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病例看中国和美国的精神疾患诊治
文章来源: riverside2012-02-02 20:22:45

《人到四十》观后感(2 

我对这部片子格外有好感是因为它在精神病房和患有精神疾患的病人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这里,我可是真的看门道了。我不光在看片子里描述的综合医院生活是不是符合实际,我还在特别仔细看那些关于精神疾患的描述是否合理。总体感觉,这部电视剧关于精神疾患方面的病例和治疗等等虽然有一定的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是大致没有离谱。编剧和导演应该不是做这一行的,一定有一个懂精神医学的人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片子中选择的几个病例挺有代表性的。白晓燕的那个病是典型的抑郁症。看梁国辉在咖啡馆里象朋友那样地跟晓燕谈话,貌似只是朋友似的关心加上普通医生对病人的问诊,比如问睡眠,问有什么想不开的,其实那些个问题个个都是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所需要问题的问题。这些台词的后面一定有精神科医生在指导,非精神科的医生都想不出这么专业的台词。梁国辉自己去药房买了一盒抗抑郁药,这个情节稍微有点儿不合理,因为抗抑郁药物对轻度的抑郁症无效,对中度和严重的抑郁症才有效。而且抗抑郁药需要至少一两个月才能起效,这在片子中也交代过了。梁国辉又是不太愿意主动接受治疗的人,所以自己去买抗抑郁药吃不太合理。不过,这个小小的不合理,也没有错得太离谱,比有些乱编的电影或连续剧强多了。 

影片中的那个因为考大学发病的丁磊,看起来象是一种精神症(Psychotic Disorder)。在美国,遇到这种十多岁的年轻人第一次出现幻听,偏执的症状,一般先诊断Brief Psychotic Disorder,通常是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刺激病人引起的,病程小于一个月。如果一个月都好不了,但是还没有到六个月,则诊断Schizophreniform Disorder。超过六个月还不好的则诊断Schizophrenia,也就是精神分裂症。丁磊的这个情况,应该先诊断Brief Psychotic Disorder。从片中的情节看,后来病程显然超过一个月了,所以可以改诊断Schizophreniform Disorder。如果最终病程超过了六个月,则可以诊断精神分裂症。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需要长期服药,这一点,在片子中梁大夫也是这么跟病人和家属谈的。片子中对丁磊的幻听表现得过于夸张了一些,但是作为一个影视作品,大概也只有夸张一些才能演出来。另外,感觉丁磊的精神症太顽固了。一般来说,这种新发病的精神症,用上抗精神病药物,几天就初步见效,一两个星期就可以出院了。 

片中的病人普遍都住院很长时间,梁国辉一个开胸手术都完事儿恢复了,华硕眼睛瞎了都等到一个角膜了,估计起码好几个月了,很多病人还在那里住着呢。在美国,一般的精神科病房都是短期的,病人一两个星期就出院。少数慢性精神病院才会有那些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病人。不过,我也还记得,二十多年前去北京精神病研究所见习,看到的那些病人有的也在那里住了很长时间。也许中国和美国的情况不太一样,中国的精神科住院时间比美国长。 

中国和美国精神疾患的诊治有不少差异。比如说,自杀行为,在美国凡是有自杀行为的,比如过量服药的,一般在内科治疗稳定后还要在精神科病房治疗后才能出院。但是,我当年在中国做医生时,如果病人过量服药,在内科住院洗胃后病情稳定了就考虑出院,如果觉得病人还想不开就让家属看着,让医生跟病人谈谈心,多留病人在内科住几天,没有送精神病院这一回事儿。在中国,那些送精神病院的,都是很严重的,思维完全紊乱的。由于中国和美国精神病院有这样的区别,也许在中国凡是送到精神病院的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吧。 

还有,在中国,不论是抑郁症,还是象丁磊那样的精神症,家属和病人都更喜欢认为这些病都是生活的压力造成的,换换环境或者找人开导开导就好了,医生也顺着这个思路给病人和家属交代病情。而在美国,更侧重讲这些病是由于脑子里的神经递质或者受体发生紊乱造成的,外界的压力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美国,精神疾患的治疗很强调用药物治疗。在美国,心理治疗对焦虑症和中轻度的抑郁症效果不错,但是对精神分裂症这类主要是由于受体和神经递质异常造成的疾病就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了。 

片子里还有一个典型的躁狂症病人,说话快,情绪亢奋,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睡眠减少,不知疲惫,思维奔逸,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什么事情也做不完,总是虎头蛇尾的,还特喜欢干那些刺激的和冒险的事情,完全符合躁狂症的DSM4TR诊断标准。 

那个战争狂,有点儿象创伤后压力综合征,演得太夸张了,但是挺好玩的。梁国辉的姐夫,那个酗酒的家伙,酒能乱性,把好人变成恶魔,演得也比较夸张,而且急性治疗的时间太长了一些。一般来说,对于这种病人的治疗,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解决酒精戒断症状,大致需要一周时间。过了这一段时间,一般病人就没什么紧急情况了,以后的治疗目的在于让病人避免以后复发。 

片中对两个病人用到了催眠术,用得还算大致合理吧。据我的了解,催眠术往往需要多次使用,影片中一次成功,太神奇了。我也理解,拍连续剧不是拍教学片,如果一次又一次对着同一个病人催眠的话,会把观众都催眠了。 

相对于精神疾患的描写,片中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描写的真实性就差一些了。比如有一个场面,重症监护室里病床边只有一个血透机,还没有接上,没有呼吸机,没有气管插管,完全不合理,一看就是外行弄的,被河东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本片的拍摄中有一个精神科医生,而不是内科医生进行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