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胜国民党?《特赦1959》惊爆内幕!
文章来源: yongbing19932019-08-27 05:59:08

共产党胜国民党?《特赦1959》惊爆内幕!


近半个多世纪的惊天之问,   为什么装备精良的八百万国民党正规军队败给了小米加步枪的百十万共产党土八路农民队伍?  虽然许多人心知肚明,  明明知道当年中国共产党做对了许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旅有利有益的事情,  但就是不敢承认不愿承认不想承认。不想承认也罢,  恳请不要否定抹黑颠倒黑白总是可以吧。这是做人的基本人品。想当年中国共产党对待国民党高级战犯《不审不判不杀,给予人道主义待遇,组织政治学习和参加劳动改造,待时机成熟后,再酌情提出处理办法》。是任何虚假人道主义、虚假民主自由人权无法相比的。

有台湾人到大陸旅游,不經意間,在住宿酒店看了《特赦1959》后说,   "從中國朝代變遷的歷史來看,在改朝換代之際,不論是漢朝取代了秦朝,唐朝取代了隋朝,還是清朝取代明朝,把前朝的敗軍之將,以及遜位的皇上,齊聚一堂,進行思想改造之後,再加以特赦釋放,就史論史,中共的做法,也是前所未有的創舉了"。不想赞美一下当初中国共产党的人道?  怕回台湾后被骂?  又或是听到见到太多的国民党人不服而一直在骂共产党的影响?   当初共党如此费力费财一个不杀让他们活下来就是不领情?  坚持反对共匪坚持永远骂共匪?  谁胜谁负? 谁是先进文化谁是丑陋文化?  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为什么共产党胜国民党? 不是有答案了吗!

1949年1月,随着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战役取得了伟大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人,俘获高级军官上千人。公安部长罗瑞卿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进行汇报,目前全国各地在押战犯共计千余人,他们的情绪都不太稳定,对看押单位也造成了很大压力,所以他们急切想得到中央的明确指示。蒋介石在台湾看到报纸后才知道杜聿明、王耀武等人还活着,蒋经国向他报告,国军上校以上的军官落入共军之手有数千人,其中一部分被释放,高级将领都以战犯名义被关押在战俘营里,他们目前只掌握三百多人的名单。

罗部长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了目前国民党高级战犯的近况,管理机构提出建议,找几个罪大恶极的先杀了以平民愤。最后,毛主席做出指示,有病的治病,有伤的养伤,给予政治学习,参加劳动改造,待时机成熟后根据情况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周总理给罗部长下达命令,对战犯的改造工作交由公安部管理,让他调集精兵强将从事这项工作,罗部长马上就想到了强将王英光来负责这项工作。

而在某个看守所里, 战犯叶立三怀着侥幸之心想再度脱逃,却被华北军区军官教导大队政委王英光带人很快抓获,他把几次失败归结为自己选择路线的失误,王英光正告叶立三,现在中国的版图上除了西南部分地区和几个少数民族地区以外,都已经建立了革命的政权,他必须承认现实,国民党已经彻底失败。与此同时,教导大队副大队长胡大树在火车站执行交接战犯的任务,很多受伤的战士情绪激动要见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长官黄维,原来他们都是被黄维兵团的燃烧弹所伤。胡大树见状便让黄维出列,黄维主动站出来并承认是自己下令用火攻掩护国军撤离的,从军事角度讲没有任何问题,胡大树安慰着战士们,黄维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处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记者高平与王英光是好朋友,他准备到井陉去采访,高平看到了不服管教的黄维后,他要求把黄维列入到他的采访名单中。高平的采访还算顺利,很多国民党军官都深表悔意,表示不投降是因为受到了长官的欺骗,黄维一进门,那些军官便不作声了。黄维把两个凳子摞了起来,称他和高平的谈话需要平等,并要求高平称自己为先生。高平质问黄维在双堆集外无援军弹尽粮绝情况下为何不投降,黄维答复身为党国军官要杀身成仁,高平指出他的部下伤亡惨重,而他却毫发未损,何谈杀身成仁?黄维听罢恼羞成怒,抡起凳子砸向了高平。高平向王英光描述了采访黄维的经过,王英光看他气鼓鼓的样子忍俊不禁,他早就料到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战犯孙宏英犯了毒瘾,难受得死去活来,王英光让护士梁冬芳给他打戒毒针算是暂时止住了他的折腾。

王英光接到通知让他去公安部报到,晚上收拾行李时,王英光抚摸着亡妻彭雪的照片心酸落泪,她牺牲很长时间了,但尸体却一直没找到,高平劝他该放下就要放下,王英光发誓他早晚有一天要查清楚是谁出卖了他们。下令杀害亡妻彭雪的凶手就在关着的战犯里。去北京临行前,王英光专门去看了国民党八十七军的军长陈瑞章,他的伤口有些感染,王英光安排人员尽快给其消炎。他开导陈瑞章别再干傻事,有问题多与教导大队的同志们沟通,他想要询问陈瑞章当年的事,就是杀害他妻的凶手,  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王英光和高平坐着铁叔的毛驴车打算先到石家庄,然后再坐部队的卡车直接到北京。半路上,护士梁冬芳称接到总部的调令要跟他们一起去北京,途中三人说起正在绝食的叶立三,王英光分析他这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因为直到现在他仍然接受不了国民党战败的事实。故事就从这儿开始......

此外,这部剧还把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大事,与改造战犯的剧情有机结合,抗美援朝、西南剿匪、北京旧城改造等事件逐一表现,还通过战犯参观长春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沈阳机床厂等展现了祖国新貌,使这部剧显得更加厚重、温馨。

在尊重历史、尊重生活的基础上,电视剧采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塑造人物。剧中,既有杜聿明、王耀武、黄维等真实历史人物,亦有不少承载着一定典型性的虚构人物。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集中关押,其中包括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宋希濂等国民党将领。

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战犯们的思想认识逐渐转变。毛主席肯定了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将领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他们深受感动。该剧围绕“特赦”这一主题,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对战犯进行改造和特赦的历史事件,再现1949年至1959年新中国成立第一个十年间的伟大建设成就。

剧中主人公、负责战犯改造工作的功德林管理所所长王英光便是虚构人物。接受过高等教育、又有多年革命工作经历的王英光,有文化、有教养、有胸怀,革命立场坚定,同时也因解放战争失去过至亲——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形成了戏剧看点。

从改造到特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更是一大创举。电视剧《特赦1959》呈现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重现这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非凡历程。1959年国庆前夕,国家发布特赦令。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特赦令。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特赦。

《特赦1959》讲述的是,开国大典之后,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开始关注在押的国民党战犯的情况。根据各方面意见,毛泽东确定了对战犯的总体政策:不审不判不杀,给予人道主义待遇,组织政治学习和参加劳动改造,待时机成熟后,再酌情提出处理办法。

在公安部的具体组织下,各地成立战犯管理所。原先关押在华北等地的国民党战犯,陆续向功德林管理所集中。王英光(张铎 饰)奉命调往华北功德林管理所担任所长,参与战犯改造工作,并最终使这些战犯彻底认识错误,重回社会。

在《特赦1959》里,众多人物所呈现出来的众生相,可谓丰富多彩,值得推敲。其中有讲究原则、坚持真理的的功德林管理所所长王英光;有不苟言笑功德林管理所政委贺春年; 有文化水平不高,想法设法调回原部队的功德林管理所副所长胡大树;  有耿直的国军中将军长陈瑞章、多疑善变的国防部保密局华北行动处中将处长的刘安国;  故意捣蛋、只求速死的国民党军少将师长叶立三、迷信偏执的国民党军中将兵团司令蔡守元等人。

通过这些角色,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人性的复杂性。《特赦1959》就是以这种独特的视角,通过“以人为本,关注人性本身”来透视这些人物的行为变化。在重大历史截点的背后,他们起到的作用。

战犯改造是一件历史大事,让敌人认同我们,比在战场上打败他们更难,而改造背后的历史意义巨大。《特赦1959》正面描写了这一艰难过程,并深刻解答了“为什么我们要改造战犯”这一疑问。

这些战犯在共产党的感召下,改过自新,最终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特赦以后,他们有些人参与了各级政协的工作,积极参与的新中国的建设,有些人甚至还在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充分说明我党在重要决策下党性与人性的辉煌交织的一面,而特赦战犯一举更是意义非凡影响深远。让观众更真切的感受到,时代旋律,不仅是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也包括再现历史长河中值得被铭记的人物与故事。

《特赦1959》的另一个重大看点,是侧面再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伟大建设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反动派的长期破坏,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还面临敌对势力的威胁,和暗中破坏,可谓困难重重。

但是,新中国的人民在我党的领导下,第一个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迅速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彻底浇灭了反动派的妄想。

《特赦1959》从多个侧面展示了这一成就,并从普通居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变入手,深入反应了这些成就对人的影响。

也正是这些成就,证明了共产党不仅能打仗,更能建设,那些曾经持有不同理念的战犯们,终于从内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

作为一部重大历史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特赦1959》首次选取了“战犯改造”这一历史事件,以独特的视角,将时代大背景浓缩到一个小院之中,以小见大再现大时代背景下的世间百态。对于" 战犯改造",古今中外几乎全世界各国朝代更换时当改者都不被理解而又难以完成的任务。习惯地将前朝官员关之杀之。

然而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不审不判不杀,给予人道主义待遇,组织政治学习和参加劳动改造,待时机成熟后,再酌情提出处理办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战犯进行改造和特赦的历史事件。回望新中国成立头十年的这段特殊历史,追溯共产党人胜利的原因,对当下亦是不忘初心的精神观照。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后,一场改造国民党战犯的“攻心之战”拉开帷幕。《特赦1959》以北京功德林管理所为主要叙事空间,讲述了共产党人改造、特赦战犯的故事。剧中真实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对待战犯的一系列政策,细腻再现了时代大背景,还将杜聿明、王耀武、黄维等真实历史人物搬上荧屏。

《特赦1959》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合理的戏剧冲突聚拢起原本零散的人物。剧中的战犯之间也有明争暗斗的“鄙视链”——黄埔派看不起非黄埔派,将军看不起特务,官大看不起官小,要求进步的和顽固不化的又相互对立……剧中的主人公、负责战犯改造工作的功德林管理所所长王英光虽是虚构人物,却是那个时代诸多共产党干部的形象“合集”。他有文化、有教养、有担当、有胸怀,革命立场坚定,因解放战争失去过至亲而对国民党战犯有复杂的私人情绪。这种特定境遇中错综复杂的人物互动关系与紧凑剧情的交织纠缠、相互推进,形成了巨大的戏剧张力,将观众牢牢吸引在了荧屏前。

有情怀有暖度,让信仰更具时代穿透力的《特赦1959》不光展现了共产党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凸显出共产党人‘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宽广胸怀,也点出了政权更替是人心向背的历史真理。”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不光靠枪杆子,更是靠科学的,代表人类发展规律的先进文化。没有硝烟的“攻心之战”有时比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更为艰难,坚定的信仰、理论的自信以及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让共产党人得以在思想上征服对手,将曾经的敌人拉回人民的阵营。在网上,《特赦1959》中几段酣畅淋漓的辩论,有情怀,有暖度,被观众称为“不忘初心”的生动素材,引发不少网友自发摘抄传播。面对起初不接受改造、一心想要“马革裹尸”的黄维,王英光晓之以理,指出“一个军人的荣誉,是建立在人民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没有任何荣誉可言”;面对对方“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论断,王英光更借此指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人民的意志使然”。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对战犯曾持有的落后文化乃至反动文化的改造过程中,哪一方的文化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呼之欲出。此外,对于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精神,剧中也提到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加以重新的诠释和理解,那才是真正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