上午9点,到华师一附中高考考场参加语文高考单科测试。试卷与应届考生试卷一起,送华师大高考语文阅卷点统一阅卷评分。最后统计结果为人平61分,比当年应届考生人平59.46分高1.54分。

1985年暑假全国高中实验教材备课会暨初中实验总结大会在青岛黄海饭店举行。

当我把学生的高考试卷及统计资料,给当年语文高考命题组副组长章熊先生看完后,他兴奋得手舞足蹈,因为他是这套分编型《阅读》教材的特约编辑之一。他马上到国正先生和定远先生的房间对他们说:“你们看看,培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他们班上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参加语文高考,比应届高中生都考得好,说明语文高考不需要特别复习,尤其不要搞题海战术。考生上场凭的应该是平时培养起来的基本能力。同时也说明,我们这套教材编得好。我们可以大张旗鼓宣传了。”

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刘国正先生,在初中实验总结报告时,几次表扬我们这个实验班取得的丰硕成果。鼓励我们再接再厉,继续抓好高中实验工作。

1986年1月3日刘国正先生给我的一封回信:

培永老师:

信收到。很高兴。

在西安,得知你班学生“参加”高考,取得好成绩,这很有说服力,我听了很受鼓舞。你信中又说,除王江外,又有一位孙燕同学写了一部中篇。这即是说,不光普遍成绩好,而且出尖子,你教学的成绩是显著的。

可惜你至今未写出一篇短(三四千字)而有力的总结经验的文章,在西安我曾请老彭同志转告你,并以支持,不知文章写得怎么样了?你交给青岛会议的那篇,虽提炼不够,也有了较好的基础,望在此基础上较快地写出一篇东西来。

新年向你祝贺,并请代为问候试验班的全体同学,希望他们同老师密切合作,认真学习,在新的试验中创出更好的成绩!                             

国正86 .1 .3

国正先生说的“那篇”文章就是《敢说·多说·会说》(见《教育随笔》37),1987年12月,我带着这篇文章到广州,参加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四次年会,得到国正先生和其他专家的好评,文章还被选入《语文教学改革新成果选粹》(广东教育出版社)。国正先生信中说的“老彭”,是我们湖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