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谈道德经(5)
文章来源: 唵啊吽2010-04-25 07:16:43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仁:中国古代至尊至善的道德价值准则。《禮·禮摺啡收撸?x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六書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則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

圣:上手下土,本意以手挖土。这不是道德经里的字,是简体字代替的字。甲骨文象形是一个人树着大耳朵,还有一张嘴在旁边。善于听取意见能够交流沟通表达是今天公司经理的基本领导技能,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就是训练这些领导技能的俱乐部。字本意是明达事理无所不知,引申为崇高的,至上的。《傳》於事無不通之謂聖。《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孟子》大而化之之謂聖。

刍狗:刍,料草。刍狗,草扎的狗,祭祀天地用。

tuo2:铁匠烧炉子鼓风的皮囊箱。《淮南子·本經訓》鼓橐吹埵,以消銅鐵。

yue4:竹管乐器。《說文》樂之竹管,三孔,以和新曇病!恫┭拧焚咧^之笛,有七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没有道德是非观念的,在天地看来,万物无所谓精神,就有如刍狗一样,祭祀时赋予精神、寄托精神,而实际没有精神。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坚持最高绝对道德。不仁,不是“反仁”,也不是“没仁”。这和第3章“不尚贤”相对应。“以百姓为刍狗”,不赋予百姓特别的精神。“百姓”在古代时贵族,贵族才有姓。战国后百姓才有平民的涵义。日本到了近代平民才有姓。百度百科:『古代庶民 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在商指奴隶主阶级,在周指封建领主阶级。有贵贱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为贵。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 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周礼.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百姓由“贵族”概念变为“平民”概念的时候,正是老子所处的时代,破落贵族多了,人的精神层面和社会地位产生变化巨大,赋予社会某阶层某特定尊贵名分的旧思维模式被打破了,看到如此社会聚变,没有什么可惋惜的,圣人看得开,贵族本来就是刍狗,祭祀时赋予刍狗精神,祭祀完毕就是一堆烂草,不必向孔子“克己复礼”那样坚持古代“礼”和“仁”的最高绝对道德准则。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大有如巨大的风箱,空荡荡而风起云涌。这与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对应,虚而有劲,劲从动来。有如风箱,动而愈出。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合其来看,就是道是虚的,本来无所谓仁与不仁的,但是,这“虚”是“不屈”的,越折腾就越多“仁”“义”。由此引出了下句: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就是不要去主张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越折腾就越搞不清楚,还不如不折腾。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用今天中国改革的口号,就是不争论,别去争姓资还是姓社,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别问仁还是不仁。多闻数穷,越争论就越搞不出个道理来,反而搞得经济无所适从。不如守中,就是不折腾。

 

圣人不仁,是老子的圣人境界,即不要搞绝对真理和普世价值。今天人权主张之一是信仰自由,所谓信仰自由就是没有普世价值和绝对真理。有了普世价值和绝对真理,就容不得信仰自由。布什说美国是仁,本拉登说伊斯兰教是仁,他们都是圣人有仁,搞得世界不安宁。圣人不仁与第3章“常使民无知无欲”对应,就是要回到亚当夏娃没有吃禁果前的没有原罪的伊甸园。当今世界战争不断,其根源在于争夺对资源和财富的占有,但是,支撑这些战争的舆论是美国的圣人有仁的“民主”“人权”“道德高地”。

 

一个社会肯定有主流价值信仰。有信仰有仁义才是正常的社会。但是,社会最高权力不能执着主流价值,一执着而加以强制就是政教合一,而政教合一的中世纪是人类最黑暗的一段历史。今天世界战争大多数是西方以军事危险和经济制裁强制“民主人权”的结果。最高权力强制普世价值就会造成宗教迫害和政治迫害,就是禁锢思想,文明倒退。文革期间及左思潮造成的政治迫害至今中国人记忆犹新。圣人不仁,就是垄断暴力的机构不得强制“仁”、倡导“仁”、制裁“不仁”,而是应该沟通对话制造百花齐放信仰自由的思想和文化繁荣的环境。不如此则道不行,则人类文明难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