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需要更多的谦卑和反思
文章来源: yongbing19932019-10-28 06:41:05

深圳需要更多的谦卑和反思

 

1980年这里仅是三万多人的边陲小镇,今天她已成为拥有13 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经济特区,以其罕有的建设速度,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成为中国最令人瞩目的新生城市。创办深圳 经济特区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

七十年代末,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探索中国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接,1979年3月原宝安县改为深圳市,7月中央同意广东省在对外经济活 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市划出一块地方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 5月中央41号文明确规定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8月全国人大批准颁布《广东省经济特 区条例》,并批准确定在深圳市总面积2020Km2中划出327.5Km2的地方,作为深圳经济 特区,并对外宣布中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特有的地理位置是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发展的优越条件。深圳毗邻香港,是香港发展的直接扩展空间,是引进资金、技术装备和拓展国际市场的最佳受益地区, 是珠江三角洲和广大内陆腹地与香港经济联系的陆路必经之地, 也是内陆——香港——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深圳处在以珠江三角洲和广大内陆腹地作依托、外引内联、与香港互利互补并走向世界的重要位置。

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试验地。深圳是全国的“特区”,得到了全中国的关心和支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又是中国进行各项改革的试验地,率先在经济贸易、资金融措、土地政策、人才劳力、城市开发和建设管理等方面,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成为中国技术、管理、知识、对外政策的窗口,发挥对内对外的辐射作用。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持别优惠。城市规划的不断修正,以适应迅猛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领导意识转变,处理好如何捣破计划指导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建立健全资本主义城市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控制与管理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规划管理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手续,初期采取“一个公章、一支笔 、一次会议”解决问题,为基本建设的高速发展创造条件。

利用现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采用社会化大生产模式, 将公用土地及现有的设备按“五统一”(规划、设计、征地、施工、资金)建设要求,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重视基础 设施建设,强调“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投产获益一片 。从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建筑业,开放私有化民运建筑市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均采用资本主义的招标投标,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地盘管理,并成立专门监督机构, 设立质量监督检验站、基建合同予算审计站。以全国之力支援建设深圳的发展经济特区。如此高速度的发展本身也带来内部的不平衡,现已出现了交通拥塞,水电供应不足,城市安全设施欠缺,住房紧张,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城市管理与维护跟不上等问题,市政府已取很多措施正着力给予解决。

过去四十年,深圳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奇迹。放眼世界,深圳的崛起也是叹为观止的。这是一座没有明显弱点的城市。深圳的金融、科技及制造产业突出,经济实力强劲,财政收入充足,城市优美,气候宜人。这城市,富有活力,积极进取,敢于竞争,创业文化浓厚,追求创新、自由、平等。

每年大批青年人奔赴这座城市,年新增人口接近50万。但是,正因为如此,深圳才需要更多的反思。思考过去四十年成功的真正因素是什么,未来还能否如此快速发展。毕竟“树不会一直涨到天上去”,人们容易犯的错误是,以过去四十年大跨越的发展思维去丈量未来。

从国际历史来看,美国“镀金时代”、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曾经经历过三十多年的高增长。但是,大多数国家在持续高增长40年之后增速都会放缓。最近几十年,美国、日本以及香港,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远低于中国。

毕竟从零到八十分容易,从八十分到一百分很难。未来,深圳还能否像过去一样跨越式发展?深圳过去的成就,得益于其“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各地人才进来,没有历史负担,没有文化牵绊,没有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这里因生意而打交道,这座城市逐渐成为中国市场文化最发达的城市。

深圳,因市场经济而兴起。这座城市,人人追求公平交易、创新创造及契约精神。与传统文化古城、首府城市完全不同,这座市场文化的城市,吸引了全国各地年轻人在此打拼。这是一座私营企业、小人物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城市,没有大国企、跨国巨头的眷顾。这就是这座城市内在的竞争力。所以,深圳吸收了全国人才红利、人口红利,以最小的投入收获最大回报。

深圳不需要建大学,投入培养人才,北京、西安、武汉、上海等大批大学生都会投奔而来。那是深圳年轻人居多,政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需要花钱建太多医院、养老设施,甚至不需要建太多学校。简而言之,来深圳的年轻人,只干活,只创造财富,但是极少给政府添麻烦,极少占用公共资源。

一直以来,深圳财政富余,社保富余,大量资金可以支配。这座城市负担极低,但收入极高。这就好比人年轻时,生病少干活多,享受少创造多,家庭自然比较富有。但是人终有老去的一天,深圳是否应该未雨绸缪?目前,深圳的平均年龄为33岁,应该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城市。但是,这批年轻人不少都已经有孩子,或计划生孩子。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为“生孩子”发愁,深圳却拥有巨大的幼儿优势。但是,培养幼儿成才,深圳还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与北上广相比,深圳的人口规模不是最大,面积也小得多,教育资源和条件不是最好的,但是在园儿童(52.4万)和中小学生(155.3万)人数却是最多的。深圳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紧张,教育水平无法与北上广相比。这意味着当下以及未来,深圳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需要大幅度地增加。目前深圳各类幼儿园1771所,公办园只有68所,占比仅为3.8%。最近深圳政府推出学前教育发展计划,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计划明年将新增900所以上公立幼儿园,教师工资全部翻倍。到2020年,全市幼儿园总量预计要达到1967所。其中,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80%以上,全市公办约984所。教育硬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但是教育水平及软件则需要时间沉淀,以及持续的大量的财政投入。

除了教育,深圳的医疗资源也极为紧缺,全市医疗水平与北上广不在一个层次。随着幼儿人数的增加,不少年迈的父母也跟随子女来到深圳,如此幼儿和老人叠加,深圳的医疗资源更加紧缺。过去年轻人来到深圳,体弱多病的人少,深圳的医院以及医疗水平长时间处于薄弱状态。如今,医疗需求大幅度增加,医院又无法像学校在短时间内投入建立。医院的投入及维护成本远远大于学校。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医科大学的积累深度关联。深圳没有强势的医科大学,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医疗水平提升到北上广的水平。

所以,教育与医疗,是钱的问题,但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持续投入以及时间积累。

深圳,这座城市,吃了四十年的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如今依然享受着这种红利。

但是,红利的另外一端,这座城市的软性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逐渐凸显。

深圳未来需要为之前的红利买单,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教育,给深圳建设者以及儿女、老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如果这座城市无法提供与之匹配的公共服务,那么它的吸引力也会下降。深圳房屋均价是5万多,广州才3万多。

同等价位,你可以在广州买更好更大的房子,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

深圳的工资收入,与广州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

你会选择广州还是深圳?

同等价位购买一套深圳的学位房,但是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如北京上海,考入一本大学的几率也远低于北京、上海。

广东的一本录取率只有10%左右,而北京达30%。

如此比较,你还会选择深圳吗?

目前,深圳在重症病方面的医疗技术远不如北上广,如果人老生病了,还得去广州看病,这必然会降低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当然,如今每年依然还会有大量的人加入“深漂”行列,但老深圳人目前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深圳的医院、教育资源紧张,教育水平跟不上,软基础与这座城市的实力完全不匹配。

深圳,这座城市也逐渐在走向成熟。

如今,深圳关内房价超过6万,创业成本已大幅度提高,大企业不断入驻深圳,职业文化逐渐走强。

老一代深圳人逐渐也在此扎根,他们可以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搭桥。

这座城市慢慢也会走向本地化,外来人口以及充分竞争的趋势也会减弱。

如上海一样,深圳将来走向职业化、稳定化,说明这座城市在走向成熟。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前提是这座城市必须能够负担得起自己,也就是不再完全依赖于外来人口的人才红利——本地应该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校,并培养大规模的人才。

但是,目前深圳的高等教育水平还比较低。高等教育的投入,需要金钱,也需要时间积累。

过去的深圳,就如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卸掉所有包袱,一路狂奔,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

如今的深圳,逐渐成家立业,拖家带口,甚至沾亲带故,吃饭的人多了,干活的人相对少了。

对于深圳来说,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是,深圳的家庭杠杆率是北上广最高的。深圳不少家庭承担着高房贷,实际上在透支当下和未来的消费,以及上下两代人的教育和医疗储蓄。所以,深圳,过去及当下赚得钱,要为将来做好打算。

日子还长着,深圳就像一个孩子刚出生的家庭,将来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必须未雨绸缪,为将来打算。

这座城市,需尽快补上软基础设施的课,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投入,将深圳建设成为一个属于深圳人的城市,打造成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城市。

当今世界,评价一个城市,不再单以产业论城市,也不再单以城市论城市,而是以城市圈论城市。

人们说纽约、旧金山、东京很强,意思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很强。

如果单纯把纽约拿出来,用单一城市及产业的思维看待这座城市,很多人会得出“城市空心化、过度金融化”的简单结论。

人们现在说纽约,实际上指纽约湾区大都市区,包括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等31个县联合组成,拥有四千多万人口,这个世界第一湾区,拥有发达的金融、制造业、科研技术、世界一流的高等交易、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完善的城市基础。

纽约的金融和国际航运极为出色,而康涅狄格州是美国传统的工业重镇,新泽西的制药及生物科技发达,普林斯顿大学和贝尔实验室聚集于此。

所以,未来看待一座城市,应该具备“城市圈格局”,以国际思维、市场理念和未来视野来衡量,如此更加理性,更加客观,更加本质。

上海的前途取决于长三角城市圈,上海干好第一国际化都市的事;

香港和深圳的机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已没办法像过去一样大踏步往外走,而应该想办法如何与内地城市融合,做好带领内地城市走向国际的带头大哥;

深圳只要弥补软性基础的短板,自然可乘大湾区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