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54)也说中学校长砸学生手机
文章来源: 李培永2021-04-15 14:48:26

说三道四(54)也说中学校长砸学生手机

早在2019年10月,网上就传出安徽淮南某中学校长,在全校学生集会时,公开砸了违反学校禁令带进校园的学生的手机。

2021年4月,网上又传河南信阳某中学校长,在学校周一升旗仪式后,在主席台上公开砸学生的手机。

如同其他任何事件一样,网上总是有支持和反对的两种完全对立的意见。

支持者一言以蔽之:“校长和老师是为学生好,做法过激,但不砸危害更大。”

反对者说:“校长公开砸学生手机违法!不利于教育学生。”

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先说一段亲身经历吧。

2019年5月23日,微信收到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友会马岚老师发来的邀请函。邀请我于5月27日下午,回母校参加1988届校友“爱之甘醇”分享会。在母校大礼堂举行的“爱之甘醇”分享会,是校友会马老师和88届校友分会邱凌等同学精心策划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华中师大一附中传统教育活动。

主席台上,两位高一学生主持人和坐在一边的几位准备参与互动的同学;另一边是88届邱凌、王征、张峭帆、罗曼、李易军、龚威等学兄、学姐,台下坐着高一年级三十个班的一千多学生,还有在前排就坐的学校领导及应邀嘉宾—我们88届的几位早已退休的班主任。

六位校友在分享人生经验时,都回忆了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感谢母校非同一般的育人环境,感谢恩师给他们奠定的扎实基础,勉励学弟学妹珍惜当下,放眼未来。

六位校友高中毕业后,分别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和热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恰逢如火如荼的改革大潮,他们经风雨,砥砺前行,人到中年,事业有成。

王征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电子结算中心工作。他生动地介绍了金融领域的发展。

王征开讲时,为了活跃气氛,突出主讲重点,他先问在场学生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请没有手机的同学举手。台下台上的高一学生全部高高举起自己的手。完全出乎意料,原来学校规定,学生进校一律不得带手机。

第二个问题,请身上没有现金的同学举手。全场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再次出乎意料之外。

王征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是紧扣他的演讲主题的。现在在国内,只要随身带一个手机,可以走遍天下。当然前提是手机必须绑定一张银行卡。他由此进入主讲金融电子迅猛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我们可以从这个小插曲看到,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卓有成效。

为什么华中师大一附中在中国高中百强中学雄踞第一,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素质、学校管理等等非同凡响!

首先,我们看看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其宗旨就是尊重学生。

对校长而言,首先要尊重老师。尊重教师就要特别尊重教师这个职业,让每一个教师真正感觉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君不见,现在多少中小学校长,每天早上站在学校门口查看哪个老师又迟到了。而在华师一附中,教师实行的是弹性坐班制,只要上课不迟到就行。这种对教师职业的尊重是华师一附中的传统,我的老师当年是这样,我当老师还是这样。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是没有八小时工作时间概念的,而且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备课的效率更高。

著名的北京四中刘长銘校长说:“对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是一门特别重要的教育艺术。二十年多前,一位刚刚出国考察归来的老师,向我们介绍美国中学的课程。他说美国中学的选修课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有些看上去不像是课程,比如说有一门课叫做‘如何帮助别人’。当时我还不理解,为什么帮助别人还需要学?现在想起来,这的确是一门学问。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时候,你怎样能适时适度的去表达,怎样发现对方需要什么,怎样才能使对方感到你是在真心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怜悯,怎样使他能够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这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弄不好,可能会使对方感到你是假惺惺,甚至是幸灾乐祸。”

刘校长接着说:“我们也常常不能容忍学生犯错误。学生一旦有犯错,我们宁可上纲上线,小题大做,猛药强攻,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小错一定是大错的先兆,小小的蚁洞一定会毁掉千里长堤。这种武断的认识使我们今天的教育缺少大气、缺少宽容,因而也缺少人性,缺少教育本应当具有的艺术魅力。一位老师曾对我说,教育往往就不能一针见血,教育往往就要眼睛里揉沙子,我想他说的就是教育需要宽容,需要等待,需要耐心。如何把握宽容的度是一门艺术。青少年犯错误就像人患感冒,不是每次感冒都会引发脑炎肺炎,导致痴呆甚至丧命。要相信人的免疫功能,相信人能产生抗体,相信人能够自愈。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都不要去管。得病是要看医生的,但看医生并不是说马上就要打针吃药,用医生的术语来讲,先观察一下,用谷丹老师(北京四中著名特级教师)的术语来讲,就是要‘守望’。守望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或教育过程。教师对犯错的学生是要做工作的,问题是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是否注意地保护了学生的尊严。你越是维护学生的尊严,学生就越视你为知己,你的教育就越有效。教育就是要唤醒人的自觉。自觉就是人的免疫力。教师的任务是‘唤醒’。有不少学生,特别是遇到挫折或是有一些错误的学生常常愿意去找谷丹老师诉说,她一定唤醒了不少学生的自觉意识。她不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还是一位洞察甚至是把控学生心理活动的行家,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她有些神秘的原因吧。”

那两个校长砸手机就是“小题大做,猛药强攻”,“缺少人性”的恶劣做法,不用我再来说,在全校学生面前砸手机对错与否了吧!

再来说校长的首要职责。一校之长,是负责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首要任务就是负责教育。

叶圣陶老人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

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

“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良好的习惯。”

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上小学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小学后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中学后就开始注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认真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等。习惯可以在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

我在训练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时,要求学生都能背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凡是我教过的学生都喜欢问老师问题,他们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问题就敢问。现在我的那些学生已经成才了,在美国的能自立于世界人才之林;在国内的也是出类拔萃。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感谢李老师培养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附录】南开中学的整容镜和容止格言

我参观了南开中学美丽的校园。古老的校北区,文化长廊、操场、伯苓楼、范孙楼、瑞庭礼堂、翔雨楼、和西后院的操场,那五排灰砖平房宿舍,看了周总理和温总理住过的宿舍。他们是一排宿舍,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我每到一处都是干净而整洁,一切井井有序。生动体现了南开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

南开中学的校色是崇尚青莲紫色,意旨出污泥而不染,气质高洁。在南开中学的教学楼门口悬挂着创始人张伯苓把爱国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举止、自身修养结合起来。教学楼,有一面大穿衣镜,镜子上端的横匾上镌刻着40字箴言“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这面穿衣镜和这段箴言,为的是让学生一进教学楼,就有一个整洁的仪容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它们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当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来南开参观,他不愧为教育专家,很快就发现南开中学的学生在精神状态、言谈举止、仪表风度上与其它学校明显不同,便问张伯苓原因所在。张伯苓把他带到穿衣镜前,将上面的箴言细细解释。伊里奥听后十分钦佩,回国后逢人便讲,于是这件事就在美国传开了。不久,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人来到南开,将镜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对张伯苓和南开的教育方式给予高度的评价。

亚里斯多德说过:“人的行为总是一再的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是我们养成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像,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地影响着我们的品德,反映我们的素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行为要变成习惯并非易事!

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文化便是多年的习惯!

南开的整容镜和容止格言体现了南开的办学思想,也是南开精神的显现。首任校长张伯苓曾说:“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其在造成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可偏废。”为此,南开学校规定了一整套十分严格的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使学生一进校就养成文明习惯。当时,民族精神颓废,国民个人习惯不良,鉴于此,张伯苓欲力矫此弊,于是将饮酒、赌博、吸烟等事,悬为历紧,犯者退学,并在校门侧悬一大镜,镜旁镌油镜箴,规定学生应注重自己的仪表,讲究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健康体态,同时要展现积极进取、谦虚乐观的精神面貌,温文尔雅的气质风度和大方得体的行为举止,从此整容镜和容止格言便提醒着出入校学生从生活细节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仪表即外表,包括仪容,服饰,举止等方面,它是人们心灵的窗口,用我们现在说,从细微处入手,注重细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和文化素质。

周恩来由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一生立身处世,似乎都受到这面“镜子”的影响。经常揽镜自照,南开中学许多志士仁人在学校督养成了严以律己的美德,我想和这镜子是有关的,汉末女诗人蔡文姬说:“揽镜试面,则思心当洁净;傅脂,则思心当点检;加粉,则思心当明白,泽发,则思心当柔顺,用栉,则思心有条理;立髻,则思心当端正,摄鬓,则思心当整肃。” 这细腻的表述可谓深刻。周总理无论是穿新衣服还是着带补丁的旧衣服,总是那样得体、潇洒、大方,那样雍容大度、风采照人,虽然衣服上也不是什么讲究,总是一般料子,他比一般老干部,穿就不同,他总是烫得整整齐齐,刷得干干净净。在这风度上,与他宽广博大、远见卓识、睿智敏锐的气质,平等待人、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交相辉映。我看到温家宝总理给南开中学师生的信,字迹工整,听老师说,他的档案字迹也是认真,一笔一划透出精细。他三次回校,只是以一位普通校友的身份静悄悄地来和去。简单、平易、温和让人非常感动。关心老师、关心学生、关心工人,留下了佳话。

今天,在新建成的宽敞明亮的翔宇楼内大厅依然悬挂着一面大立镜和容止格言匾,学子们进出教学楼依旧如早期南开一样在镜前真理仪容。现任校长康迪岩说:通过这种生活细节的教育,良好的精神风貌带入为人求学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了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位,指导着南开学子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为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南开学生外表整洁,举止有礼貌,走到街上,人们一看就看得出来。从生活小事着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和精神面貌的教育方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南开中学这种“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办学思想。经过百年的历史积淀和蓬勃发展,以整容镜和容止格言为代表的南开宝贵财富将在今天的南开人手中继续传承和发扬。(本文系转载文章,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