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老友是文学城资深粉丝
文章来源: 乔宁2019-11-07 04:34:52

 

2019年10月底,我们来到澳大利亚美丽的海港城市悉尼。这些天天气不错,阳光明媚。我们来到悉尼已经是第三天了,前两天跟团转了市区的景点,郊外的野生动物园,蓝山自然景观。

 

悉尼是个海水相拥,风景迷人的美丽城市,天空白云缭绕,海水清沏碧蓝,时逢南半球的春天,鲜花盛开,感觉十分舒适,与旧金山有许多相似之处。

 

我们走访了五十年前插队的好友老张, 5月份我们曾经一起回到当年下乡的地方,聊起今年下半年我将去澳洲旅游。他就热情的邀请我在澳洲见面。 老张是1989年底到澳洲自费留学的,迫于身份和生计一直在艰苦奋斗,在草根阶层顽强地努力工作,平凡地生活,虽然没有大富大贵, 但却为下一代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次偶然的机遇 ,他的旧房被开发商以很好的价格收购,他换了理想的新房,时来运转,过上安逸小康的生活。

老张一大早来到旅馆接我们,驱车一小时前往他的新家。 一路上我们聊起悉尼的房价 ,悉尼由于气候好,金融业发达,就业机会多,大批新移民涌入,房价高得惊人 ,高级公寓, 别墅 ,动辄两三百万澳元。周围二三十公里独立房的房价平均也在100万元以上,而且房子结构简单,老旧,大多为单车房。

老张来悉尼已经三十年了,前几年拆迁换房在这儿买了新居。

 

 

按照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一般到了退休都会卖掉大房子,换比较便宜的小房子,也不再考虑学区房,主要是为了避免交付每年1%到2%的地产税。老张告诉我,在澳大利亚房产中的自住房是不需要交地产税的,这样比较下来,他们的退休以后的开支要比美国少很多。

 

 

 

这儿房价不菲,设计很考究,一条街全是个性化的潮居杰作,我一看就知道,这房在美国也算得上是精品。

马路整洁宁静,邻居都是白人。家家户户门前花草都是精心维护,看着都是些热爱精致生活的人们。

 

老张家房子坐北朝南,占地大约六千多呎,房子目测有三千多呎。四房三浴,楼令不超过十年。前业主是一对退休的德国老人,他们倾终身的积蓄,请专人设计建造了自己理想中的豪宅,每个细节,尺寸都恰到好处,并花了大力气逐一打造,里里外外装修得很漂亮。后来老先生去世,老夫人一个人难以打理这么大的房子,她将房子上市卖给了老张夫妇。

 

走进房门就感觉到,德国人室内设计非同一般,室内装修用料均为上乘。

 

旋转式的楼梯,新潮时尚。

 

楼下的会客厅,宽敞儒雅。

 

开放式的书房,突显主人的生活品味。

 

主房门大气,洒脱。

 

餐厅摆设简约,时尚。

 

开放式厨房,洁净明亮。

 

电视厅布置舒适,称心。

 

四间卧室都在楼上。主卧客房都很宽敞。楼上还有个小客厅。

 
 
 

室外看主楼,欧州风格,更具潮流感。。

 

老张夫妇都是文学城的忠实读者。各自都有自己偏爱的偶像,老张多年前就特别喜欢文学城DIY装修神匠房虫,房虫是清华的高材生,无师自通,造房装修选材施工,样样都是绝对大拿,老张崇拜得不得了,在老房子家里的许多小项目改造维修,他都从房虫那里得到启发和灵感。至今他有空还常浏览房虫的网页,回味无穷。

他买进这个新房子的时候,室内装修已经非常完美,只剩下花园里还有一些工程没有完工。悉尼请人装修很贵,随便修个水笼头换个像皮圈,一百多元不见了,不要说铺地砖做花园了。这里的最低工资是每小时A$22.与旧金山持平。因此,里里外外他都自己动手干,退休了有的是时间。

 

院子左侧种满了应季鲜花。

 

花园里有干不完的活儿。

 

后院不大,但花了很多心思与功夫。

 

老张与夫人精心制作的花园背景墙。据说花了好几个月。

 

老张干活喜欢慢慢来,还是年青时慢条斯理的温水脾气。年纪大了,更不愿一鼓作气地干活,常常是做一个小时,休息看两个钟头电视。他对自家的施工要求甚严,经常装了又拆,拆了又装,从不马虎,直到完全满意为止。

 

平时家里来客不多,可节日派对来过70多人,也不显拥挤。

 

后院种上了各种果树。

 

还有红枫。

 

刚刚完工的爬藤花架。看起来做工很专业。

 

充满艺术气息的小菜园。使人想起安徒生的童话乐园。

 

种上些广东芥蓝菜,寄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退休生活,一点儿都不闲着。一天天的忙碌,拼制着理想的梦园。

 

自己搭建的室外厨房,有遮荫挡风,接上自来水,下水道。有大火力的煤气炉,烤炉。据介绍也是参照了文学城网友的设计。

 

老张亲手做的一桌美食。素什锦,红烧虾,清蒸鲈鱼,宁波家乡菜辣炒粉丝。太太准备了拿手菜,腌笃鲜,盐水鸭。自己腌的咸肉,汤浓味美。大家说起出国三十年,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菜,一旦有客人来,出手的绝活都是老家的味道。

 

一起聊起五十年前在江西同一个生产队插队,那些艰苦难忘的日子。一起挥汗如雨酷热下双抢,一起狼吞虎咽吃着少菜少油的白饭午餐,一起去城里看样板戏电影,一起聊起各自暗恋的女孩。

89年我们同一年出国,经历了无数坎坷,终于在异国他乡安居乐业,开始了退休的安逸生活。

 

今日在异国他乡相聚,一起聊起如烟往事,感慨万分。老张说起自费留学的艰辛,申请居留的波折,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换来了美好的人生。

老张处世极为低调,对在文革中的惨痛经历依然心有余悸,深知仇富是一种什么样的恶魔。他从不向朋友们炫耀自己的生活,反而向人们讲述退休后去代人做导游,开网约车的故事。“洋插队真苦啊!”

他告诉我,吃红烧肉得把肉藏在饭底下,让别人看到你在吃白饭,嘿嘿嘿。。。

 

张太太是位退休的英文教师,自从搬进新居,全身心投入打理爱屋,若大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处处体现出名门淑媛大家闺秀的慧心。

 

张太太是位文学城的忠实读者,文艺青年。出国后就喜欢上了文学城,看新闻,看博文,特别喜欢潇潇,喜淸净,菲儿等作者的传记文札。说起瀟瀟,她看过潇潇的全部博文,对红色公主的出国后的生活遭遇,老革命父母晚年的变迁,妹妹的不仁,唏嘘不已。张太太也喜欢老朽的文笔,特别为老朽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深情厚谊感动,这是人间的真情。她喜欢真实的生活故事,从博主们各自不同的经历,了解國外多彩的生活,受益无穷。对一些特别喜欢的作者,会契而不舍跟读。对一些离走消失的博主,始终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两位夫人兴致相投,一见如故。一深聊,才悉陈太太与老张居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一阵惊喜。两人分享生活经历,养生体验,十分开心。

 

不知不觉聊了一天,临别时在门前合影,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老张再三托咐,欢迎各位老朋友来悉尼作客。

五十年情谊,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