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至”背后的浮躁
文章来源: 柳溪郎2019-04-01 07:26:26

  最近一个关于复旦大学哲学博士、著名网红将“耄耋”错读成“毛至”的视频刷爆网络。为什么会如此呢?就说明大家都知道读错了,犯了近乎常识性的错,所以才觉得惊愕不已。这次又是来自著名高等学府。去年北方的北京大学的林校长将“鸿鹄之志”念成“洪浩之志”,风波渐渐平息,林校长也不再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也许是为了达到南北均衡发展,这次是南方的复旦大学。去年是某某先生,今年是某某女士,从而实现了在读错字上的男女平等。只不过去年林校长念错字,还可以借口文革的耽误,还可以借口是一个科学家,对文史典故不太熟悉;这次是一位文史哲的博士,是一位80后,不知要找什么新的借口,但你千万不要低估他们在这方面的创造性。这南北的著名学府的男女名师大家都将这些一般知识分子都能念对的字念错了,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当今中国学术界的浮躁的心态。

  做学问是追求科学和真理,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不甘寂寞而又锲而不舍的精神。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很形象地地把做学问的过程概括成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表示,我们要有不畏艰险的西风凋碧树的精神,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这样才能登高望远,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毕竟无限的风光在险峻之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就是说,做学问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毅性格和执着的态度,因为在科学的大道上从来就不是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经过艰苦的磨砺和不断的奋斗,突然醒悟,明察秋毫,发现真理,享受成功的喜悦。但这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但近些年,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学术界不遵循科学自身的规律,而是想像经济领域一样突飞猛进,并企望所谓弯道超车。特别是一些学术界的知识分子,看到少数人暴富起来,也想在把经济领域的模式复制到学术领域,于是他们不像屠呦呦一样潜心地做实验、搞科研,而只想一夜成名,获得像屠呦呦诺贝尔奖那样的荣誉。他们舍弃了过程,没有第一、第二境界的付出,只追求所谓的结果,只渴望蓦然回首,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出现的时刻。

  前一段有网友把国人快速追求结果,忽略过程的癖好概括为如下六点:一、好嫖,省去恋爱过程,直接享受性福;二、好赌,省去辛苦打拼,希望当下发财;三、好骂,省去论证艰难,立马搞倒对手;四、好补,省去锻炼汗水,永葆青春健康;五、好吹,省去修行立德,巧妙自身抬价;六、好饮,省去心灵交流,快速拉近关系。这种癖好延申到学术界就是追求快速成名成家,而省去西风凋碧树和衣带渐宽的艰辛过程。其实,不止大陆的学术界如此,港、台也类似。最近我听了台湾某知名学者蒋某关于宋词的讲座,不可否认他的讲座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宋词,有些独到的见解,但当我听到他把《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郴(chēn)江幸自绕郴山”读成“彬江幸自绕彬山”时,我对他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就打了一个折扣。当然我不可能苛求他把郴州的“郴”字是指“林中之邑”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但他在读该词时,遇上把握不准的字,特别是地名,应该查查字典,不要随意去糊弄学生,这才是应有科学的态度。这又使我想起了已故的李敖来,当时大陆的《新华字典》还把作为姓的“谌”标注为“chén”,他却坚持此字作姓时应该念“shèn”。这才是真正的大师,是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

  其实,人有字不认识,或读错字,鉴于汉字的复杂性,也在所难免。名师大家也是人,他们也会犯常识性错误。只是对待不足,应该像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再去找什么借口。只是如果这读错字成为一种常态,就不是某一人的问题,而是折射出整个社会在某一方面出了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只有从源头上找到问题,从制度上加以解决,我们才能迎来真正的学术春天、科学春天。

 

相关文章:《从北大校长的“鸿X志”说开去》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917/201805/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