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与不戴口罩更多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产物
文章来源: FreeGo2020-03-11 06:41:14

戴不戴口罩的话题争论的挺热烈。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当中,似乎采用不同的做法,美国的做法部分可能与口罩的产出量库存量有直接关系。今日美国(USA Today)3月7日有篇回顾文章,用一位当年只有15岁女孩的日记作线索,记录1918年大流感期间西雅图的情况,非常生动纪实。文章中有一张照片是当地戴口罩的警察,文字中还有“不戴口罩不得乘车”记载。这说明美国也曾有个要求公众都要带口罩的经历,只不过那已经是100多年前的情况。1918年西雅图人口40万,有大约1500人死于流感(死亡率0.4%,和病死率不一样,病死率是患病者死亡的比例,死亡率是总人口死亡的比例)。

 

美国人距离上一个社会大动荡至少也有近80年了,在稳定舒适国度里的人民有充分理由更强调个人自由,并缺乏中国人那般的危机感。所以看法上自然有区别,这在正常不过。

已经有很多文字介绍不同种类的口罩,它们具备不同功效,这里不再重复。有多少人仔细阅读那些长篇大论的文字,倒是个可以猜测的有趣议题。我个人觉得很少。戴与不戴,其实更多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产物,周围的人/熟悉的人都戴,那我也跟着戴。抢购大米和卫生纸也是类似心理的反应。

从武汉疫情大爆发开始(姑且以钟老先生1月20日人传人的发言为坐标),国内医学专家一口同声地强调戴口罩。之后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也试图做些“纠偏”的努力,告诉民众在空旷的街道和户外戴的必要性不大。但是,凡是都有个先入为主,再想劝阻已经无效。如果仔细读不同国家医学专家有关口罩的言论,或许你会意识到他们其实都有部分在理的部分。

重要的是“谈口罩却不谈使用地点,和说毒性却不说浓度一样没有意义!”说说我个人的理解

  • 每天面对很多患者的医生,尤其是发热门诊,传染病科,非N95口罩不可!
  • 普通人去新冠患者多的医院,带普通口罩或许效果一般,甚至不管用。
  • 在密闭空间里,如飞机、公共交通工具和有中央空调的房间,如果有患者,普通口罩会有帮助,效果可能一般。
  • 和患者(或带病毒)的人近距离接触,说话,比如在商店餐馆,但特别是在有患者的家里,口罩一定有帮助,但或许挺没保证。
  • 空旷街道公园,甚至人少的商店,即使曾经有患者出现在附近,病毒很快被稀释,危险较低。不带口罩也没有问题。

中外医学专家的共识是:

  • 新冠肺炎的传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近距离飞沫散播。也就是说,当近距离同患者(或带病毒的人)接触,病毒通过患者呼吸、说话和大喷嚏喷溅出来的液滴,直接或间接进入他人的呼吸道,最终导致感染。
  • 所谓气溶胶传染途径,只是发生在密闭空间,且病毒颗粒密度很大的环境当中,比如医院里或钻石公主号邮轮上。这也部分解释为什么一些专家在强调为室内通风,其目的就是降低空间里病毒的浓度,减少通过气溶胶途径的传染。
  • 粪口传染只是专家们自己无法排查、留给公众浮想联翩的一个可能。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专家们不认为空气传播是主要传染途径,他们是说站在相对空旷的户外、甚至室内,你被所谓空气里飘散的病毒颗粒击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和近距离飞沫传播完全不同。

戴与不戴既是个人的决定,也是和所在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相关。我二月初从国内回美国,到达芝加哥机场立刻把口罩丢进垃圾箱,我不想让自己在这里的人群中看着像个特殊的人。我个人的做法

要做或可做

  • 保持必要人和人的距离是第一位重要的,1-2米距离会使感染几率下降很多。
  • 避免拥挤环境,在疫情加重的地区,减少或回绝聚会做客;如有可能,选择非高峰时间购物。
  • 保持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用手摸脸。
  • 当不得不去拥挤的场所时,如果不显得突兀,会考虑戴口罩。
  • 照常户外(公园里)的活动和锻炼。

不做

  • 尽量不去医院,推迟年度身体检查和一般病症的就医。
  • 不安排国际旅行,不前往美国国内高危地区。
  • 不囤积食品甚至卫生用品
  • 不过分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