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78)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文章来源: 李培永2021-06-18 16:38:13

教育随笔(78)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复旦啊复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我生不逢时,1965年参加高考,因“不宜录取”,连普通大学都没有上过,对复旦这样的顶级名校只能“尊其瞻视,望而生却”。但是,自从被分配到中学教语文之后,就知道“复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上任第一天,发表“就职宣言”时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苏步青常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他深刻体会到“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不论前三十年,还是后四十年,年年高考都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而且,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语文在高考总分所占分值高、考试内容涵盖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可见,国家层面还是非常重视考核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而且,十年动乱后,很多大学理工科还增开了《大学语文》,加强大学生的语文基础。

然而,八十年代初,改革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国人大多还是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教育孩子,导致许多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差强人意。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以下简称“人教社中语室”),适时推出一套中学语文分编型教材《阅读》和《写作》(初中每周六课时,四课时《阅读》,两课时《写作》),高中阅读教材:高一《文言读本》(上、下册),高二《文学读本》(上、下册),高三《文化读本》(上、下册),一年一本《写作》。以上是课内使用的教材,每周只有三课时阅读教学时间,两课时写作教学时间。另外,每学年还有一本《现代文阅读》,供学生课外自读。高中其他六个班却只有一本《语文》书,每周都是五课时教学时间。

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省市选择两个城市重点中学和两个农村重点中学,从1982年到1988年进行第一轮试教。

六年试教期间,每年暑假人教社中语室编辑、责任编辑在总编刘国正先生的带领下,组织全国参加试教的执教老师、各省市教研室负责试教的教研员、集中备课,编辑们解读编辑理念、教材体例、教学建议等,请著名教师上示范课,执教老师交流试教体会。每年寒假,省市教研室还要组织本地实验班统一考试,试教老师集中阅卷、评卷、总结,交流试教经验。

总之,国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1985年,我执教的班,虽然只有64%的正取生,但是,初中三年实验结束,试教成果非常显著。80%的学生升入本校高中,新任校长同意继续实验,但是必须按学校例行随机分班的原则分班。所以,重建的高中实验班的学生都是我抓阄抓来的,只有5个原初中实验班的学生,仅占全班学生的10%。高中试教面临高考,起步维艰,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担心三年后,高考肯定要面向绝大多数学习《语文》课本的高中毕业生。分到实验班的学生大部分都不知道这套教材,一听说这么多内容,又不增加课时,而且与全国各地使用的人教社的统编《语文》教材完全不一样,将来高考怎么办?许多家长也担心,“实验嘛,就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就在实验班第一次家长会上,汪妈妈首先发言。

她说:“我的孩子能进语文实验班,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小学、初中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而一个高中理科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才能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化素质。而且语文能力强,将来才能研读各种文章,探求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李老师刚才介绍了实验教材的情况,我觉得特别好,真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教材,内容丰富,而且有系统、有序列、有层次。高一学文言,高二学文学,高三学文化。我们在坐的许多家长都是知识分子,都知道一个文化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就谈不上文学鉴赏,也就没有文化可言。特别可喜的是还有一本《写作》教材,这对我的孩子帮助太大了!”

汪深的妈妈当时是交通部二航局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我们第二次见面是在学校年级办公室。当时,教我们班数学的倪政勇老师,让我请家长来一起商量,怎么继续发挥汪深初中数学特别好的优势,强化高中数学,争取三年后冲击奥赛。我和倪老师、汪深和他妈妈,四个人开会制定了一个“三级跳”计划。即第一级,参加湖北省数学奥赛取得一等奖;第二级,参加全国数学奥赛取得一等奖,并进入国家奥赛集训队;第三级,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赛拿金牌。

汪深拿到化学奥赛金牌第一名,载誉回到北京,给我们发电报:“三级跃过一步而已”。他的爸爸妈妈得知喜讯后说:“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诚然,汪深没有能在数学竞赛中实现“三级跳”,非常遗憾。但是,正是三年强化数学的艰苦训练,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和应对重大竞赛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匆匆忙忙强化化学奥赛备考两周后,一路过关斩将,直达化学奥赛国家集训十人团队,最后被选为国家队四个成员之一,去芬兰参赛取得金牌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据说,那一年的试题之难,前所未有,一道30分的实验题,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只有汪深一个人做对了。而这道难题,考的正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当他反复审视这道实验操作题的说明后,联系庄子说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矣哉!”明白了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大家也许没有想到,他去参加国际化学奥赛,随身只带了一本他百读不厌的庄子的《逍遥游》,也正是老庄的一句话点醒了高智商的他!

回顾这段往事,汪妈妈深情地说,汪深小时候正是我和他爸爸(时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高高工)最忙的时代,没有办法,就买许多小人书给他自己看,后来上学了,就买一些适合他看的书。然后,在全家吃晚饭的时候,让孩子们轮流说说自己看过的书,或者谈谈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们就结合他们讲的内容说说看法,讲些道理,如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团结同学、关心他人等等。

汪妈妈说,汪深高一学习文言文后,每天回家都要到他爸爸的书柜找与课文相关的原著阅读。当然,他之所以能够当堂背诵文言文,那是他掌握了李老师教的文言文诵读方法。

汪深荣获化学奥赛金牌第一名回校之后,向全校师生汇报了这次参赛的全过程,特别讲述了他是如何找到那道最难的实验题的正确答案的,使学弟学妹们深受启发,深刻认识到学好语文是人生第一要素的重要性。

华中师大时任校长章开沅和副校长邓宗琦接见汪深和他的父母时,特别约请汪妈妈写一写家庭教育及对中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988年9月11日,汪妈妈给华中师大章校长、邓副校长写的一封信中说:

从汪深在语文水平的提高方面看(他高中才分到实验班),他初中并不喜欢语文,高中进入实验班后,对语文兴趣大大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也有飞跃性进步。究起原因,一是对实验教材有兴趣;二是对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方式方法满意。例如汪深之所以能当堂背诵难度较大的文言文,主要是李老师教会他如何诵读文言文,读顺了就容易记忆和背诵。汪深能获“湖北省首届高中作文竞赛”二等奖,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他小学、初中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这说明他高中阶段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对这一点,我们从心里感谢李老师的成功教育。

既是老师又是朋友,这是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上是师生,认真教和学;课下是朋友,师生可以一同下棋一同交谈。汪深经常和李老师下围棋,也经常与李老师一同去同学家走访,特别是当同学家里发生意外的时候。

李老师不但抓全班的升学率,同时也注意培养个别人才。前面谈的王江、孙涵是人才,在对汪深培养方面也下了功夫。例如有一段时期,汪深不做化学作业,任课老师有意见,汪深则说“题目太简单,一看就会,何必再做?”。李老师一面要求汪深往深度和难度方向自学,另一方面建议化学老师给他出补充题,不必要求做课本上一看就会做的作业。并不是简单地批评学生,硬性规定他做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得到时间多学些东西,任课老师也没什么意见。李老师还根据汪深的特长,高一开学不久就为他制定“省、全国、国际奥林匹克”三级竞赛的“三级跳”计划,虽然不是在数学科,而是在化学科实现了这一规划,但能说明李老师有远见、能识才并能引导学生成才。

汪深是中国参加国际各学科奥赛夺金牌第一的第一位高中生。时任湖北省副省长韩宁夫在接见汪深和学校校长及老师们时非常兴奋地说:“汪深的这块金牌与许海峰的第一块金牌一样,意义特别大!”

我一直认为最大的意义就是,这块金牌雄辩地证明了“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