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为什么怒吼?
文章来源: 柳溪郎2019-08-15 07:13:29

  曾几何时,那首美丽的《东方之珠》唱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二十年过去了,经历了反《二十三条》的七一游行,保“普选”的“占中”的活动和这次的“反送中”的示威活动,此时美丽的香江,她的风采却并非浪漫依然,她的怒吼传遍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真的是人们常说的黑天鹅和灰犀牛这样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还是具有用大数据就可以分析出的大概率必然性呢?

  我认为主要还得从经济领域去找原因,这也是我们多年接受的唯物史观教育教导养成的思维定式。比如,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由于人祸加天灾共同作用,弄得民不聊生,最后是官逼民反的结果。香港的游行示威,甚至说混乱也不外乎这个经济的主因。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香港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民的勤劳,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机会,跻身进入了亚洲“四小龙”的行列,以地产、金融、进出口贸易、旅游四大产业支撑起了香港的腾飞。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后,香港作为联系大陆和国际世界的枢纽和桥梁,这些支柱产业更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大陆的进一步全面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与国际世界的全面接轨,香港的这个枢纽和桥梁作用就减弱了,尤其是信息革命开始后,香港没有顺应新的形势,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因势利导地发展起信息产业,使得香港经济的发展错失了良机,不仅当下的发展缺乏动力,而且后劲也不足。经济起飞时发展起来的财富,被中老年人牢牢地将财富掌握在他们手中,不仅所有财富管道,地产、金融、物流的收益都归他们所有,就连每年的旅游、餐饮的收入,年轻人也分不到一羹。这些人住的是迷你的“棺材房”,领的是低工资,看不到前景。中央政府也试图通过开放大陆居民的自由行,来提振香港的经济,但就是这些输血式的帮助,其实也只是大财团的腰包更鼓,作为生活在底层的群众他们收益甚少。这就是为什么大专院校学生、年轻人和中下层构成这次游行示威活动的主题,因为他们不仅现时生活不如意,而且还看不到前景和希望,所以,只好企求改变了。

   为什么示威活动的矛头又是对准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呢?这和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一些执政政策的失误不无关系。当然,“一国两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的开创性事业,归回初期,以董建华为首的特区政府既谨小慎微地实施行政,又做出了一些具有远见的规划,比如“数码港”的建设。但后来董本人也因推进“二十三条”而引发的七一大游行而黯然辞职,最后“数码港”的建设也就变成了一个纯地产项目,香港也因此错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良机。后来的几任特首,也想有所作为,比如梁振英也想扩大公屋建设来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但因受到各种掣肘也无法落实,最后底层民众的住房条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特首执政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的执政基础不够,他是由一千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的,代表的是这些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民意基础不够。因此,人们把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因于是政府的原因,是特区政府以及背后的中央政府,是“一国两制”的制度造成了他们今天的现状。再加上两级政府为了落实“一国”,推出“二十三条”和“引渡条例”,这本也是情理之中,但工作做得不细,手法粗糙,从而导致游行、示威活动中,剑指特区政府、中央政府、“一国两制”也就见怪不怪了。

   现在的这次抗争示威活动已持续两个多月了,但愿它能在尽短的时间内平静下来,毕竟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下,才能谋发展。但示威活动平静下来之后,并不等于就万事大吉,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游行示威不仅会卷土重来,而且势头将会更加猛烈,到时可是悔之晚矣。 所以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