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在澳洲
文章来源: 猴子和小牛的故事2017-05-15 18:53:19

"刚递了辞职报告,准备回香港了。"同银行的香港小妹凑在我耳边说。
"为什么?"
"闷爆了!这里。"
自主性背井离乡,最初的新奇感一过,没有了在自己文化中的自如,听不懂英语笑话,对本地的新闻提不起兴趣,闷,立刻象无边无际的雾,漫涌起来,把海外赤佬紧紧裹住。

单身的女孩,面对的是择偶难的现实。象许多大城市一样,悉尼也是女多男少。如果不想找西男,华女的选择就更少。文化的鸿沟真不易逾越,举个关于金钱观的例子,西人在婚前,再爱也是AA制。曾在超市见过一对小情侣,恋得难舍难分,连排队等付款的那几分钟都在又亲又摸。但钱包一打开,马上回到现实,几块钱的东西都是各自付帐。一个已回上海的小姐妹吐槽:"其实并不一定要男方付,主要是接受不了分得这么清楚的态度。"

来探亲或已经随儿女移民的中国老人,初到陌生的环境,远离国外亲朋,看不懂当地的电视,没有麻将搓,日益渴望交流,往往发展成强烈的倾诉欲。记得多年前,香港有个电视访谈节目,叫"今夜不设防"。在此遇到多个老年同胞,完全不需要提问诱导,心扉就能快速敞开;象女婿炒股亏銭啦,媳妇又哪点不得劲啦这样高私密度的话题都能慷慨分享。一次去朋友家看刚出生的小婴儿,刚在沙发上坐定,小宝宝的爷爷就悄无声息地摸了过来,挨着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接着,话匣子一开,滔滔不绝,直到我们告辞。

即便是有工要做有娃要管的爸爸妈妈,也会不时地觉得无聊,无限向往国内唾手可得的有吃有玩的社交生活。于是,入乡随俗,带菜Party就成了交友开心的重要方式。第一次接到这样的邀请时,还挺吃惊:"请我们去吃饭,还要我们自己带个莱?不就丧失了白吃白喝的窃喜?"后来,习惯成自然,只是厨艺不精,每次决定带什么都要挠头不已。

满足了口腹之欲,问题好象并没完全解决。这不,半夜三更,有人还不睡觉,正可着劲儿地上「原创」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