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41) 《牵牛花》的“生之力”
文章来源: 李培永2018-12-18 07:21:37

教育随笔(41)     《牵牛花》的“生之力”

       叶圣陶老先生的《牵牛花》,是重点中学语文实验教材《阅读》第三册散文单元的讲读课文《散文二篇》之一。

       湖北省教育学院教教学法的刘世笃老师,准备带该院中文班和行政班的学员(湖北省各县市中学在职干部和教师)来听课。她约定的时间,按我的教学计划刚好要上散文单元,于是决定一课时讲读《散文二篇》之一《牵牛花》。

      那一年,湖北省重点中学初中语文实验班期末统一考试,作文题是,《给老师写一封信》。我的学生朱清华写的考试作文,全文如下:

敬爱的李老师:

      在我们所学的各门课中,我最喜欢语文课。而在您给我们上的几百堂课中,我们初二上学期学的第二十六课《散文二篇》最为动人,让我难以忘怀。

      那时正是十一月,深秋时节。

      在上课的前一天下午,您在班上对我们说,明天的公开课讲《散文二篇》中的《牵牛花》,还说这一次公开课规模很大,有二百多老师、主任和校长来听课。这不仅是我们平生遇到的场面最大的一次公开课,就是李老师,您自己也可能是第一次遇到吧。您要求我们,课前要好好预习,明天回答问题时,举手要大胆,说话要大方,吐词要清楚,错也要错得明明白白。

       我听了之后,心里总有点发怵。我想,这次公开课您都可能是第一次碰到,会不会因为紧张而讲不好?我明天如果回答问题会不会出现错误?就这样,我心事重重地回了家。

       晚上,我做完作业后,把课文反复朗读了几遍,在预习提问本上认真地提了问题,才安下心来。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把课文又反复读了几遍,上课铃就响了。我们赶到物理实验室一看,呀!这么多人呀!不仅实验室后面坐满了,走道上也坐满了,而且讲台周围也坐满了,我们进去都很困难,是挤进去的。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水泄不通的人堆里开始上课了。

       您走了进来,满面红光,脸上充满了喜悦和信心,看不出丝毫胆怯。

       您一上课,就点了包括我在内的四个同学朗读课文,我大声而清晰地朗读完了该我读的第三段,其他同学也读得很好。您很高兴,表扬了我们后,要大家把预习时的问题提出来。同学们一看您那么镇定,一个个都大胆地举手,争先恐后提出预习时的疑问。整个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分析文章结构时,大家也像平常上课那样,讨论十分热烈,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同学都能畅所欲言。

       您的讲课,思路十分清晰,重点十分突出。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讲起来有条不紊,那生动的讲解,好像把我们带进了叶圣陶老爷爷的家,和他见了面,似乎看到了他种的生机勃勃的牵牛花一样。这时,同学们的积极性真正被激发起来了,好像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完全忘记了课文以外的事情。下课铃响了,好像把我们从梦中拖出来一样,感觉这节课过得太快了!

      您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功(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与您平常每堂课都认真准备,严格要求我们认真预习,成功地去掉我们各种不好的心理因素分不开。正因为如此,我们师生配合默契,您上得得心应手,我们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从这堂课,看到您教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强大的自制能力,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这堂课,使我更加信服您,敬佩您!我将永远不忘记这堂课。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朱清华

      这封信从学生的心理、视觉和感觉,比较全面地记述了那节课的情况。就考试临场写作命题作文来看,不失为一篇优秀作文。然而,并没有抓住这节课的中心和重点。

       我们可以从这篇作文中看到他写的“一个个都大胆地举手,争先恐后提出预习时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这批参加教材 改革的学生,十一二岁上中学的第一节课,我就在黑板的左边写一个“鱼”,右边写一个“渔”。问他们想要哪一个,非常聪明的他们异口同声要“渔”。他们知道,要吃鱼,就要掌握打渔的方法。接着就给他们讲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故事,要求他们立即当堂背诵陶行知先生的一首提问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然后要求他们一定要养成预习习惯,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提问本”,预习每一篇课文至少要提出三个问题,只要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就得一百分!而且,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恳请家长不要只问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每天要问问孩子在学校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学生经过“敢想、敢说、敢问”、“多想、多说、多问”的训练,一两年后就“会想、会说、会问”了。

       这节课学生“争先恐后”提出的问题是:

      课文的题目是《牵牛花》,而叶老着重写的是藤蔓,是否自相矛盾?

      牵牛花只能依附别的东西向上爬,叶老为什么还要赞美它?

      课文的第七段已经点明了赞美牵牛花的“生之力”,最后一段是不是可以删去?

      在学生“动了天君”(叶圣陶语)提出许多问题之后,我从中选择了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明确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使他们认识到这种托物抒情的文章中的“物”,不一定要全面描写,根据“情”(文章中心)的需要,可以突出它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点。

     于是,“整个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我适时鼓励学生想一想,你能借什么“物”来抒什么“情”呢?

     当堂仅用十分钟时间,学生就说出了许多创造性构思设想,如:

     竹子的节-----学习应该经常小结

     仙人柱开花------厚积而薄发

     水仙花------求之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最后,再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充分体会《牵牛花》描写的重点,深刻认识叶老写的《牵牛花》,就是要赞美“生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