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如何崛起的
文章来源: yongbing19932019-10-27 04:00:33

深圳是如何崛起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谁都知道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小窗户”,是改革开放的标志。说起深圳有今天,   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们包括在深圳中得益者们都感谢某个大官"划了一个圈"成全了今天的深圳。试想一下某个大官在美国"划了一个圈"能行吗?   在英国"划了一个圈"能行吗?  在加拿大"划了一个圈"能行吗?  在中国的五十年代"划了一个圈"能行吗?  在如今的中国"划了一个圈"能行吗?  想当年深圳是如何成为一线城市的?  实际是深圳的崛起与前朝的体制和积累分不开的。

新中国刚成立时建设的起步维艰。由于100多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战争的摧残,新中国刚成立时旧有工业的基础十分落后和薄弱。1949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7.3%。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   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面对这种状况,毛泽东在1954年说过一段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话:“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  如何建立一个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新中国?  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建设新国家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对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把握和符合中国实际的创造,首先考虑的全国性的工业化进程。而不是也不可能去发展一个深圳。

在改革开放之前,深圳不过是毗邻香港的一个小渔村。把一个小渔村扩建改造成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窗口、吸引外资“金凤凰”落户的“梧桐树”成现代化的大城市,国家是投入了海量的基础建设资金的。这些资金从哪里来?难道是外资?非也!谁都知道外资来中国是要追求最大化盈利的,换句话说就是要尽可能多的拿走中国的剩余价值的,要它们把钱投入到深圳的基础建设上来,是不可能的。这笔巨资就是中国政府从国库里拨出来的。那么,这些国库里的资金又从哪里来?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国库中的资金全是前三十年攒下的家底!改革开放的起步资金,全都是前三十年积累的。没有前三十年的家底,无论如何的改革开放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单单凭"划了一个圈"再加上高喊一下要“解放思想”的威力无论多大,都要以相对雄厚的物质国力作为基础,才能营造吸引外资的硬件——完善的城市基础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外资进入,才有之后所谓的改革开放以及成就。所以,纪念改革开放,纪念深圳的崛起,   首先要铭记前三十年的艰苦奋斗,必须向毛泽东那代人鞠躬!

有前三十年攒下的钱打底子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就是把这些巨资转化为万吨计的水泥、钢筋,而后,再用这些水泥钢筋从平地堆出一个深圳。倘若,仅仅是倘若,那时候中国就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建设一个深圳的建材需求绝对会影响全国建材市场的供求关系,绝对能让建材市场的价格飙涨。那样的话新建深圳的成本有多大,实在没法子估计。但是,人们知道,当时中国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几乎所有的工厂、企业都是全民所有、国家经营。在建设深圳的那些年岁中,企业生产多少水泥、钢筋石油国家下达指令的。价格也是国家制定的。在施行价格“双轨制”之前,国家一个行政命令,就可以调动海量的平价的水泥、钢筋向深圳集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囤积居奇者哄抬建材价格的情形。同样的光景放在私企遍地,市场经济肆虐横行的现在,建设一个新深圳的成本高得没法想象!40多年前,建设深圳的成本远低于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同规模土地开发的那个成本。这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这就是公有制举国体制的威力和优势!计划经济体制,是毛泽东和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创制,凭着这个体制辛苦积累20多年,改革开放才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完成尽可能大的、多的基础建设。由此绝对可以肯定:改革开放的母体就是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纪念改革开放,纪念深圳的崛起,   必须向毛泽东那一代人鞠躬!

说到建设深圳,少不得涉及到对深圳周边的土地的征地补偿。在资本主义国家,这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用地征集是个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都是私有的。城市周边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主人,对这些土地拥有者征集土地,需要付出的土地补偿款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建设如深圳那样新的一线城市,以及后来对北京、上海、广州进行改造扩建成为超大城市,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些国家进行城市扩建,只能绕过城市周边的有主地带,选择远离城市若干公里的无主荒地上建设“卫星城”,用高速公路连接各城区。这样的城市建设布局,就像是在“蒸馒头”,老城与若干“卫星城”就如同一个个的馒头。形成“馒头”布局也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主城的选址,都是千人经过反复比较、权衡后找到的最佳位置。但是,受限于私有制下,地权私有的限制,主城的发展空间受限;“卫星城”所选的无主荒地,注定又不适合人居住、不是和经济发展的短处,所以才会是无主荒地。在这里建设“卫星城”,发展的前途也不会很大。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地权私有对城市发展的劣性限制,实在是无法避免的负面因素。例如比利时城市中心的一个烂房子里因 为住了个乞丐,所以拆不了迁。这个乞丐说:“就不让你们拆”最后无论如何也拆迁不了。而印度到现在也没有建成一条高速公路,为什么?因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但是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宣布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国策,这样的政策使得后来兴建工厂、修建公路、铁路遇到的征地阻力极大的减小,这才有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展开,才有国力的迅速提升。这样的政策不仅在前三十年中国的工业化受益良多,就是现在也成了中国改开成就的助推器。不仅仅是深圳这样的改革之窗在建设时遇到的征地助力极小,就是北京、上海、广州等这样的大城市改造扩建为超大城市,遇到的征地阻力也大为减小。建设新城、旧城改造扩建就能像“摊烙饼”一样由主城区向周边郊区甚至于远郊县份扩展。典型的如北京市区的扩展。所以也就出现发展极为成功的北、上、广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在资本主义国家有这好处吗?现在各类媒体把这些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出现都说成是改革开放的成就,那就要反问一句:倘若没有毛泽东确立的土地政策,会有这样的改革开放成就吗?老城周边一大群手里拥有土地的地主,会让你轻易征到城市扩建需要的用地么?政府为了支付征地补偿金,要甩多少钱呢?不仅如此,现在中国的房地产不也受惠于此?!毛泽东确立的土地政策本意是增强国力,迅速实现中国的工业化,但是,在改革开放实质是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的四十多年里,   被推崇实行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的别有居心者的利用、跑偏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中国成了走资派官员和某些人借鸡生蛋的牟利工具。

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成就,直接受益于毛泽东那代人的工业积累和土地政策!深圳的崛起与毛泽东时代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几代中国劳动人民经过近三十年的省吃俭用积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