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爱电影(七):33-37(新闻自由与责任)
文章来源: 土豆-禾苗2018-01-26 14:07:32

懒人爱电影(七):33-37

(新闻自由与责任)

 

其实本来这集是想写爱尔兰人系列的,有很多很多他们的电影。但看到这几天《华盛顿邮报 The Post》的上映、众多的评论,以及文学城上几乎每天的针对美国媒体的失望/抱怨/赞美,土豆决定换个顺序,提前贴出这个有关“新闻自由与责任”的系列。

    片名/年代              豆瓣电影打分     IMDb打分

33,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2008)     8.0           7.7

34,聚焦Spotlight(2015)           8.8           8.1

35,特朗勃 Trumbo(2015)           7.7           7.5

36,真相 Truth (2015)            7.5           6.8

37,华盛顿邮报 The Post(2017)       8.2           7.3

 

34,聚焦Spotlight(2015):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Walter V. Robinson是"聚焦"栏目的编辑,栏目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当Martin Baron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Robinson和他的团队,紧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最终连载一系列超长的报道,从2002年1月6日一直持续到12月14日的最后一篇《A church seeks healing:Pope accepts Law’s resignation in Rome》。

http://www.bostonglobe.com/news/special-reports/2002/01/06/church-allowed-abuse-priest-for-years/cSHfGkTIrAT25qKGvBuDNM/story.html?p1=Article_Trending_Most_Viewed

Walter V. Robinson(“聚焦”栏目的编辑):

Robinson led the Globe's coverage of the Roman Catholic clergy sexual abuse scandal, for which the newspaper won, and he personally accepted, the 2003 Pulitzer Prize for Public Service. The last investigation Robinson led for the Spotlight Team, called "Debtors Hell", exposed the practices of debt collectors. That work was a finalist for the Local Reporting Pulitzer in 2007. The Pulitzer Board cited the staff's "well documented exposure, in print and online, of unscrupulous debt collectors, causing two firms to close and prompting action by state official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lter_V._Robinson

Martin Baron:2001-2012“波士顿环球报”总编辑;2012年底开始任“华盛顿邮报”总编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Baron

 

35,特朗勃 Trumbo(2015)

James Dalton Trumbo,好莱坞十君子之一,《罗马假日》、《出埃及记》、以及《斯巴达克斯》的编剧,就凭这几个神级片名,土豆就没必要再落笔献丑了。直接用人家豆瓣的介绍吧:

“在荣誉背后,特朗勃的职业生涯实际上非常坎坷,他在40年代末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被米高梅于1950年解雇,并蹲了大牢。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一度无法工作,特朗勃就借用他人名字创作剧本。他曾凭借《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最佳编剧的小金人,但当时剧本的作者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直到1960年,特朗勃才走出迫害,他的编剧才华才得以重见天日。”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lton_Trumbo

每次看到美国这段时期的事情,总会想一个问题:麦卡锡主义,对社会的杀伤力是无穷的,但这种类型的恐怖主义,为什么在美国可以用不了10年就被降温,而且能在法庭上得到事态扭转。相比我们的十年动乱,(其实哪止10年),非得等到伟大领袖自然死亡才能终止其他人非正常死亡的悲剧。

好莱坞十君子,The Hollywood Ten,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Hollywood_Ten?

加餐,再推荐一部优秀之作:《晚安,好运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2005)

 

36,真相 Truth (2015)

“索尼买下《真相》的北美发行权,影片由凯特·布兰切特和罗伯特·雷德福主演,改编自《真相与责任:媒体、总统和特权》。原书聚焦2004年丹·拉瑟(罗伯特)关于小布什在越战期间享受特殊待遇的报道,事后被怀疑部分参考文件涉嫌伪造。”(摘自豆瓣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认为媒体的年代,新闻从业人员的压力是“更”巨大的。是啊。呵呵。难道以前不是吗?呵呵,出头露面靠大脑/嘴巴/笔杆子的行业,哪个没风险?连在文学城写博都有名誉风险呢!!

但是,想到了如今的“fake news”,以及CNN记者Jim Acosta的名言:“Journalists Make Honest Mistakes”。说什么好呢?不可否认,人会犯错,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你不能把自己的不认真,不推敲,不尽责作为卖点啊。

前几年,日本一位年轻议员因为相信了一个e-mail情报,并以此作为证据质疑对立党派的议员,当来来回回在国会上对质几个星期后,发现此情报虚假。接下来是一连串的道歉,辞职。最令人悲痛的是这位年轻议员在得了忧郁症精神病后选择了自杀。土豆认为这才是“Honest Mistakes”。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B0%B8%E7%94%B0%E5%AF%BF%E5%BA%B7

 

37,华盛顿邮报 The Post(2017):

这部最近的热点,很多人都看了,很多人都写了,那土豆偷懒不写了。土豆对明星集团大阵容的“电影”不会多说什么,但对电影所描述的那时代的新闻媒体还是得表示一下敬意,虽然这“敬意”也有些虚无。

 

33,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2008)

在澳大利亚主持脱口秀的英国花花公子Frost,在直播中看见尼克松搭乘直升飞机离开白宫时萌生采访他的意念。但没有人对这位花花公子抱有期望,也没有电视公司愿意出钱购买他的采访。

In 1977 The Nixon Interviews, a series of five 90-minute interviews with former US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were broadcast. Nixon was paid $600,000 plus a share of the profits for the interviews, which had to be funded by Frost himself after the US television networks turned down the programme, describing it as "checkbook journalism".

采访的最后一个画面:在大大的特写镜头里,尼克松布满皱纹显得沧桑疲惫的脸庞,慌慌的眼神,低声沉重地呐呐自语道“我让美国人民失望了”。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Frost

 

----------------------------------------------

 

关于我为什么推崇《聚焦 Spotlight》

 

常被大家说土豆的电影太偏门,太小众,不仅如此,土豆的观点也太邪门,太孤掌难鸣。于是乎,在孤枕难眠之夜就索性稀里哗啦地写一通,再唠叨几句自己为什么推崇《聚焦 Spotlight》以及《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看看能否得到微弱支持。

土豆写电影,但是,1,不写大片,因为写的人够多了;2,(尽可能)不为大牌明星服务,(除非是ta的成名前的作品)。很多影评作者都会用将近1/3的篇幅写导演与演员,而且往往赞美赞誉之词多于抽皮鞭。土豆欣赏大家的善良与鼓励他人的善心。

土豆基本不对导演/演员落笔,原则上土豆看电影是用看历史事件的态度,再糟糕的导演/演员,如果他们的影片挖出了一个事件,平直地展现/告诉了土豆,甚至描述得有些粗糙不精确,土豆就会为她写一笔,记一功,谢谢她们的劳动。但如果是大牌的导演/演员,“精致/娴熟”地叙述一个事件,但同时又加上一大堆意识形态说教,呵呵,在谢谢他们告诉了土豆一个事件之余,也会拍他们一巴掌:夹带私货,心术不正!

土豆认为:好的人物传记/事件类别的电影应该是无色透明的,如一瓢清水,或如一缕清澈的空气,没有异味,也没有芳香。没有英雄,没有反角,没有是非的价值判断,没有对错的道德/意识形态说教,而只有作为描述对象的“事”与“人”。

关于《聚焦 Spotlight》,豆瓣上一位“zhoyoyo”以“讲新闻的好电影”为题写了一段:

“这不是一部和技巧和情怀有关的片子,场面不豪华(虽然演员阵容豪华),不树个人英雄(不像All the President’s Men里面成名的两位记者),不拿新闻理想说事,它就认认真真地讲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今天美国媒体编辑部还不停不停地在发生的故事。强还原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优点;选题是这部片子、以及和Boston Globe所做的这系列报道会成功的最大原因。”

土豆喜欢《聚焦 Spotlight》与《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这两部电影,因为她们“平平淡淡”地披露出“一件事”与“一群人”。对,土豆其实不是喜欢这部“电影”,土豆喜欢的是这群人做了这件事:

这群新闻人对真相不留余力的追求和在真相面前的自我克制精神;

这群导演演员对这群新闻人物的内敛式的展示,而绝不以演员知名而喧宾夺主。

他们都显示出了他们的热情,更显示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