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当然的“免费午餐”
文章来源: 黑贝王妃2019-06-25 16:12:59

澳洲一个中国多媒体网站有个话题讨论:“什么事情在中国有争议,但是在澳洲是理所当然的”。不少网民留言,比较一致的说法有:同性恋,言论自由,骂总理,买东西排队,准时上下班等等。其实澳洲的“理所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年很多事儿在人们眼里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 没工作的人理所当然享受失业金,移民理所当然要受到当地人的平等对待,身体不好的人理所当然要得到社会的同情与援手等等,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问题,这是制度的进步,是人性的发展,是应该做的,但从受益人一方讲这些福利已经不是什么慈善施舍而是权利,得不到或者不满足会让他们谴责和仇视社会,成为社会的对立面。

一个退休的老同事昨天给我讲了一个她的难题。凯西原来是个心理学老师,也是心理咨询师,从我们学校退休以后在一家当地的慈善机构做义工。这家慈善机构经营一个远途病人福利旅店。如果有人从100公里以外的地方来墨尔本就医,他们会根据病人的要求由医院作保,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临时的免费住宿。这家拥有90多个房间的旅店是慈善家捐赠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无偿的志愿者,经营费用一部分由医院支付,一部分来自国家的经费,但大部分靠社会捐助。凯西的难题是现在有个从乡下来的40多岁的男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透析。可是自从医院安排他住进了凯西他们这家旅店,他就不走了,把自己在乡下租的房子退了,长期占用旅店的一个房间。凯西他们三番五次劝不走,通过医院为他另找了住处他还是不走,并要挟说:你们赶我出去我就自杀给你们看。他的做法让凯西他们陷入两难,虽然可以提出法律诉讼,可他们本来是福利机构,如果告他反而违背了初衷,但是又不能如此下去,明显他剥夺了其他有需要的人享受福利的机会。

澳洲是个福利社会,从出生开始,政府提供父母共有的带薪产假,有奶粉补贴,托儿所补贴,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失业金,养老金等等各种福利。对在这个社会里长大的人来说,福利就是权利,是他们应该享受的免费午餐。在学校教书几十年我深深感到这里的中学生对自己权利的认知远远大于责任。如今的学生,特别是私立学校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把学校和老师为她们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进了学校,他们的安全,健康,快乐,学业,成绩都该理所当然地好,不计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如果老师奖励了某个学生,别的学生就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有的家长马上就会问老师为什么你认为我的孩子不够好,要求给出人证物证。不但所有老师为学生做的都是理所当然,而且他们的不作为和错误也理所当然由老师来承担。问题不单单是学生这样想,他们这样想是因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允许他们这样想。

我下学期要去一家墨市有名的天主教女校代课四周,上周去报到那天是学校第二学期的最后一天。陪我参观学校的汉语老师是位年轻漂亮的资深女教师,负责这家学校的汉语。一见面,她就和我说起当天一件让她不愉快的事。上午上完这学期最后一节11年级的汉语课,下课前她对大家说:“谢谢同学们的努力,祝大家假期愉快!”出乎意料是,一班十几个十六七岁华人背景的女生从老师身边走出教室,却没有一个说一声“谢谢”或“再见”。本来她不久前带这班孩子去过中国学习汉语,与她们相处甚欢。但是学生们这一无礼的举动却让她的心凉了。失望之余,她觉得自己不能姑息这种无礼,有责任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教育。于是群发了一个邮件给这个班的同学说:“老师真心为你们的进步感到欣慰,祝大家过一个愉快的假期。不过如果同学们也能让老师感到同样的心意就更好了。。。”。我俩一边聊着这件事,一边从教室走到办公室,进门儿还没坐下就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是这个11年级班上一位女生的父亲打来的,说她的女儿看了老师的邮件感到十分委屈,他代表家长质问老师:难道老师辛苦不是应该的吗?为什么要这样难为孩子们?这位汉语老师说:我没有听到有人答谢的确很失望,孩子们的感谢不但是对老师教学的一种反馈,也是起码的礼貌,老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我指出来没有错。。。

我很同情这位老师的立场。在我看来,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教育纵有千般好处,但有一个弊端就是“溺爱”。澳洲有被溺爱了的两代人,他们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因欲求未满而变得抑郁或反叛,不懂得奋斗,不懂得珍惜和感恩。一些来澳洲的新移民一落地就要求自己的“平等权利”,无论自己是不是具备语言,工作的能力,一味要求社会为他们提供平等的生活居住水平和工作升学条件。其实澳洲相对来说是个机会平等的社会,可是很多人要求的不是平等的“机会”,而是水准,得不到就归结为种族歧视,进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

我们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的一代人享受了太多“免费午餐“之后,大概以后都不会买菜做饭了。想来太多的“理所当然”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