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62)因材施教育英才
文章来源: 李培永2019-11-19 07:18:08

教育随笔(62)因材施教育英才

《论语》关于“因材施教”的故事说,孔子对子路与冉求提出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之!”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对子路,是退之,对冉求却是进之。原因是子路好勇上进,因此要打击他一下,而冉求是胆小怕事的,所以要鼓励他一下。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孔子施教的美谈。后儒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1978年中国科技大招收第一批少年班,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开始实行“因材施教”了。

接着,全国各省市的重点中学应运而生,重点中学的学生享受了优质教育资源,他们是国家“因材施教”政策的优先受益者。

恢复高考之后,我有幸到湖北省著名的重点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工作了十年。更加幸运的是,其中六年时间,被时任校长袁福指派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语文教材改革实验。

六年时间是人生短暂的一瞬间,而语文教学改革这六年却是艰辛而漫长的跋涉。正如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给我的赠言所说“征途何处无风雨,更望花繁桃李枝”。

人教社这套分编型实验教材,在课本封面已经标明“六年制重点中学初中(高中)语文”,就是为“因材施教”提供的课本;参加实验的学生是经过升学考试择优录取的,保证了“因材施教”的优质生源;而且,人教社每年暑假组织全国实验教材备课会,所有编辑到会给执教老师解读编辑理念及教学法指导,还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各省教研室专人负责领导实验班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本省实验班执教老师集体备课、期中期末考试、阅卷、评分、总结等,一切都是为了“因材施教”。

人教社组织领导的这次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改革步子最大的一次改革。我生逢其时,亲历全程,受益终生。最让我引以为骄傲的是,我们实验班不光普遍成绩好,而且出尖子。

“出尖子”是“因材施教”的必然结果。

“因材施教”,要求老师必须做一个教书育人的有心人,为学生寻找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时间。播音员洪亮的声音传出了一则消息:湖北省华师一附中初二(2)班学生王江的一篇课外练笔文《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受到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同志的热情赞扬……。

一个少年改革者以其新颖的命题,朴实的文字,大胆的设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小市长”王江诞生在改革热潮之中。

    王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她写的是一篇自己命题构思的课外练笔文章,真可谓凡人小事!然而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她的关注,正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改革时代,造就了这样的少年改革者,使她“心中不由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挥笔写下了《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这篇优秀作文。

    我看完后,作了如下批阅:

    很好!请复写两份,一份寄现任市长吴官正同志,一份寄《长江日报》。

    当时已临近期末考试,学习比较紧张,王江只抄了一份给老师,原稿就在班上的“课外练笔园地”上张贴出来了。当老师帮她寄稿时,附了一封给吴市长的短信,内容如下:

吴官正同志:

    您好!

    向您推荐一篇学生的课外练笔文章,这不是命题作文,从题目到内容都由学生自拟自找。当我这个语文老师读完这篇文章时,也“不由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市长来批改一下,可能更合适一些吧!

    市长工作之繁忙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在公事之余花几分钟时间了解一下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志向,我想可能还是办得到的。

    孩子们的文章稚气十足,但二十年后的市长不就从他们之中产生么?请现任市长对二十年后的接班人说几句知心话也不失为一种教育方法。如果您确实无暇及此,也就不难为您了。

   祝

工作顺利   

                                     学生王江的老师

                                    一九八四年六月八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信访处工作人员收到王江的作文后,非常重视。他们于六月二十日提出“拟办意见”:“建议请吴官正市长阅示。”

吴官正同志阅后作了如下批示:

 王江和王江的老师:

我认真地拜读了你们的文章和来信,深受感动,小王的思想和志气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为小王这样的好学生而高兴,为能培养出小王这样好学生的老师而自豪。

小王的意见也很好,我们将在工作中努力去办。

                                        吴官正

                                         七月七日

《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公开发表以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各地报刊纷纷转载。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写作》第一册,还把该文编入了课本。

1985年暑假,我们实验班的学生初中毕业了,参加武汉市中招升学考试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参加当年高考语文单科测试,考试结果为人平61分,比应届考生人平59.46分高1.54分。当年高考语文命题组副组长章熊先生,看了我们的对比分析报告后,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撰文说:“我国的青少年,如果能得到较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引导得法,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提前达到今年考生的平均水平。”

我们初中实验班的语文课代表孙燕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取高中后,被别班老师抓阄抓去了。她本人和妈妈多次找校长,坚决要求继续参加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为了说服校长,妈妈对校长说:“孩子她爸是搞理工的,我是医生。家里没有一个学文的,但是,孩子读完初中语文实验班后,特别喜欢文科。初中升学考试完后,一个暑假,在家写了一部十多万字的中篇小说。她这样喜欢学语文,恳请校长让她去高中语文实验班吧!”经校长批准,她转班到我们实验班来了。

1985年9月5日,湖北省作家协会在汉口中山公园湖心亭召开少儿文学座谈会。我应邀参加,并在会上发言,汇报了几年来抓学生课外写作活动的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孙燕写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的梗概后,朗读了我认为写得最好的几个片段,与会儿童作家董宏猷和省作协副主席刘岱都认为该生文笔不错,就这部分内容看,切合时代需要,比较生动地反映了正在进行的中学教学改革。刘副主席和秘书长田野老师要把该生的小说初稿带回去看看,并让我找个时间带孙燕到省作协去一趟,他们想见见这个学生。

9月13日上午,我和孙燕如约到省作协,拜见刘岱副主席和秘书长田野。两位前辈就孙燕的小说,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谈话,充分肯定了长处,严肃指出了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他们非常关心孙燕,欢迎她常去省作协参加活动,还送她两本省作协的大型文学丛刊《长江》,一摞稿纸,嘱咐她,稿纸用完了再去找田野老师领。希望我们学校继续抓好学生的课外写作活动,他们将适时派作家到学校去辅导学生。这篇小说修改好后,可以在他们作协的《长江》上发表。

孙燕回校后,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按照田野老师的意见,抓紧时间进行修改。大约两个月后,她告诉我,准备把初中实验班的同学请几个来我们班,与高中实验班的同学一起讨论《正值青春年少时》(修改稿),她说同学们已经帮她把修改稿抄写了两本,分别给原来初中实验班同学和本班同学传阅了。

1985年12月13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孙燕自己主持的作品讨论会,一直到学生食堂开饭时间才不得不结束。应邀来参加讨论的初中实验班的同学有:卢山、李慧、王艳、曹萍等。他们一致认为这篇小说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非常吸引人。卢山同学还把小说与当时热播的日本电视剧《血疑》相比,她说:“《正值青春年少时》与《血疑》一样,‘不即不离’,即‘不是生活又是生活’。”他们还对小说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

晚自习,征求高中才参加语文实验的学生对这次活动的反映,都说:“太好了!从未参加过这样的讨论会,真是大开眼界。”同时认为,初中语文实验班的同学说话能力确实强。今后我们也要加强说话训练,珍惜每次当值日生时在班上说话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

孙燕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后来公开发表在1988年第三期《长江》文学丛刊上。她也如愿考取了南开大学中文系。

班主任老师“因材施教”,还应该善于发现苗子,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尖子。

1985年9月,高中语文实验班第一次家长会上,汪深的妈妈首先发言。

她说:“我的孩子能进语文实验班,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小学、初中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而一个高中理科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才能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化素质。而且语文能力强,将来才能研读各种文章,探求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李老师刚才介绍了实验教材的情况,我觉得特别好,真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教材,内容丰富,而且有系统、有序列、有层次。高一学文言,高二学文学,高三学文化。我们在坐的许多家长都是知识分子,都知道一个文化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就谈不上文学鉴赏,也就没有文化可言。特别可喜的是还有一本《写作》教材,这对我的孩子帮助太大了!”

许多家长听了她的发言后,点头称赞,表示理解,支持学校的决定。

我和汪妈妈第二次见面是开学两周后,在年级办公室。

因为她的儿子汪深在武汉市十五中读书时数学成绩特别优秀,曾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初中数学竞赛一、二等獎,教我们班数学的倪政勇老师,让我请家长来一起商量怎么继续发挥汪深的特长,强化数学,三年后冲击数学奥赛。我和倪老师、汪妈妈、汪深四个人开会,给汪深制定了参加数学奥赛“三级跳”计划。即在倪老师的具体指导和辅导下,按计划稳打稳扎,争取三年后完成“三级跳”。第一级,参加湖北省数学竞赛取得一等奖;第二级,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并进入国家奥赛集训队;第三级,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赛拿金牌。

汪深夺得1988年在芬兰举行的化学奥赛金牌第一名,载誉归来。到北京后就给我们发电报:“三级跃过一步而已”。

他的爸爸妈妈得知喜讯后说:“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诚然,汪深没有能在数学竞赛中实现“三级跳”,非常遗憾。但是,正是三年强化数学的艰苦训练,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和应对重大竞赛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匆匆忙忙强化化学奥赛备考两周后,一路过关斩将,直达化学奥赛国家集训十人团队,最后被选为国家队四个成员之一,去芬兰参赛取得金牌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据说,那一年的试题之难,前所未有,一道30分的实验题,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只有汪深一个人做对了。

班主任老师“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像孔子对他的学生一样区别对待。

还是以汪深为例吧。

高一下学期快结束时,化学黄老师对我说:“你的学习委员汪深一学期都没有做化学作业了,你看怎么办?”

我找汪深谈话:“黄老师说你一个学期都没有做化学作业,是怎么回事呀?”

“课本上的作业太容易了,我一看就知道答案了,还做什么呢?”

“那以后,我请黄老师另外给你布置课外作业,好不好?”

“好吧!”

1988年化学奥赛冠军,高一一学期不做化学作业,你信不信呢?

班主任在听到科任老师对学生的意见后,一定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因材施教”,说白了,就是对吃不饱的学生,必须开小灶。有必要申明一下,我们那个年代,不论是给学生“培优”,还是“补差”,都是不收费的!

“因材施教”,古已有之。如果说,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为了推行他的“中庸之道”,那么,我们的因材施教则是为我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