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28)由“秀才认字认半边”说起
文章来源: 李培永2019-10-15 19:04:42

说三道四(28)由“秀才认字认半边”说起

前两年吧,中国名校北大校长,还有一位博士省长在大庭广众之中读错字,引发舆论沸腾,众说纷纭。其实,何止他们二位,还有好多至少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领导,都是“秀才认字认半边”的受害者。

客观地说,“秀才认字认半边”一般不会错。

这得从我们的祖先造字说起。仓颉造字,到汉代学者许慎,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而六书中,形声字大约占汉字的80%左右。这种字是由形旁和声旁合成的,形旁表示字的意思,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所以,“秀才认字认半边”一般不会错。

但是,我们的汉字实在是太多了啊,即使是大语言学家,偶尔也会碰到自己不认识的字。

还记得1986年10月9日,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修订实验教材时,上海《语文学习》范守纲先生来人教社,约我陪他一起去采访张志公先生,志公先生在谈话过程中,讲了许多故事。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有一次他和吕叔湘先生应邀参加北京市中学语文研讨会。

吕先生坐在主席台上,手拿一张会议议程单,指着其中一位发言人的名字,问:“志公,这位老师的名字怎么读呀?”

志公先生拿着那张议程单,看了一会,说:“我不认识。”

两位中国语言泰斗级的大师,大庭广众之中,非常坦然地说不认识这个字,这就是真正的中国学者的大家风范!

他们请会议主持人来,才知道这位老师就是北京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刘朏朏(fei)。

汉字那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非常正常。或请教他人,像两位大语言学家那样不耻下问;或查查字典、词典;现在更方便,直接上百度,输入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一下就解决问题了。

卑之无甚高论,“秀才认字认半边”一般坑的是自以为是的人。

改革开放之初,学校还在桎梏中挣扎,规定学生每天必须读报。有时学生读,有时班主任亲自读。有一位班主任,把“别墅”读成了“别野”。学生说,老师您读错了!老师说,我们那里(襄阳人)就是这样读的,没错!

还有央视一位非常有名的体育主持人,他在直播一场足球比赛现场解说时,把成语“一蹴(cu)而就”,说成“一就二就”。

当时,为了帮助学生吸取教训,曾以“一蹴而就”为例,以后遇到这个成语,再不要说“一舅二舅”了,就说“大舅二舅”通俗易懂。

学生大笑之后,永远记住了“一蹴而就”。

当然,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就最好不过了。

比如,“即”与“既”,学生分不清,常常弄错。

这两个字的左边是“食”的省形,还是“食”的意思。“即”的右边那个字,表示“跪着”。“即”表示到饭桌前跪着吃。“既”的右边那个字的意思是吃完饭打饱嗝。“既”的本义就是已经吃完饭了。因此,从时态上区别这两个字,就不会弄错了。“即”是正在进行时;“既”是已经完成时。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老师的职责就是帮学生夯实基础。遗憾的是现任很多领导当年读中小学时,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基础不牢,特别是像这样一些基础知识,也许老师没有强调,也许年久失忆,所以,秘书写得再好,有时也读错了。唯一的办法是,以后上台讲话前,认真预读一遍讲话稿,不认识的字,或者是感觉可能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叫秘书来问一问,就不至于出丑了。

个人丢脸事小,因为你是比那秀才级别高得多的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