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自己的父母
文章来源: Bob山人2019-09-27 16:25:55

不要小看自己的父母

Bob山人

 

儒家教导说:父为子刚,父让子亡子得亡。又有古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见传统文化对子女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规范。久而久之,子女敬畏父母。

 

基督教将父亲置于一个家庭领头羊的地位。父亲说了算。但同时强调大家都是主的儿女。大家是平等的。所以,子女和父母都是尊重的和平等的。这是一种健康的模式。能让下一代发挥自己的潜能。且能较好地处理家庭关系。

 

中国家庭的现实版文化是,子女普遍被置于了家中的中心位置。父母的尊严在两极徘徊。其中一极是在望子成龙的期待中粗暴对待和严苛管理子女。另外一级是极端溺爱。子女成为一切中心。两极的后果是子女普遍的判逆和极端的自我。其行为不一而足。凡家庭教育有问题者,皆不出二者。

 

当我们步入知天命之际,渐渐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和儿子对自己的态度。切莫小看你的先辈们。

 

我这个经验是从我袓父哪里来的。我爷爷小时候从山西到内蒙古谋生。走南闯北几十年。他自己说香东西吃了一辈子。吃的是百家饭,住的是百家屋,走的是他乡路。因为是做皮袄的手艺人,又在内蒙古地面上行走,和蒙古人打交道。少不了牛羊肉管够。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每当他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听得我口水直流。直到现在,海外几十年,我也依然敬重漂泊在异乡能吃万家好饭的本事。背上行囊行走在草原上的万户千家,在西风残照里靠两条腿走他乡路。我着实不能轻看这个乡下手艺人。我爷爷只能写自己的名字。与读书人距离甚远。但其有着极强的自律能力和自控力。这种修养似乎与一个乡下人的身份不相称。用他自己的话说,多好的饭一口不多吃。早睡早起。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锻练身体。至今回想起来,我几十年做不到。还有就是他在方圆几十里闻名的一条好汗。无人敢欺负。我这方面不行。斗争能力不够。所以,我非常佩服他的能力。小时候不知道人生的艰辛和世路的崎岖。更不能理解能做到这些是多么的不易。

 

自立自强对老人来讲尤其重要。最后的尊严在于其没有走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地步。这主要是节制的生活和良好的生活和锻练习惯。对于一个那个年代的农村老人而言,实在不易。一辈子最后只有几天真正需要人照顾。也只是看顾一下。无疾无痛苦而去。人生夫复何求也!既是造化也是自身的修炼。

 

但后辈们对他的孝順我至今不解。我爷爷从未带孙子。未给儿女当牛做马。自己的威严和自立反而得到了额外的孝順。他从不期盼后辈的孝順和照顾。但反而得到更多。我是十几年如一日挑水干活,那之前是我父亲。女儿们不用说更上心。孙子外孙子没有哪个敢造次。十二个孙子辈个个爱戴他。无一个索取任何东西的,都很孝顺。难得的是孙辈们从来没有人从他哪里索取过什么。连素取的愿望都没有。这和同一个村里的其他老人比简直天上地下。

 

我爷爷有个小爱好。天天一壶小酒,几碟小菜,几只小羊蹄,要么是清炖羊肉,亦或勺头里的一只炒鸡蛋,夏天不济的时候是一盘凉拌有机小白菜。那个年代,这些都是希罕美食。这是我爷爷自己的专利。我从几岁开始和他同住,眼瞅他的美昧不敢要。我爷爷在看我活干的好,才奖我几块肉。偶尔的享受更加珍贵。敬畏和感激在得到与期望之间游荡。我深知肉是我爷爷的不是我的。我只能让他高兴才有肉吃。办法只有多干活听话。总之,让他高兴才成。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学案例。我们的后代哪里懂得这些。其它人家据我观察,孙子得到的是爷爷碗里所有的肉。爷爷要吃靠孙子开恩。我想这大概是我是我们村几十年唯一的大学生的原因。学会了进取。后辈们也没意见,一如继往爱从下到上。家风也好,家教也好。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看看自己的下一代和我们兄弟姐妹们的下一代,令人痛心。总而言之,对我们的教育该有一点反思。那就是下一代不能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尤其是父亲应该是威严的存在。

 

父母不能自降身份。儿女自然寻找自己的位置。不但寻找家里的位置,也会寻找社会中的位置。溺爱下一代的父母,自己没有好下场,下一代也沒有好结果。

 

父母不能成为子女的仆人。更不能为子女当牛做马,否则将来就真成了牛马。成为牛马后,下一代便学不会成为别人的牛马,就没有成为别人主人的一天。久而久之,只能做父母的主人,而且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