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走了,高考学生当敌人来了
文章来源: yongbing19932024-06-06 07:27:46

文革走了,高考学生当敌人来了

 

 

 

《公安机关出动警力310万余人次“护航高考”》2022-06-10  来源: 新华社。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记者 熊丰)公安部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高考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共出动警力310万余人次、警车140万余辆次,深入开展考场及周边秩序维护、打击涉考违法犯罪、净化高考网络环境、考生服务工作,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各项高考安保措施的落实。

今年5月以来,各地公安机关围绕学校、考点周边持续开展治安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共检查治安复杂场所17.3万余家(户),整治治安乱点1.6万余处,整改安全隐患2.6万余个。

在“护航高考”行动中,各地公安机关发布考点周边道路交通情况、临时管控举措等出行提示信息3.2万余条;5月以来,共为考生加急办理居民身份证30.6万余张、临时居民身份证4.6万余张;持续组织开展“爱心护考”“铁骑护考”等公益活动,设置考生服务点2.5万余个、专用停车区域74万余个,引导接送考生车辆7.8万余辆次。

各地公安机关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依法查处涉嫌销售考试作弊器材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收缴作弊设备;联合教育等部门全面清理网上网下销售作弊器材、组织替考、售卖答案等广告信息;对重大涉考案件挂牌督办、快侦快破,努力为考生创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

《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高考试卷将首次用防暴警护送》

中国《高考》制度以学生为敌人。

中国的学生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一些学生与父母、学校产生对立情绪,部分青少年出现自杀或以暴力伤害他人的行为,等等。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纵观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新政府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价值观、人才质量观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学生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提倡全民教育,反对精英教育,从减轻学生负担的立场出发,对教学方法、课程没置等问题提出了积极的思考。

毛泽东承继了五四新文化以来社会思潮中先进的青年观,十分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对青年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抱以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他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这样。正因为如此,毛泽东针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许多思想。

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没长期的理论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方针、教育途径、教育目的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纵观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过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思想及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但对高考这一形式从目前走资派官方公开的资料从未见过毛泽东要取消高考的原批文或原话等。对学生或子女们多次强调别太看重分数, 对教育的改革其中包括高考要改变旧式考式的方法等很多场合有过。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考开始的第三年,即1953年,北京一位考生8门成绩考了178分,该生坚持认为试卷出了评分上出了问题,三番五次给人民监察委员会写信提出控诉,到教育部大哭大闹。这是根据历史可查的炮轰高考的第一人。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1950年实行高考后几年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该文件称,1954年之后,学生负担过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学校负担比小城市和农村的学校重,中学比小学重,高年级比低年级重。一些高年级学校一周课时比规定实践超出5-10小时,多的高达24小时。

1955年有学生文科作文没考好,就游览万寿山,喝酒解闷,把笔记本和书本都斯掉了,个别人想“跳楼自杀”。四川一个家长,给学生放着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锅,指着这些东西对学生说,考取学校就穿新衣服上学去,考不取学校就拿着棍子和破锅去讨饭。

1964年,北京铁路二中校长给中央办公厅写信,提出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1965年7月3日,毛泽东亲自批示:刘、邓、彭阅后,请尚昆办。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教授又甚不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毛泽东这段批示极其重要。尤其是“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成了后来取消高考的政治口号和最高指示。并直接导致1966年发出三份减负文件,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一共36个单位41人参加,这是空前绝后的高考控诉会,是取消高考的预热动作。虽然这个会议别有用心,弥足珍贵的是对高考问题的揭露,全点到死穴上了。

高考把学生当作敌人,公开袭击,定期袭击。高考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引导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高考按平均分数录取,要学生门门功课都好。高考超出中学课程范围,高考出难题,学生家长抱怨。学生紧张,高考每年总有人晕倒,把学生考焦了。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全国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试,如临大敌,气氛紧张。高考三天决定命运,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么多志愿,只从高校出发,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后的5天,革命小将开始向高考制度开炮,《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说:

《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

现行的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其具体罪状如下:

(一)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不少同学有严重的“唯有读书高”、“成名”、“成家”、“个人奋斗”、“走白专道路”等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现行的高考制度助长了这种思想。

(二)使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许多“特殊”、“重点学校”、专收高材生,这种学校为一些只钻书本,不问政治的人大开方便之门,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

(三)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我们具体建议如下: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仅仅隔了5天,6 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革命学生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说: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使学生们都成了一个个“战士“:

如1.拼命型。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宁可血流成河,也不落榜一个。我拼命,我怕谁。春风吹,战鼓擂,今年高考谁怕谁。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如2.励志型。现在多流汗,考后少流泪。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破釜沉舟搏他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拼他个无怨无悔。

如3.文艺型。对于世界,我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自己,我就是全部。通往清华北大的路是用卷子铺出来的。每一个不满意的现在,都有一个不努力的曾经。我的眼里只有你,大学。

如4.调侃型。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两眼一睁,学到熄灯。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

如5.现实型。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拼十载寒窗,赢一生荣光。此生只为高考狂,冲进重点孝爹娘。

又如类似“穿皮鞋还是草鞋只看今朝”、“奋斗六十天,幸福一辈子”之类的高考学生,具有明显的赌博意味,不但没有警醒的作用,还会让考生更加紧张,容易在考场上走神。

又比如“计划生育时的‘宁可血流成河,也不多生一个”,缺乏人性,也不合适。

又比如“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赤裸裸地将“高富帅”放在墙上作为人生目的,把高富帅作为奋斗目标,明显太过功利,折射的是畸形的价值观。

还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暴力的学生参加《高考》,真实地会让人产生校园已成战场的感觉。简直是校园把当成临战前的军营,把高考当成敌人来对待,处处弥漫着火药味。莘莘学子所在之处,一片刀光剑影。

年青学生不应有的功利主义来了,应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背景走了。

不过短短四十余年,《高考》展现出白热化的战争意味。“发狠”与“拼命”型的高考学生虽然还是在励志,不过显然,它表达出的更是一种围观者正在洞见的现实:“拼爹”横行、社会板结程度加剧的当下,尽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但总被走资派忽悠《高考》仍然是“最不坏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参战的高考学生们不能不“发狠”,不能不“拼命”。因为大多数没能“拼爹”。

即便高考为“最不坏的选择”,它“改变命运“的功能也正在弱化。换言之,就算有《高考》,普通学生也可能越来越拼不过“高帅富”。

譬如,重点大学中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再譬如,在一些省份或城市,超级中学往往垄断了清华北大等名校在当地录取名额的绝大多数。

如果连上大学都在变得机会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

以上的种种事实,让激昂的大多数高考学生略显苍白。

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它指向的,无疑还是《高考》本身的话题。

时至今日,《高考》虽然整体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一点点作个样扳忽悠大多数平民百姓,但其自身的弊端也开始遮不住。

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防不胜防的《高考》移民,种种乱象频出,让来自权势家庭的学生更容易上好大学。

尤为重要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巨大,且在不断拉大。当然,这不是能用几个段落就能说清楚的问题。

毛泽东:“高考把学生当作敌人,公开袭击,定期袭击。高考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引导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高考按平均分数录取,要学生门门功课都好。高考超出中学课程范围,高考出难题,学生家长抱怨。学生紧张,高考每年总有人晕倒,把学生考焦了。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全国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试,如临大敌,气氛紧张。高考三天决定命运,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么多志愿,只从高校出发,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

《高考》成了落考生的一个魔咒。

据载,1955年有学生文科作文没考好,就游览万寿山,喝酒解闷,把笔记本和书本都斯掉了,个别人想《跳楼自杀》。

四川一个家长,干脆给孩子拿来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锅,指着这些东西对学生说,“考取大学,你就穿新衣服上学去,考不取,你就拿着棍子和破锅讨饭去!”

而如今,走資派中国特色政府治下的四十多年里《高考》成了落考生的一个魔咒。有多少人《跳楼自杀》?

1953年,是建国以来高考开始的第三年。有一位北京考生8门成绩考了178分,该生坚持认为肯定是卷子评分出了问题,为此,他三番五次给人民监察委员会写信提出控诉,甚至到教育部大哭大闹。这是根据史料可查的炮轰高考的第一人。

尽管事后查知,该考生的真实成绩就是很糟糕。但他所反应的问题还是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有的人甚至认为高考的成绩与个人能力没多少关涉,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考学负担过重。

教育部经过反复斟酌,决定发出新中国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该文件称,1954年之后,学生负担过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学校负担比小城市和农村的学校重,中学比小学重,高年级比低年级重。一些高年级学校一周课时比规定实践超出5-10小时,多的高达24小时。奇怪的是,这个特点几十年没动摇,现在仍然是这样,而且相似的减负文件发了很多份,这是不是高考的问题?是不是中国教育的问题?这个老掉牙的问题现在还是老掉牙!

此后,太阳依旧从西边落下,高考成了落考生的一个魔咒。据载,1955年有学生文科作文没考好,就游览万寿山,喝酒解闷,把笔记本和书本都斯掉了,个别人想“跳楼自杀”。四川一个家长,干脆给孩子拿来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锅,指着这些东西对学生说,“考取大学,你就穿新衣服上学去,考不取,你就拿着棍子和破锅讨饭去!”

1966年北京: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