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的上海颜王,从“诺曼底”到“武康”
文章来源: xiaxi2020-04-23 18:41:48

居家防疫,不能出门旅行,就来寻觅以往的足迹吧。
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建造了120多栋各种风格的异国建筑,其中至少有一半被称为奇迹。为人熟知的有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和爱神花园等,(上海几个地标式建筑皆出自他手 - - 邬达克) 。原名“诺曼底公寓”的武康大楼,也是邬达克的一个代表作。
去年回国时,有一天我经过淮海路和武康路时,突然发现拐角处的武康大楼变了模样。这座95岁高龄的“上海颜王”卸下了环绕周围的那些蜘蛛网般的电线,落落大方地以素颜示众了。以前我经过那里时总要拍上几张照片,但想尽办法都绕不开那些电线。这次,我举起手机随便往哪一站,就能拍到一张武康大楼的美丽素颜照。 我的一个好朋友,在武康大楼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与这座大楼很有感情。当我和她聊起大楼去网的事时,她却说,她不喜欢现在的样子,“一点沧桑感都没有了”,她如是说。虽然素颜后的武康大楼,有着干干净净、无死角的美,但很多人也很怀念以前有电线陪伴时的复古情怀。下面是我拍摄的武康大楼卸妆前后的对比照:

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这座轮船式的三角建筑,浓浓的法式文艺复兴风,让这栋大楼,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虽如今备受夸赞,但实际上,武康大楼的位置在当时只是一块最小夹角只有30°的不规则土地,也就是被嫌弃的“边角料”。不过邬达克却将这块地的利用率发挥到了极致。他根据地形将建筑的平面设计成三角形,底层则建成老欧洲的骑楼样式,门洞中的长廊兼作人行走道,还在北面开了两个口子,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成功的“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据50年代就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介绍,武康大楼的设计和建造非常精巧:“关门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每个走廊的拐角都有暖气管子,每家都有遮阳的百叶窗。凡是比较大的屋子,厨房里都有定制好的烫衣板。

武康大楼曾有过5个名字。最早被命名为“诺曼底公寓”(I.S.S公寓)一种说法是,当时建业地产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区一般都以法国地名作为名称,因此大楼落成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另一种说法是大楼最早位于法租界,且形似轮船,取名以纪念法国著名战舰“诺曼底号”。随后在不同的时期,它又分别被叫做东美特公寓、反修大楼、上海跳水楼和武康大楼。每一个名字变迁,都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历史传奇。

但不为人所知的是,这里在长达20年左右的时间都未曾住过一个中国人,直到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令伟买下这栋大楼,成为其“中国第一大业主”,才逐渐有了中国人的身影。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包括郑君里、赵丹和黄宗英夫妇、王人美、秦怡、孙道临和王文娟夫妇、郑君里等,都先后在此居住过。

如今的武康大楼,依然保留了近百年前留下来的完整的主楼、辅楼和汽车间。至2016年,一共居住着139户人家。现在这里虽然只住着普通居民,也并不缺“明星光环”,摄影爱好者和各大网红潮人都爱来这打卡,武康大楼早已是上海的人气地标之一。

上海有另一处类似的熨斗楼,只是经过,还没时间去细细打量研究:

在纽约也看到过熨斗楼,一时找不到照片,用两张网图:

 

最后借用一张网图来俯瞰一下这座百年沧桑的上海颜王全景:

 

四月,上海的郁金香

上海几个地标式建筑皆出自他手 - - 邬达克
《安家》剧里的老洋房,和背后的故事
《安家》剧里的老洋房,邬达克何许人也?

荣宅,面粉大王和PRADA

上海13座绝美古镇,我去过12个
回国:上海徐汇,怎一个美字了得!
全球最大的星巴克在这里!
上海嘉定纪事 - - 古镇、古庙、古园、古迹 
纪念81年前,在上海四行仓库浴血奋战的“八百壮士”
承载上海沧桑历史,历史博物馆
走进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