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文章来源: yongbing19932024-06-12 08:32:13

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毛泽东诗词欣赏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夏)

作者:毛泽东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步何及!

【注释】

白云山:在江西吉安县东固镇西南方。

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题解】

蒋介石认为第一次大“围剿”败在“长驱直入”,因此第二次大“围剿”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五月十六日,红军在吉安县东固伏击蒋军公秉藩部二十八师。接着在十五天内,从西向东横扫七百里,五战五胜,打破了第二次大「围剿」。

【赏读】

该词创作于1931年,真实再现了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战斗历程。此词虽同样是写战争场面,但与《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及《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不同,它描写了一次战斗的整个过程,比其它两首要具体、详细、正面,而不像其它两首那样从大写意出发,从一两个侧面出发,从虚处传神韵。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犹若指挥作战,可以驾轻就熟采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写同一个题材,可实可虚,可轻可重,可大处着眼,可细处勾勒。

上阕写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白云山战斗。一开始就直接切入激战画面,而且非常形象,仿佛白云山上的白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这属拟人化的修辞方法,在此收到奇效。与此句工仗相对的第二句作了互为呼应,既然云欲立,那自不消说,红军战士更是杀声震天,奋勇杀敌。前是“云欲立”,后是“呼声急”,一物一人,一景一心交相映衬,一浪高过一浪,迫人心急。

就在这个焦急的当口,高潮迭起、直趋向前,再次使用拟人手法,请看正义之师的确感天地泣鬼神,不仅有白云助阵,而且连枯木朽株都在为红军拼命努力。上半阕最后二句使此战胜利的高潮到达顶峰。相持激战有了结果,读者的心平复下来,这胜利兵贵神速,作者在此化典,沿用汉时名将飞将军李广来形容红军战士,他们不惧刀枪如林直逼敌阵,仿佛从天而降,立马得胜。

下阕用倒笔追叙反第二次大“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从写辗转作战,到扩大胜果,直至最后一举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大“围剿”。其中“七百里驱十五日”是写实,从江西富田镇到福建的建宁县约七百里,战斗从5月16日开始至5月30日结束。十五天中,红军边打边迂回挺进,总共五战皆获胜,行军作战七百里。在这七百里方圆之内,横扫敌军如卷席,共歼灭敌部三万余众,缴枪二万余支,酣畅淋漓若下了一盘好棋,一举破了第二次大“围剿”。“驱”字十分形象地描写了红军长驱御敌无可抵挡的英雄气概。

随后,作者以山清水秀之景烘托出内心胜利的愉悦,仿佛在大战中得闲暇,品评妖娆江山,以日月天地之精气贯通心灵,以逸待劳再行大战,而且“赣水苍茫闽山碧”同后一句“横扫千军如卷席”又形成巨大反差。作者内心大震荡,笔法也是大起大落,所到之处随意拾来无不是词。最后两句,是写实,属陡然急转但又气韵悠悠,以一个轻轻调侃,讽刺了敌人步步为营之战术,这样的结尾可谓异峰突起,耐人寻味。

全词画面雄阔,语气跌宕,风格豪壮,韵致无穷,生动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役的全过程,堪称是一首壮丽的史诗。

【谈词说史】

1930年10月,蒋介石集合7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陆军第18师中将师长张辉瓒为总指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主力近6个师于11月上旬由南昌西南的上高、高安、樟树(今清江)等地分路向吉安、吉水、永丰、宜黄等地进攻。红军第一方面军约4万人,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1个团牵制东面源头、洛口、头陂等地之敌,以小部兵力牵制西面进攻约溪之敌,主力于30日分路向龙冈之敌发起猛攻,昼夜激战,俘国民党总指挥张辉瓒以下9千人。后在东韶地区又将国民党第五十师歼灭一半。余敌纷纷溃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取得胜利。

第一次反“围剿”

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纠集二十万大军,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八百里,布成一条弧形阵线,采用“紧缩包围”的战术,向苏区步步进逼。毛泽东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行动作了精心的设计和部署,亲自指挥中央红军,选择进占富田之敌王金钰、公秉藩为首战对象,“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先将红军主力集结隐蔽于吉安县东固一带,等待战机,秘密埋伏二十五天。5月15日,王金钰部脱离其富田阵地,分三路向东固进犯,16日进入红军伏击圈,红军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痛歼敌军,并乘胜进击,直指富田,经一天战斗,歼敌一整师。继而迅即转入战略进攻,由富田而东,奋力横扫,“十五天中,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

此词创作于1931年夏,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时。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景物的描绘歌颂了白云山战斗的胜利,接着连用几个动词,准确地概述了“七百里驱十五日”的情景,从而写出了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整个胜利,还采用对比的方法,生动地写出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骁勇善战的气势,辛辣地讽刺了敌人软弱无能、窘迫尴尬的狼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