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奋发的名门之后--金陵老宅三代“Wellesley” 学人 (5)
文章来源: 小溪姐姐2020-08-31 19:04:07

大概因为从小在二伯伯家的金陵老宅里长大,看见了泰晤士河边的英国老宅,也会情不自禁地喜欢。。。

金陵老宅三代 ”Wellesley“ 学人(1,2,3,4)

文学城八月里的奇遇-喜逢素未谋面的亲人

照片来自网络

还记得那个寒冷风大的正月黑夜。金陵老宅二楼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桌上昏黄的台灯下,摊放着一张被读了数遍的人民日报,上面报道了一个令中国老百姓振奋的好消息。。

1972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里,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先生受周总理之邀,第一次访问了中国大陆,终结了两个国家长达25年之久,相互隔绝的历史。后来尼克松总统称此次的访问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而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老百姓而言,也可以说是“重新点燃希望的一周”。

那一年的腊月里,母亲和我姐俩都从下放的乡下,先后回到躺在老宅病榻上的父亲身旁,一家四口难得一起过了一个团圆的农历年。在那个运动的年代里,百姓贫穷,物质匮乏,像我们这种被监视的另类人家(母亲被打成美国间谍,父亲则成了国民党潜伏特务),时常更少不了深更半夜公安警察,居民小组长以借查户口为由的骚扰,全家人的心灵深处总是沉重压抑的。

然而在那个难以忘怀的夜晚,因着49年后,美国总统的第一次到访,病弱的父亲和母亲,至文革开始后的岁月里,竟然第一次高兴地,同声轻轻唱起英文歌曲America The Beautiful,他们的脸上灯影闪烁,歌声轻如耳语,却似乎充满了对那朦胧而又遥远,黑夜黎明前的希望。。

72年初,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不久,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了,在苏州盘门的懋庄里,年近80高龄的二伯伯,袁世庄先生(金陵老宅第一代,1921年“Wellesley” 学人,母亲的堂姐)这位民国著名教育家却在思考,是更高,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那个只有人斗人,不要知识,不要科学,把善良道德文明践踏一地的年代里,二伯伯家的两个外孙女和我家两姐妹,还有千千万万的同代年轻人一样,无论你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都还没有毕业(也包括不少毕业和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就被上山下乡,脸朝黄土背朝天,身心俱疲在地里田间劳作。而大部分的土地并没有因着知青的辛苦和血汗,多长出庄稼来。秋收后,很多知青们还要去分贫苦农民本来就不够果腹的一杯羹。比我小二三岁,北京安球表哥家的儿子‘青’和南京安琳表姐家的儿子‘智’,二伯伯家的孙子和外孙,在小学仅仅读了四五年纪后,小小年纪也被分配去了工厂和煤矿当学徒。

72年乔安和凯西已经在东北乡下当了四年农民。她们姐妹55年从出生地美国回到中国,仅仅是为了长大后,当个干体力活儿的东北农妇吗?乔安在她的博客里写道,在夏天铲地(锄草)的季节里,知青们和农民一起,每天早上三、四点就起床下地去干活,中午回来匆匆吃个饭,再回到地里接着铲,一直干到太阳落山天黑尽,看不见了,才收工。 日复一日,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垅,真好像永远也铲不到尽头!?

72年,安琳表姐家,长得和英年早逝舅舅几乎一模一样的大儿子‘智’,在南京鸡窝煤矿(南京根本不适合采煤,是只会打仗的许世友将军当年兴办,文革后立即下马的煤矿工业)的一次塌方事故里,煤井下死里逃生,却砸坏了左臂丛神经。从此连毛巾把也拧不起来。‘智’文化程度小学,不能当矿工,以后又能作什么?

72年,安球表哥的儿子‘青’17岁了,已经分配上班一年了。他十二岁的时候,小小年纪就经受了父亲被迫害致死,家破人亡的大灾难。身心受到巨大伤害的‘青’在这备受歧视,没有书,没有音乐,没有笑声,更没有希望,前途一片渺茫的世界里,又要怎样生存下去呢?

经过多少风雨坎坷,博学睿智的袁世庄先生虽然不能预测中国的文革浩劫何时会终止,她一直坚信正义善良必将战胜罪恶邪毒,文明科学知识必将战胜愚昧无知。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在敌机轰炸的逃难路上,二伯伯和汪懋祖教授,从没有放弃过对家里孩子们的品学教育。在云南后方,汪懋祖教授夫妇在缺少经费,几乎白手起家的条件下,全身心奉献,艰苦卓绝地创办了 “大理师范学院”和“丽江师范学院”,为战乱中失学的年轻人提供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伯伯深知大灾大难过后,中国百姓重建家园的时候,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栋梁之才。然而当年,中国大陆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袁世庄先生是亲身感受,了解美国和美国人民是一个善良正义,乐于助人的国家和民族。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二伯伯戴上老花镜,提起笔来,给自己的母校,美国百年女子名校“Wellesley”校方,用流利又漂亮的英文,写了一封诚恳详细的‘求援’信,(有如二战期间, 二伯伯的“Wellesley”同学宋美龄在美国国会演讲,请求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气概)。二伯伯在她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热切的意愿,希望她的两位持美国国籍的外孙女,也能够像她们的外祖母和母亲(金陵老宅第二代,1947年“Wellesley” 学人)去“Wellesley”大学求学。二伯伯更希望看到的是,通过她的两位外孙女联系去美国留学,紧锁多年的中美学生交流大门是否可能慢慢开启。。

中美当年还没有建交,民间更不能直接通邮,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Wellesley”大学不仅收到了袁世庄先生的信,还给二伯伯即刻回了信,信中表达了热烈欢迎1921年,中国校友袁世庄先生的第三代,她俩位外孙女来“Wellesley”读大学的诚意。并还特意为乔安,凯西提供了Very Kind and Generous 的全额奖学金,甚至包括了她们赴美的机票。然而不幸的是,文革中,第一次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又被打倒了,四人帮当道。虽然收到了“Wellesley”大学的邀请信和全额奖学金,乔安,凯西出国留学也就成了泡影。

二伯伯的孙辈们,如乔安,凯西,小弟,青,智。。在苏州盘门的老家里,都受到过亲妈(苏州话,外婆,奶奶的言传身教(汪懋祖教授49年初就过世了,没能见面孙辈),耳濡目染过名国老一辈知识分子高尚的品德和情怀。而二伯伯那封寄往太平洋彼岸的信,更让她的孙辈们理解到她的良苦用心和教导- -年轻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要努力,不放弃希望和理想,而掌握文化知识科学是通向理想和希望的根本途径。同时,美国“Wellesley”大学的回信也让成长在文革浩劫,苦难中,汪家第三辈人在黑暗中,看见了一束光明,唤醒了他们内心中被长期打压深埋的好奇心和梦想。。

我在南京的老宅从来没有见过,二伯伯的爱孙‘青’,只是还清楚记得,当年听到安球表哥出事时,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一位美国网友,南大地理系教授的女儿,也是我的金陵小老乡,在读了我的老宅回忆第四篇后,感觉她的父亲一定认识表哥。她与父亲联系证实后,给我来了悄悄话。当年她的父亲是安球表哥的学弟,好友,同事。这位老教授与安球表哥先后考进浙大地理系,5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也被分配到北京地理所,成为表哥的同事。他继表哥赴苏的第二年,58年也被派去苏联留学4年,和表哥一样在莫斯科大学取得了副博士学位。而且安球表哥还是他在北京地理所的入党介绍人。。五十多年过去了,当这位年近90岁的老教授回忆起当年发生在他的学长好友同事家里的悲剧时,还是万分痛惜,唏嘘感慨不已。

而令人惊叹的是,当年还是少年的‘青’并没有被巨大的灾难压垮,而是坚强地一步一步走出了绝境。‘青’在知识越多越反动,还被歧视为‘可以教育好子女’的严酷大环境里,暗自下定决心绝不作“败家子”,把祖父母为之奋斗一生的座右铭“报国平生志,树人百岁心”,作为自己的理想。‘青’立志还要让英年早逝,在天上的科学家父亲为他的儿子骄傲。虽然‘青’小学都没有毕业,凭着着自己的发奋图强,多年的坚持不懈,不但自学完成了初中,高中的课程,还偷偷地通过各种方法,阅读了大量的文革前出版的好书,丰富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77年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青’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大学,77届同年考进大学,大专的还有安琦表姐家在北京昌平农村插队的小儿子小弟,安琳表姐家在煤矿工作的长子‘智’。。

‘青’本科毕业工作后,不但认真工作,还在业余时间继续坚持学习提高。80年代,他又考上了研究生。‘青’也像他的祖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继承发扬民国教育世家的优秀传统,在中华教育领域里,不断创新贡献。

这里还有一个花絮,要和大家分享。我在文学城里找到二伯伯家的长外孙女乔安后,还幸运地遇到‘青’读研究生时的同学欣迪。欣迪读了我的博文后,不禁回忆起1987-89,她在北京读研时的同学‘老汪’。我猜当年同学们之所以将‘青’称为‘老汪’,除了‘青’比他大多数同学都年长外(和‘青’年纪上下几岁的一代人基本上都被荒废了青春和学业,与大学无缘了),还有他年纪不大,曽经的祖国花朵,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人生经历和磨难。

欣迪在给我的悄悄话里说, 1988年夏天,研究生院组织师生到东南沿海做社会调查,她跟同学老汪一组去过苏州。老汪给同学们讲起他祖父母的故事,文革中家里的遭遇,还有祖母怎样把两位表姐送到美国留学。。当时年轻的欣迪听了同学老汪的故事,很震惊,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欣迪在我的回忆里,读到汪懋祖教授创办苏州中学这一段,她就预感到和她的同学老汪有关系,再读到安球表哥那段,就更确定金陵老宅回忆就是老汪祖母家三代人的故事。于是欣迪就截屏把照片和文章转发给了同学老汪。。也就是说,在我找到乔安之前,‘青’和国内二伯伯家的其他亲人在他美国同学欣迪的帮助下,就已经看到袁世庄先生的照片,和读到我的回忆文章了。读了欣迪的几篇悄悄话后,最令我敬佩和欣慰的是‘青’内心的强大和责任感,能够和比自己年轻很多,成长在太平盛世同学们分享真实的历史和家族的故事。。也是为了文革那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当我动笔写这篇《金陵老宅三代“Wellesley”学人》第五篇- -逆境中奋发的名门之后时,我已经和二伯伯家的第三代,乔安和凯西进行了几次长谈,也得到了她们对我写二伯伯家老宅故事的首肯和支持,心中就踏实多了。

我和乔安,凯西,即使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交流,也感觉非常的亲切,没有任何的生疏感,仿佛是和刚刚分手几天的老朋友,今天再聚的畅聊,就有说不完的话。我把我这奇异的感觉告诉乔安,她回答说“我们是亲人,我们血管里流着同一祖先的血脉啊”,听了她的话,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德州的夏花

这里再次感谢,这座世界华人可以自由交流的文学城帮我找到了久别的亲人,也特别感谢城里的网友,西北东南,如斯,yjz2008,陕西南路。。的关心,鼓励,帮助,为我提供了不少我原来不了解的真实历史和资料。

 

请欣赏Dvo?ák Yo Yo Ma Bělohlávek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QCHdQxqKI&t=353s

 

原创拙文,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