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城的《威尼斯日记》
文章来源: cc_claire2018-02-03 05:03:45

据说国内出版的有过删节,不明白这本书有什么禁处要删掉的?这是阿城二十多年前写的一本小书,写他在威尼斯住的两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写法,文笔洗练从容,其实里面除了威尼斯的见闻外还参杂了他当时所读之书《教坊记》和《扬州画舫录》,两者交杂在一起,读来很有意思。这本书里没有起伏的故事,没有深邃的思想,只是淡淡地叙述一些琐事,话题散漫而飘忽。看到意大利歌剧,便说说中国的戏楼。提及咖啡,就说说中国茶,自己还曾自制茶叶;又拿威尼斯与扬州比较,一路读下去,看他拉拉杂杂见什么写什么,十分有趣。

第一篇日记,尚未去威尼斯,还在洛杉机,“浓烟自西边掩来”,这个“掩”字用得极好,马上就显出阿城来。

他说意大利歌剧,说喜欢罗西尼,因为“他的东西像小孩子的生命,奢侈而明亮。又有世俗的吵闹快乐,好像过节,华丽,其实朴素饱满。”

说两岸华丽的楼房“像表情过多的女人”。

看阿城论好文章: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使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原来他的好句子也是刻意为之。但这般有意地看似无意,似乎就没意思了。还很难。阿城接着说,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这个说得对。

看阿城论写文章时的闲笔:他说《教坊记》里的一段,闲笔最好,令文章一下荡开了。这闲笔须是要功力方写得好,不然,一般人会觉得是废话,与文章无关,不值得存在。

看阿城闲聊,说到“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故事,他说还珠的人是个至情至性的鉴赏家。同意。

说现代中国人爱卷发染发,是种时尚。在古时候,《水浒》里的赤发鬼刘唐还是古典丑男,现在则是男女刘唐满街走,意气风发。好一个“意气风发”!

看一段描述:“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里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好形象!

看阿城聊当代中国文学,说苏童“从阴影里走过来而几乎没有阴影的气息,如此饱满,有静气,令人讶异。如果了解多年来暴力语言的无孔不入,就可以明白苏童是当今自我力量最强的中国作家之一。”还说,“厨子身上总有厨房的味道,苏童却像电影里的厨师,没有厨房的味道。”难道是隔了一层的缘故?

阿城还夸了许多其他作家,如王安忆、李锐、刘震云……想到我自己,看书老带着挑刺的眼光,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其实,这就是高手与凡人的差异吧,凡人急于从别人的不足上来获得满足,而高手,有足够的自信,无须贬低他人来证明自己。

阿城说戒烟,他说,如果一个人突然把烟或酒戒了,千万不要和这种人交朋友,他既然狠心到可以戒烟戒酒,还有什么不可以做到的呢?结果,他自己因为偏头疼厉害,戒了烟。马上得到报应。一笑。他自嘲,“我的人生就此失去一大境界。”

原来阿城的写作是每天从半夜写到院子里的鸟叫。他问:你知道鸟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开始叫吗?

说女人的高跟鞋:只有女人的鞋跟才能在威尼斯的小巷里踩出勃郎宁手枪式的射击声。

阿城懂得真多。他说犹太人从十五世纪就开始进入中国,后来大部分汉化,还有少部分入了伊斯兰教,称为“蓝帽回回”。更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叫AI TIEN的中国人求见传教士利马窦,自称是犹太人,还记得一些希伯来文,但是因为忙于明朝的科举,没有时间看犹太教的经文了。看到这里忍不住哈哈笑了,忙于明朝的科举而疏于犹太教经文,好笑。

看到阿城说他在“困惑”或“暧昧”中选择后者为题写一本四十页的书,理由是“暧昧”生活是种过程,感受每一分每一秒,实实在在,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我想,不知道这篇名为“暧昧”的书到底他写了没有,会是什么样?

最后,我知道了阿城是个篮球迷。

好了,这本书就说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