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在囧途 ——养老之困惑
文章来源: 剑门奇石2021-04-02 10:48:09
随着我国人口跑步进入老龄化,养老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劳我以壮,息我以衰老。”我们中国人历来重视孝道,自秦汉时期几乎每个朝代都出台相应的敬老爱老政策,还留下不少尊老爱老的佳话,例如那位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他86岁时做太上皇时还第二次召集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千叟宴。参加者共有3056人,太上皇一高兴就给90岁以上老人授以七品顶戴以示他对老人的尊敬(想必此举嘉庆帝不会太满意,你太上皇咋自作主张,不打个招呼就把我的顶戴胡乱送人)。当时到场的有一位141岁的老人,乾隆十分开心,专门与纪晓岚同志对了一付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那在文革中被批得一无是处的“二十四孝图”中则记载着很多孝子的故事,我们且不去指责其中的封建糟粕,但教育子女对父母尽孝道还是应该肯定的。我们家乡有些俚语是与养老有关的,我小时候就耳熟能详,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冷来棉絮,老来度细(指子女)”。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随着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提速,“当你老了”巳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严肃课题,而且与千家万户都密切相关。我国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的那套养老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了,近十多年来,关于养老问题越来越提到议事日程,一些有关的调查,论文,研究等等如汗牛充栋;什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房养老、养老机构养老等等概念纷纷出笼,总的目的是想解决养老难题。这养老确实是个很难的难题,就如托尔斯泰他老人家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儿套用一下不妨说“幸福的养老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养老各有各的不幸”。我是一介草民,也巳跻身于老年行列,虽然据说联合国关于年龄的分段与以前传统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大相径庭,把老年的年龄划到七十九岁开始,这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当然心理上得到不少安慰,认为自己还是中年人。然而细细一想,那还不是自欺欺人,人到一定的年龄,就像一部机器,各种零部件都会消磨,不同的是机器可以把那些磨损的零部件换上新的,可人就不行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有可能克隆人体器官替代巳老化失效了的器官,就像机器一样换上一个新器官,但这离真正实现的那一天必竟还非常遥远,退一万步说,即使能用克隆的器官来替代,然而面对巨大的需求恐也是大大的供不应求。非常感到幸运的是按联合国所谓的新的年龄划分标准,本人还在老年的门槛外,不过什么鞋子适合自己的脚,那只有穿的人自己知道,老不老也只能自己有数,因此不免对养老那些事儿也关心些,可惜人微言轻,再加各种水平实在有限,与那些专家权威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当然既提供不出什么调查报告,也写不出什么养老指南等等洋洋洒洒的大块文章。但所幸的是我参加了一个群,群里的都是六十以上的青年中年老年人(按联合国新标准),此群的名称谓之茶叙群,名下之意就是常常喝茶聊天。这群里的人员经历各自不同,工种也各异,以医生教师为多,这两个职业的人通常都能说会道,上自世界大事,宇宙起源,小到家庭婆媳邻里之间鸡毛蒜皮小事,不一而足,而其中聊得最多的也就是养老的话题,于是我就知道了不少群友中的养老情况与观点。本文就把这些家长里短的话题记录下来,当然小人物的见解与那些大人物的高谈阔论根本不在同一水平,读者诸君一定会非常失望,不过文中所说的倒都是事实,所以我是实话实说。好吧,若诸君能以极度的耐心肯于百忙中读这篇拙作,那我予先表示谢意。

某伉俪,都是退休教师,男的中学教师,女的小学教师,两人退休工资不算低。两老生有一子一女,均巳结婚生子,子女都在事业单位工作,虽与公务员不能相比,但比在工厂企业当工人要强得多。两老住在当年单位分配的福利房,房改时就化了很少的钱买下,这房现在就两老住,儿女各自有房。老夫妻当年女的55岁退休时,刚好两个儿女先后结婚生子,于是她就遵循我们中国老人的优良传统,帮子女带大了子女的子女。后来老头也退休了,儿女们到了周末带了孙儿辈来父母处团聚,两位老人家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圈内的人很是羡慕。光阴荏苒,孙儿辈长大了,也不再需要两老每天接送了,子女也人到中年,工作压力颇大,去父母那儿就少些了,好得现今通讯先进,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也方便,难得一家聚在一起,那可忙坏了两老。好在两老此时还未满七十,身体硬朗,于是就与一些老同事外出旅游。两人的工资足夠维持,不去旅游时,老头就与以前的同事们在一起聊天喝茶,好得大家都是教师,聚会时大家有说不完的话。老太则与中国大妈们大跳广场舞,按照中国大妈的标配,尽量还想抓住一些年轻时未享受的衣饰装一装嫩。这不愁吃穿的日子过得真是快,转眼两人就过了七十,过了七十出门旅游,旅游公司就不让参加了(这不知算不算歧视老年人),不让参加就不让吧,好在两人也把大半个中国都跑到了,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像蜻蜓点水般的浏览过了。又过了几年,快要到耄耋之年了,两人都渐感体力不支,子女倒是还算孝顺,但确实各家有各家的事,就不能每天来晨昏定省。姐弟俩商量后说就给爸妈找个媬姆吧,经过亲戚介绍了一个当地乡下六十多岁的女人。做了段时间,女主人嫌这个女人不讲卫生,笨手笨脚,做的菜不是太淡就是太咸,勉强用了两个月就把这媬姆辞了。接着女儿就去媬姆中介找来了个五大三粗的山东大妈,这大妈挺有力气,干活也挺利索,虽说平日交谈时好些山东话听不懂,好在两位主人都是教师出身,那普通话还是可以的,这媬姆试用了一个月,雇主也还算满意。然而好景不长,主人发现当两人都出门时家中就常有外地人来,有时回来时撞见了,那媬姆就解释说是也是在附近人家当媬姆的,有的是她的亲戚来看望的。开始老夫妻俩也没当事,但随后却发现家中逐渐有东西不见了,因为以前也常有自己把东西忘了放这放那的,所以也没怀疑有她。不久之后的一天,这女佣人出去买菜一直没回来,两位老人正在疑惑,下午派出所民警突然通知老俩口去派出所一次,说有些东西是不是他家的,经过辨认,有些东西确实是他们家的。派出所民警告诉他们,那个山东女人是媬姆行窃团伙中的,这些人以做媬姆为幌子,专门偷主人家的东西,然后以串门的方式转移集中到一处。两个老人这才如大梦初醒,也幸亏发现得还早,没有造成太多的损失。经了这小偷媬姆的事后,姐弟俩为父母找媬姆就更加小心了,考虑外地人不可靠,中介也不行,还是自己托人找个本地的好。不久经人介绍来了个本地女的,那人不过五十出头,看上去挺斯斯文文的,讲话细声细气的,据她说因丈夫去世了,儿子巳成家,自己刚退休,在家一个人闲得无聊,所以想找个清爽些的人家。老俩口一眼就相中了,开始讲好一个星期休一天,后来她自己主动说反正回家也只一个人,每周的一天休息就免了,待有事再休息吧。因为是本地人,生活习惯说话交流都没妨碍,主仆双方都比较满意。这样过了三个多月,老太突然有些不放心起来,原来这女的读过高中,当年因家中经济困难,所以没考大学,直接去工厂当了工人,心中一直很羡慕人家当大学生,这次来这家人家主人又都是当教师的,特别是男主人,在中学是语文老师,见她平日言谈之间对一些文学作品有些儿见解,就把家中的书让她看,还常作些指导。时间长了,这两人之间话就多了,与女主人说话反而少了,这让她很为不满,但必竟是当老师的,面子上一直没做出来。直至有一天当她从外面回到家中时,在门口还听到他们两人在说话,一见她面就仃下了,让她疑心大增,避了媬姆的面,老夫妻俩就吵了起来,女的说男的老不正经,男的说女的疑心生暗鬼,如此主仆间的和谐就打破了。女主人见了媬姆再也没有好声好气,并提出要立即让这媬姆走路,男主人却死活不同意,这更让女主人怒火中烧。开始时夫妻俩的争吵还是在私底下进行,以后就越吵越厉害,隔壁邻居也知道了。最后母亲把子女叫了过来,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把花老头老不正经的事加油添酱的控诉了一遍,子女见老俩口为了这媬姆弄得家中鸡犬不宁,就反过来做父亲的工作,总算让老头同意把他认为很能聊聊的媬姆辞了。因了这,老俩口分开了过,一个跟儿子,一个跟女儿。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就列上了议事日程,虽然有关方面的专家也提出了不少养老的方式方法,然而在实施中发现问题多多。即以媬姆来说,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供需矛盾,因为老年人多,需求量也大。由于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当年独生子女的父母也进入了老年行列,在未实行计划生育前,中国人的传統观念多子多福,老了后子女多,养老问题不是太大的问题,但独生子女要承担夫妻双方父母的养老就力不从心了,这样媬姆这行业就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兴旺,特别是在老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或是因病长期卧床后。社会对媬姆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然而媬姆的资源却并不多,一般做媬姆的以外地人较多,本地人因囿于传統认为做媬姆是侍候人的,低人一等,所以虽然企业单位的女工退休时才50岁,她们中有的心甘情愿去为子女的下一代当媬姆,有的宁愿去私人店或超市拿个两三千元工资,却不愿当月薪三五千的媬姆。目前请媬姆除了熟人介绍外大多是去媬姆市场与中介找,这市场又很不规范,媬姆中良莠不齐,质量很成问题,甚至还有潜在的安全因素。再则即使这方面没有问题,那随着媬姆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这媬姆的工资也水涨船高,而且媬姆对雇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大部分退休工资不太高的老人经济上是难以承受的。在现实社会中媬姆与雇主间根本没有感情可言,纯粹是奔着一个钱字,能雇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媬姆真是烧高香了。我不禁想起,我们家以前有位媬姆与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特别是当我家落难后,她还不要工资来我家,还时常从乡下带一些自种的蔬菜粮食,帮我家度过难关。现今这样的雇佣关系是根本不可能的,请媬姆的人家往往也是烦恼多多。当然媬姆照顾的对象多是老年人,特别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与长期卧床的,一般老人本就疙瘩,给媬姆的工作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久病床前尚无孝子,何况彼此之间本是路人。所以靠媬姆养老可行性比较差,上面我讲了这对老夫妻雇佣媬姆的经历,这还不算是最奇葩的,这媬姆与雇主间发生的各种麻烦事五花八门,虽然也有令雇主满意的,然而其比例实在太小了。下面我再聊一位离休老人的养老。
他是一位离休干部,在离休前大家用他的官銜称他,离休后则尊称他为某老,所以下面姑以某老称之。却说此老很小就参加革命,在现存的离休干部中算最年轻的了。解放后他是位高爵显,于是未能免俗,遵循贵易妻的规律,把黄脸婆休了,重新娶了个年轻貌美的,我们不能以此就指责他是陈世美,田舍郎多收了三五斗还想换老婆,何况身居高位的他。不过他老家还有两个子女,总算念在一夜夫妻百日恩的份上,时不时会瞒着现任妻子寄些钱给结发以求良心上的平衡。文革期间,不知怎么查出他是个叛徒,于是被打倒,当时他老家的子女并不知晓,所以对这叛徒父亲倒也并没划清界限,而后来娶的妻子生的三个子女却都与他划清了界线。文革后某老又官复原位,当然这些原来划清界线的子女们把当年与父亲划清界线统统归咎于文革,仗着老子的地位每人都有了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老家的子女相对年岁大了不少,而且农村里的人对外面的情况也不了解,只是听人说老子文革后补发了很多钱,就上门要求老子分给他们,这前妻后妻的子女闹得个不亦乐乎,后来还是通过组织出面摆平。老人又当了十来年官,总算离休了,不过是不是因为不当官了有很大的失落感还是早年革命战争中吃了太多的苦,反正没到七十岁就疾病缠身。妻子虽也退休了,但一个人照顾老伴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总共有五个子女,就提出是不是让子女们轮流照顾,于是老人就召集家庭会议。老家的子女首先反对,说父亲当年把他们的母亲遗弃后母亲很早就含恨去世,他们没有沾到老子的光,反而从小吃了很多苦,现在却要叫他们来侍候,一句话,没门,说完就拂袖悻悻而去。这边的三个子女分别提出不少堂而皇之的各种理由,总之就是不愿来照顾老人,最后大家同意在老人的离休工资中拿出一部份雇个媬姆,于是这样过了几年,这其间媬姆也不知换了多少。虽然老人的工资很高,但除了留下日常用途外都由三个子女分了,现在用媬姆,他们又不愿多出钱,所以用的媬姆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又过了几年,老人老年性痴呆,在家中不能看护了,儿女们协商后决定,把老人送到医院去。接照老人离休时的级别,可住医院的高级病房,但医院不负责生活护理,需家属陪护,这些子女那个肯来医院遭罪,经与院方多次交涉,另外又有老人还在任上的老下级出面与医院“协商”,由医院按排护工,这护工费可不菲,家属当然不肯负担,医院也不知通过什么手段给报销了,反正离休干部的医药费医保全报。把老子送到医院子女们这就安下心来,很少到医院探望,但对医院的要求却是很高,难得去次医院总是吹毛求疵。老人其实巳是植物人了,医院的意思是不是把老人转到护理院去,子女们不同意,因那得自己化钱。他们私下说,老头活一天,离休待遇就一天不能少,等于家中有台印钞机在。这老革命就这样人事不知地躺在床上巳经六年了,在良好的医护条件下估什还能顽强地活下去。当然离休干部越来越少了,也是物以稀为贵,这些曾作出非凡贡献的老革命是该享受他们应得的待遇。

似上面说的离休干部的养老方式那是很少的,他们不仅自己工资高,医药费用无论多少,医保全额报销,而且家中有一个离休干部,等于全家享受医保各种优惠。子女们仗着老子的余荫,一般都有一个令人羡慕而且待遇不错的工作。与之相比的是社会上还有不少是经济收入很差的,且不说与离休干部相比,就是事业单位与工矿企业相比亦有相当大的悬殊。假如大家同样在上班时尚可说是因各人的贡献有大小,待遇不同无可厚非,但退休后差别就不该太大了,特别是享受医保方面,人为设定了许多门槛,极不合理,确实该改改,也许这是我们这类人只因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的一样之心态吧。有对夫妻,都巳年逾七旬,两人都是当年的所谓插队青年,回城后都当了工人。两人有一个儿子,因父母都是小工人,这小子小时候又不争气,读书不用心,没有书包翻身,高中毕业后进了工厂,也是个工人。随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结婚生子,媳婦也是工人,一家两代都是工人,工资当然不高,老两口除了帮儿子带大了孙子,还得从不高的退休工资中挤出一部分貼补儿子,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了几十年。转眼两位老人过了七十的年纪,而且两人男的有高血压,女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六十多岁时两人相互照顾尚不妨,但随着逐年更加老去,生活自理就有了难度。开始时儿子与媳妇隔三岔五的来料理一下家务,但他们自己的子女也结婚了,所以要帮着照料孙儿了,老父母这边就难免照顾不过来了。儿子也想过把父母搬在一起住,无奈老人居住的还是当年厂里分配的一室一厅的小房子,儿子结婚时两老把终生积蓄给儿子买了套两居室的房子,要是两老搬来一起住,那确实也住不下,再加四代人住一起更成问题。想为老人找个媬姆吧,面对媬姆的昂贵工资,老两口只能不吃不喝。也有人出主意,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但那费用一样承受不起,况且养老院不管看病,还得子女陪送去医院,这条路还是走不通,现在只能仍然维持现状。两个老人就苦挨着,对儿子媳妇也多有微辞,儿子也有说不出的苦,说只能等他们退休后去服侍两老了,不过那时他们也老了,还不知能不能有体力去侍候他们了,说着是一脸的无奈。似这对老夫妻的情况还不是最差的,因为他们毕竟还有退休金,虽然不高。农村里的老人晚景更凄涼,他们没有退休金,村里一年给一两千元根本无济于事,平日生活费用还得自己张罗。我有一次去乡下亲戚家,看见一对老夫妻都巳八十岁了,还在大棚里种蔬菜,他们的养老那更是困难重重。多年以来,政府部门也感到养老问题将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不过往往多着眼于办什么老年大学啊,什么老年活动中心等等,其实这些针对的对象都是生活能自理的老人,至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还有那些有病的老人,能帮他们解决的困难还真不多。当然近十年来养老院、老年护理院应运而生,一些老人与子女们也逐渐接受去养老院和老年护理院养老的观念,然而这里面同样问题多多。下面是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们他在养老院与护理院中辗转往返的感受。

某老,退休前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退休后养老金也比一般人高,他老人家退休后与老伴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尽享了老有所乐的一段快乐的退休生活。转眼就过了七十,觉得休力等各方面都不能与刚退休那会同日而语了,也就只能与老同事老朋友茶水闲聊相聚。可惜不久,相濡以沫的老伴先去天堂报到了,于是剩下他寡家孤人一个,虽有一子,但早巳移民国外,孙儿辈亦在国外。老夫妻俩刚退休时儿子倒也劝两老移民国外,但老伴说不愿去国外寄人篱下,所以除去国外探亲几次后就不再去了。老伴在世时,他老人家做甩手掌柜惯了,老伴这一走,一日三餐也成了问题,开始时有亲戚不时来帮忙,可日长细久,总不是个办法。他也曾试着用过媬姆,总不能尽如人意,最后用了个小媬姆居然想嫁给他,把他老人家吓个半死,就此断了用媬姆的念头。最后他自己决定住养老院,这养老院是公办的,价格不贵,然而服务很差,最要命的是有病那怕是一点伤风发热就要叫他自己去医院,即使须住院,养老院也是不管不问的,这就与住在家里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后来市里第一家声称集医、护、生活护理三重功能为一体的民营老年护理院开办了,他就成了这家护理院的第一位入住者。他入住后好长一段时间就他一个人,院方把他当做贵宾,还常找来电视台采访。毕竟社会上对老年护理这一需求量还是很大,再加大力的宣传,不久住院的就多了起来,那护理院的胎里毛病就显现出来了。先从硬件说吧,院方向外吹嘘的所谓病房达四星级宾馆标准就是个大忽悠,室内设施都是表面好看,质量很差,而且装饰材料后来经有关部门检测环保不合格。这声称入住老人有病除了需手术外均可在院内解决的承诺更是撒了个弥天大谎。护理院医生护士倒是有的,但要么是学校里刚走出校门公立医院不要的,要么就是退休的,当然退休的也无可非议,然而这些退休医生护士都来自农村医院,本就水平不高,何况这些还是乡下医院不返聘水平更差的,甚至还有工厂医务室与乡村医生充数。老年人本来就疾病缠身,而且病情复杂,发作起来还是非常危重,叫这些人进行抢救那真是把人命当儿戏。还有那些所谓完善的抢救医疗设施,更是笑话,都是为了騐收时应付的,有的器械根本就不能使用,即使能用,这些医生也不会用。医生护士一天就早晨见个面,其他时间就根本见不到人。院方标谤的“为儿女尽孝,老人之老如我之老”等等漂亮的口号貼得墙上到处都是,实际上工作人员对入住的老人不用说一般的态度了,有时简直是叱骂,特别是护工。这些人本就素质差,而且都是六十開外的外地女人或是农村里的,大多还是文盲,护工虐待老人的事时有发生,至于指桑骂槐的一句“断子绝孙的老东西”这样的话更是变成了挂在她们口头的日常用语,靠这样的护工来护理老人其后果可想而知。何况护理院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根本就没有按规定配备各各类人员,验收时临时拉些人造个假花名册来凑数。护理院运行不过半年就有住院老人跳楼的,有从床上跌下把骨头跌断,病人送往医院后护理院就丢给家属不管了。还曾有多起老人死在床上第二天早上才被发现,虽然家属偶有微辞,但毕竟自家老人年纪大了,所以一般不像医院里死了人大吵大闹,最后医院方赔钱了事。护理院的食堂则更加匪夷所思,按说食堂不能赚病人的钱,可后来据一个原来在护理院担任会计因老板叫她做假帐而离开的那人说,这护理院一年下来食堂除了食堂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各项开销竟盈余五十万,病人的伙食就可想而知了。目睹了这护理院的种种不良后,他老人家就换了一家,然而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换来换去基本都这样。在折腾了三次后,他想想暂时还没到真的躺在床上起不来的境地,本来就是因老伴去世后想将来总要去老年护理院的,趁现在还能自由活动的时候先去适应适应,适应下来结果是护理院对他不适应,所以暂时仍旧回归原来,希望将来能有真如口头上说得那么好听的护理院出来时再说吧。老先生说了很久,最后是一脸的无奈。

听了上面这位辗转过多家护理院的老住院户的经历体会后,茶友们义愤填膺,纷纷发言声讨。这其中有自身亲历,也有父母住在护理院的,也有在护理院工作过的,更有一位曾受聘筹建护理院,建成投入营运后当了一年院长的。在大家的诉说中,对当前我们家乡的护理院现状大家总算了解了个大概,特别是那些曾在护理院工作过的一些人。据说,我们家乡近十年来,在政府部门的鼓励下,民营老年护理院一下冒出将近二十家,其中也有公立的养老院被私人承包后改为护理院的。这私人承包是经过公开招聘的,招聘公告说得明白,就是得体现公平公正,但据熟知内情的人说,这招聘中大有猫腻,因为公开招聘的结果最后居然都被外地的一养老产业集团囊括了去,而这外地老板恰恰就是市内当政的一位领导的老乡。对办老年护理院一些私人老板是趋之若鹜,因为其中有很大的利益在驱使,首先办老年护理院也是顺应老龄社会的需求,由于以前没有把老龄化的问题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旦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有关部门才知必须把老龄工作好好的抓一下,于是出台了好多文件,鼓励民营资本来经营,以缓解老了无处可去的窘境。有关部门还具体制订了好多政策优惠:开办护理院(包括养老院)政府按每张床位若是自有房屋的补助一万五千元,若是租赁房屋的则每床补助一万元,此外每月民政部门给入住每床位每月200 元的补贴。医保按每床日给予85元报销,税务部门也不对护理院征收营业税。对护理院的床位及护理费的收费标准由护理院自定,只要报物价部门备案即可。按说这些政策扶持应该说是很好了,可惜这些民办护理院的投资者们本就瞅准了钱来的,这些人大多是大字不识半箩筐素质很差的奸商,暴发户,觉得目前生意不好做了,办护理院倒是名利双收,然而他们贪婪之心不改。先说收费吧,护理费一行是主要收入,其中医疗护理费医保可报销,但是得按护理等级而定,于是他们就在这上面动脑筋,明明是三级护理,却命医生改为一级护理。生活护理费更是如此,说是全护理的,却对病人的日常起居不闻不问,还有所谓特别护理的,按标谁应该是一对一服务,实际上病人床边根本不见人,所以常有病人从床上摔下跌断了骨头,其收费却每月五六千元。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投资者在医保定额上“用足政策”,护理院的病人都是需长期服药的老病人,院方为了减少药品的占比,就交待家属把老人日常使用的药物由家属去药店或是用子女的医保卡配了让病人服用,对病人就做各种名目繁多的所谓检查,以提高收入(各种检查的含金量比药品的差价高出许多)。为了经济效益,这些投资者可谓不择手段,按规定,护理院人员的编配按照床位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在验收时是一个必备的条件,这难不倒这些头脑活络从擺地摊起家的奸商,就是造假的花名册,验收检查时临时来应个卯。这人员的编配不足,首先就给护理院服务不到位埋下了种子。除了很少的一些员工外,护理院聘用的都是退休人员,因为这些人不需要交纳五金(医疗、养老、住房等),所以护理院实际上是老年人在为老年人服务。这假的花名册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偷税,国家对民营养老机构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只交所得税,这护理院就做假帐,做得无盈利。那些投资老板们也把他们的收入分解在假的花名册中人员的名下,所以虽然股东们年收入逾上百万也不需交个人所得税。有一家护理院因做假帐,被人举报经税务部门查实处罚九十多万,可后来经过打点,罚了二十多万就草草结案。也是因为看到这办养老事业有利可图,还能得到政府在政策方面优惠及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所以那些“有识之士”纷纷投入到这个行业,就連我们家乡这样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十年间竟湧现了二十来家老年护理院。这些护理院的硬件表面看上去有的还可以,当然实际内涵如何只能是天晓得了。最让病人与家属有意见的是护理院承诺的所谓除手术及极危重的病人外都可在院内解决根本就是个骗局,事实上院方为了不让医保超过定额,一些小毛小病也要家属转往医院,一旦转出,院方就不再过问。医疗是如此,生活护理及膳食等就更可想而知,本文上面那位辗转各家护理院的某君巳经说过,这儿就不再重复了,反正本人住过或是有亲属住过的人都有体会。凭良心说,当地政府对养老事业是越来越重视,对护理院也会经常进行检查考核,可惜这些大多只是走走过场,虽然有的护理院存在问题很大,但每次检查都能顺利通过,个中缘由,你懂的,这儿就不再哓舌了。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各级地方政府对关注老人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以往多着眼于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却独独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护忽略了。近十年来老年护理院纷纷设立以前,我们家乡在城区只有两家民政部门办的养老院,这是对外营运的。每个乡镇也各有一家敬老院,这里收三无对象的老人。当然不管城区还是乡区的养老院只是收养,不解决老年人必须的医疗和护理,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在里面等死。随着中央有关部门对养老的有关政策出台,各级地方政府也有配套政策,并且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医疗与养老领域,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在允许民办的情况下不同时由公家来办些养老机构呢?从目前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情况证明,养老这一块还是有可观利潤的(即使不采用不正当的敛财手段,其效益也颇佳,何况若在护理院大力开展康复业务,那不仅让病人可以恢复一些功能,对护理院也是名正言顺的创收渠道,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用句时髦的说法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何乐而不为!),可为什么把原本就很少的公立养老机构还要租赁给私人承包,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随着公路的四通八达,原来担负着农村医疗任务的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大多人浮于事,医院的病房及各种医疗护理设施都处于闲置状态,若是把这些医疗卫生资源转到老年医护这一功能,那岂不同时解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在市区,医院林立,除了民营那些小规模的医院外,公家医院规模都是越来越大,人员也是越来越多,其实很可以在医院内开设老年护理院。医院附设护理院其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最有利的就是有医院医疗技术力量做后盾,这样就真的能做到医养结合了,无论从人力资源的利用或是医护设备的利用也就各得其所了。也不妨让医院与护理院合作,为护理院提供医疗后盾。好象这些可行之养老模式,卫生主管部门也好,名级医院院长也好,都没有付诸实施,甚至未提到议事日程。我们家乡的父母官们很早就为离休老干部建了一所老干部活动中心,建筑宏伟,内部设施齐全,后来这中心也向一般退休干部开放,最后就向所有老年人开放了。全市还有一所老年大学,有些政府机关也为本机关的退休人员提供了活动中心,有的居委会也设立了老年活动室。这些机构其实针对的是还不是很老的老人,而且还必须是健康的老人。这些固然也很需要,因为从退休到真的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必竟还有很漫长一段道路。不过对老年人中的高龄老人与生活不能自理及常年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这与他们无缘,对他们而言,最要紧的戏用四川方言喜剧片《王保长新传》中王保长那句口头禅“而今现目下”,对这些老人最迫在眉睫的却是生活护理与医疗及医疗护理。

养老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事,办好养老机构也需要有志于养老事业的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来参与,特别是医务人员。现在的年轻医务人员都热衷于去公立大医院工作,很少愿意去护理院工作的。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护工大多是老年人居多,所以养老机构本身就存在着一个老龄化问题,也就面临着没有年轻人接班的困惑。实际目前医学院校每年有大量毕业生,他们的就业也有不小的困难,假如医学院校能多培养一些适合老年护理院工作的全科医生,对解决年轻人的就业与护理院的需要就可相当益彰。为鼓励年轻人去养老机构服务,有关部门能否在待遇方面出台一些激励措施。我们中间有位老先生告诉大家说,他的小孙子前年在美国考上了医学院,在美国考医学院得学四年大学生物,而后再报考医学院,录取条件除了成绩优秀外,还得有其他方面的一些要求,而最重要的是得先在医院做义工,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义工,如抬送病人,为病人护理日常生活起居等,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服务确实很好。也是这位老先生说的,他多年前去日本参观过名为《松寿园》的一家养老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很多是义工,对入住老人之关心及服务之好令他十分感动。联系国内有些义工团体只做表面文章,去养老机构做义工尽是做给人看的,还带上电视台媒体造声势(当然也有一些确实是做得很好,不过大多是花架子)。我们想好多医务人员退休下来年纪还不大,特别是女的最多才55岁,有些不是干部编制的50岁就在跳广场舞了,这些人其实是护理院的一支很好的技术力量,能不能也去护理院当义工呢,当然等他们需要去住护理院时应按照其付出给予一定的回报。

本文摘录了我的群里朋友们对养老的看法,同时也有熟黯老年护理院内幕的人说出来的一些令人扼腕的内情,也许有失偏颇。老年护理院其实是很老的新生事物,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正在逐步发展。当然任何事物总难免尽如人意,特别在开始的时候,不过有总比没有好。相信只要社会上多一点有志于养老事业、真正有爱心人士参与,加上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杜绝一切潜规则,在全社会的支持下,想来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终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护,那不仅对老年人本人,就是他们的子孙后辈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惜现今的年轻人对养老事业非常冷淡,认为衰老对他们而言毕竟是未来的事,未来的事谁说得准,也许等他们老了,世界就跑步进入“赛博朋克”了,不是现在就巳有智能机器人了吗,到时候大家直接就机械化了,何必杞人忧天!还有一些玩世不恭的人说也许那一天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人就入侵地球了,全人类都玩儿尽了,还去考虑将来的养老干么?在明天到来之前一切皆有可能,然而这也不知是那个猴年马月的事了,我们总得正视现实吧!

后记:本文所述,因未经正式去考证其真伪,只是茶友们在茶余饭后的闲聊,若是有人愿真正实地去考证而且给有关部门反映,那肯定功德无量。对民营护理院的暴利与虐待老人的行为实在令人痛恨,网上竟然还有不法之徒以办老年护理院之名,骗取老人的养命钱,实在可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办好养老事业(其实养老还真是个夕阳事业,朝阳产业,是个颇不错的商机),别指望那些混身发散着铜臭的奸商暴发户。有关部门应对养老机构的准入严加审核,完善监督机制,让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毕竟人人会老,人人得经历漫漫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