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岸中国人与西岸中国人
文章来源: 南门太阳风2017-07-30 09:48:30

写过一篇文章,谈两岸中国人,发博文的时候,按着编辑大人的指点,就把文章挂在两岸交流这个栏目里,没想到我成了想去机场的老外,被出租司机送到了烤鸭店门口———一个坐飞机的手势,除了前门烤鸭,还有什么更权威的诠释呢?

两岸中国人今天与未来的解释都不应再是那个一百八十公里宽的台湾海峡了,而是加宽一百倍的太平洋两岸。东岸中国人与西岸中国人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尤其是西岸中国人。

到西岸来旅行观光考察的东岸中国人,对西岸中国人最简单的也是最含蓄的评语是:没文化,太实际,太乏味。

西岸中国人有以下几种分层:大陆华人移民,台湾华人移民,香港华人移民和亚洲华人移民,以受教育的深浅论,大陆居高,亚洲居下,台湾香港在于两者之间。

这个分层我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理由是,之前的华人少而单一,第二三代以后基本同化于美国社会,老一代的甚至有不少根本不懂英语的,故不做多的分析。

其实我在这里讲的,只能说是第一代的华人移民,只有他们身心俱在中美文化的边缘之中,也只有他们才知晓中美文化的真正差异,因为只有他们曾经真正在这两种文化中间参与、生活过,所以,严格的说,只有台湾和大陆到新大陆的移民才最能体会所谓文化的差异。至于香港移民,因其长期的英式教育,他们或许在脑子的思维方式就已经是西化的,所以在文化的冲突上,并不如大陆台湾来得那么真实那么深省。

中国人到美国就成了非主流,这是一个理解的关键。总体上说,他们已经脱离了原来的主流社会,而走入了另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陌生,而且是基本生活的陌生,他们要面对的和别人要面对他们的,都是一种新生活的挑战。首先在精神上,他们可能继续保持从前的信仰,也可能重新选择变更了旧的思维方式,有完全不问政治的,有不再参与世事的,有的发现了新的文化上的兴趣,简而言之,选择是多元的,选择也是自由的,没有人再向你的个人生活指手划脚。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移民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个人被融化被同化得太快,太没有障碍,太不留恋。这种情况是好是坏,我不知道,因为这是移民第一代的现象,所有华人,无论先后,只要是第一代的移民,他们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这一现象
西岸中国人,完全不像在自己的故土。东岸中国人表现出极其强烈的主人意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这种主人意识仅仅体现在“对外”的共性上面。其实东岸中国人自己很清楚他的主人价值的含金量,就像台湾人的悲哀,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话喊得震天响,可是关键时候却一心一意的等待某个外力的裁决,那的确是台湾人的悲哀。从台湾人的看板,大陆人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的悲哀呢?
西岸中国人,当然我所指的是第一代,这个第一代的心理是难以想象的复杂。要适应新环境,要养育下一代,要不断学习重新稳定自己工作中的地位,要不要构架自己的新族群,如何既融入新大陆又不失自己的根本,等等,脑袋里任何时候都在两种文化的交战之中。英语不好的,可能会从与自己孩子的对话中获益,可是孩子是不是要学习母国文化,那可是一个很严肃的家政战略。尤其是孩子的父母都是有博士头衔的,谁不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所寄托?一方面故土难离,另一方面新世界充满生气。

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这个第一代的困惑不仅仅发生在大陆人的第一代,更早的还有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希腊人,文明越高,困惑越大。我不能越俎代庖谈第二代第三代,我们西岸中国人当然也歩了所有美洲移民的后尘,身心都在难以计数的文化错乱中。有许多书籍电影戏剧都是这样的第一代心理的写照。这些文艺文学创作在美国本土并不卖座,可是这些移民心绪一旦返回祖国返回根,母国文化所给予的响应就完全不一样了。美国文化当然形成了她的主流,好莱坞正在充分发挥她的文化大使的功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魅力一种自信一种诱惑一种吸引力。西岸中国人以半个世纪的奋斗,前景只能说是一个未知数。

西岸中国人在新大陆生活安居,母国与族群的传统自然而然的在他们身上得到印证。当科举制度在上世纪初走入历史时,那时的预备举子们怎么办呢?在美国有才大如海之誉的何炳棣先生回忆他父亲对他的交代说,洋科举则是读书人的新出路,的确是先见之明。我们这些第一代看到自己的短处,也预知的第二代的强项,说起来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在血脉中就已经DNA化了一个共性,就是对教育的极端重视,可算是泱泱大国几千年,儒家思想泽及子孙吧。

美国考场上有一个默认的事实:非洲裔的考生可以申请特别加分,墨西哥裔则可以申请穷困补足,亚裔与白人族裔却是等规的,而亚裔从来不曾听说过于此有什么特殊申请,别人好像也视之为理所当然,你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吗?

老一辈华人当然是开餐馆了。一个灶一把火,锅碗瓢盆可以谋生。新一代的华人,餐馆还是在开,不过西岸中国人的谋生领域在新大陆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尤其明显。看看越裔,他们几乎垄断了染指甲业。韩裔是洗衣业,印度巴基斯坦裔是小百货商店,大陆人很少染指这些行业。我的老板是越南华人,他告诉我他到美国的时候手上仅有二十美元,先是在工厂做工,然后到餐馆打工,学会了所有的工序,一位天津。除天。s?n?basnba。 年大厨帮他拟定了菜谱,他的餐馆从甲子年开到现在,如今女儿做了眼科医生,儿子学理工。一家人住在湖边的广里。

如果在西贡开这样一个餐馆又如何呢?

美国有一个少年音乐演奏家的秀,叫《来自顶端》,主持人是一位钢琴家叫奎斯·克里斯朵夫,每个星期六上午十一点到十二点,就是该秀的播出时段。2010年3月27日,我听到一段11岁的少年钢琴家与克里斯朵夫的对白:

大钢琴家说:约翰,听说你在中文学校里学习,你都学些什么中国文化?
小钢琴家说中文:“宁为鸡头,勿为牛尾”,
大钢琴家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小钢琴家就以英语翻译,显然是直译,结果一片笑声。
大钢琴家说,我们依然还是不知道那话是什么意思?
笑声变得更有趣了。

当然,鸡头牛尾的事不谈,仅仅就这个《来自顶端》的秀看,亚洲人的下一代真是人才辈出,华裔韩裔日裔越裔印度裔,几乎每一期都有应邀出席演奏的。我们亚洲人的文化脉搏可以号出些端倪:第一重视教育。第二望子成龙。第三为下一代不惜一切。亚洲人的“我”是复数。需要补充的是,这个复数的我也许将会因繁衍而逐渐淡薄。我们的父母或多或少对我们有所期待,这种期待本能的在我们做父母之后重现出来,从前父母觉得遗憾的事情,今天可以实现,硬件没有问题,软件如何,听其自然还是潜移默化或是循循善诱,那就是家政的战略了。不是有许多人对虎妈推崇备至吗?

从学术的领域上看,大陆港台各执一端,西岸中国人像何炳棣唐德刚夏志清黄仁宇,执事论说,都是博采众长的一家之言,既没有教条也没有棍棒,以一人敌一国。科技领域更是贤才辈出。

天文学家观察宇宙有一种自警:在地球上观察太空犹如从水下看天空,以文学上的修辞就是云里看山雾里看花,做诗是美的,从事科学那就离题万里了。这样就出现了划时代的太空望远镜哈勃。中国的成语说,柑越淮北而变枳。从大陆来到新大陆,你就是受了十足的传统教育也得变,最明显的变也就体现在这第一代上,矛盾冲突,同化反同化,文化交战,心灵交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中国人不抱团,的确是这样,我的看法是,也不一定把它看作是负面的东西。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全世界各色人等都聚集移民到这里,看看那些抱团的民族,白人黑人印度人拉美人,他们的同一背景就是宗教,不是天主教就是基督教,穆斯林和印度教。

中国人是儒教,

中庸之道,解释无数,我觉得,可不可以解释为公平?中国的士人不党不群,似乎恪守着中庸的原训,今天的知识分子基本上也秉承了中庸的传统。宗教也罢,文化的传统的依托也罢,无非是个体群体展现自己,区别他人的生存手段。华夏大地也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几千年的熔冶,汉文化,也就是儒家思想胜出成为主流文化,也是适者生存的竞争结果。西岸中国人要在族群竞争文化竞争的大熔炉中生存,毫无个性的融入整体固然是无可厚非,如果想要保持我们的特色,成为美利坚家族的一支,你就得有领异标新就得与众不同,设使东西方文明终有一同线起跑,平等竞争的时日,西岸中国人便更有深厚悠长的渊源秉承。

盘庚迁殷,国道复兴。国人迁西,人道复生。

我们这些四散谋生的西岸中国人,现在而今烟幕下,显示不出什么气象,族群社区里的弱小者,谁知道一两百年之后又如何呢?中国和印度是排在墨西哥人之后的移民劲旅,西岸中国人的后援是后援可谓长江大河。

我个人觉得,西岸中国人的第一代,犹如漂泊的行云,今天的西岸中国人与庚子赔款后的留洋学子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东岸从半专制走向了专制和更专制,西岸从富人民主精英民主走向了平民民主。当时的留洋为镀金——故土上谋碗好饭吃而已;今天的漂洋为辞国——新大陆得一份心安是也。

如果片片行云蔚成大观,其文化背景和根源自然会追溯回去,但是寻根的意义有多大,不得而知,因为我们只是代表我们一代,下一代已经自视为美国人了。身后是非谁管得到呢?

东岸的中国人,只有结束共产暴政之后才能浴火重生,不然的话,你只是在做噩梦,现实会告诉你什么是水中月,什么是鏡中花。

这大概就是两种中国人的分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