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政客必然“离弃”华人选民
文章来源: 王有财2018-06-09 07:17:05

华人政客必然“离弃”华人选民

近些年,在美华人颇有点政治觉醒的势头,好些华人移民参加选举,并取得成功。第一代华人移民参政热情高涨,微信功不可没。利用人数上限为500人的微信群,参选者不需要花费多少钱,就可以鼓动和组织大量华人移民助选。多少年来,华人移民热望政客为自己的利益代言而不可得。华人政客,成了华人移民的希望。因此,一旦有华人出来参选,华人社群往往不问政见,只看肤色,出钱出力,无条件支持。华人社区大动员,捐款,扫街,发传单,帮助华人候选人赢得基层选举不乏先例。当选之后,问题来了。华人社区期望一个利益代言人,可华人政客能够让华人社区满意吗?

助选期间,华人社区往往铁板一块,团结一致,不争馒头争口气,一定要把一张华人脸孔送进政府办公室。选举成功,庆功宴上,大家都会盘算着自己出了多少力,当选政客欠了自己多少人情。一旦当选,政客自然跻身当地名流,庆功宴上,少不得和各样成功人士把酒言欢。出钱出力的助选团们,在灯火阑珊里,看着镁光灯下觥筹交错,排队等待着政客蜻蜓点水式的致谢,有些人心里难免犯嘀咕,这个人会为我出头吗?有了心结,不免会彼此相问,咱们华人社区的团结会维持多久呢?有人说一个月,有人说一周,有人说谁会知道呢!是的,我们的确不知道庆功宴上的团结能够维持多久。

华人以不团结自恨。我们恨自己一团散沙,我们恨自己无法合力,我们恨自己没有政治声音,我们渴望团结却很难团结。在一个城市,哪怕有个千把个犹太人,城里就会有犹太人的礼拜堂,有犹太人的社区活动中心。在一个地区,哪怕有上万华人,都难有一个大家都去的华人社区中心。我们有很多种办法分隔我们自己,例如北京人,上海人,福建人的老乡群;基督教,佛教,甚至法轮功的聚会小组;或者清华,北大,科大校友会,等等。很可惜,我们太少有华人广泛参与,接着地气的区域性华人组织。为了助选,我们暂时放下间隔,加入了一个微信群,可是我们心中还有另外的标签:如左派,右派,中间派,甚至极左或川粉。助选期间,我们不问左右。选举成功后,少不了微信议政,政治倾向差异引发争论时,我们会看胜选的政客站在哪一边。

一个政客,不可能代表所有的政治倾向性,除非他是个见风使舵的骗子。即便如川普这般的人物,也只能当罢民主党,再当共和党,却不同时参与两党。华人政客也一样,他不可能同时讨左派,右派,和中间派喜欢。当下,在左右割裂的美国社会中,不管华人政客多圆滑,他迟早会被华人社区归类为某一政治派别。和他相同政治倾向的人,自然是弹冠相庆;和他政治倾向相左的人,也只能听其言观其行,走着瞧了。

其实政客也不容易。哪个政客都不想得罪选民,可是有时候,他不得不得选边,和自己的基本盘站一起。例如,支持者在微信议政时发生争论,某个助选的金主参与其中,政客也只能放下是非,为金主出头了。这样一来,难免让争论的另外一端失望:虽说我没出钱,可我出人出力了呀!出了力讨不到好,也只有退群一走了之了。用不了多久,微信群里留下的,基本上除了政治上的同志,就是沉默的大多数。可不说话的人,并不代表没有自己的判断。如此这般,政客自然会被华人社区贴上派系标签。同派相惜,异派相斥,有人接近,也有人会远离。这样的疏离,究其原因,是选民助选时看脸不看政见,政客并没有责任。

政治倾向的差异,导致华人政客与部分华人选民产生隔阂。可这并不是华人政客与华人社区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如果问第一代华人移民社区和其它社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一个普遍接受的回答是:重视教育。我们吃再多的苦,只要能换来孩子的好前程,我们都愿意。只要不动我们孩子通过教育而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权利,动我们其它任何利益,我们都能忍。很不幸,当下一个华人不乐见的政治风向就是所谓的“教育平权”。也就是说,大学可能越发考虑种族比例,而不是学业成绩而录取学生。华人社区,期望华人政客为华人社区出头。很可惜,我们看到不少华人政客支持“教育平权”甚至“亚裔细分”。为什么?在我看来,是个华人社区的人口比例太小,政客为华人出头的选举收益太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我们对选举制度的一般看法。我们可以用选票成就政客,也可以用选票让政客下台。这个原则,可能对华人政客并不适用。在基层选举阶段,我们出钱出力,可以水涨船高,帮助华人候选人成功。必须承认,我们的华人政客都非常优秀。一旦获得展现的机会,他们大多会赢得社会的肯定。而他们的视野,也自然会从华人社区,转移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多人支持,争取更大的政治舞台。也就是说,华人社区对华人政客的主要价值,是赢得第一场选举。只要第一场选举赢了,他们就可以开拓其他社区了。为了更大的成功,华人政客不得不取悦华人之外的社群,如白人,黑人,和拉丁裔人群。仅仅靠华人的支持,他们是没办法更上一层楼的。退一步讲,一旦华人政客的能力受到其他族裔群体的认可,即便失去了华人的支持,他们的政治道路也可以继续前行。因此说,对华人政客而言,我们只能载舟,却不能覆舟。这样,选民和政客间的制衡关系失去了作用。

以教育为例,当华人社区和其它族裔有不同诉求时,华人政客会何去何从?如果换做你我做政客,为了给占人口5%(甚至更少)的华人出头,得罪了占人口25%(甚至更多)的其它族裔,你我会做吗?每个人都为理想奋斗,华人政客的理想不会仅限于毕生做华人社区领袖。因此,他们的选择就显而易见了。为了自己的理想,华人政客所考量的,只能是自己选区的大多数。华人政客越成功,视野越宽广,华人社区相对于他们的支持者所占比例就越小,因此选举价值也就越小,有时候甚至会小到可以牺牲的地步。这可能是某些华人政客支持亚裔细分或者教育平权的原因。当然,也有些华人政客,并不把自己看作Chinese American,所以支持亚裔细分,这是另外的故事了。

悲观一点看,华人社区基本上是华人政客投身政治的第一桶金而已。他们未来的政治舞台越大,华人社区在华人政客的选举利益里权重越小。我们没办法用同文同种去道德绑架华人政客念旧为我们牺牲,可是我们也不甘心被用之即弃,怎么办?难道华人参政对华人社区没有价值吗?肯定不是。无论华人政客在成功之后会不会代表华人社区的利益,他们的成功,都为华人社区的下一代,开拓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如果华人政客,一直对华人社区保有赤子之心,我们求之不得。如果华人社区利益诉求不再被他们重视,我们只得再思考选举策略了。我们是不是该从支持肤色,改成支持政见呢?当然了,前提是某个候选人的政见里,起码没有抢我们的蛋糕,甚至顾及了到了我们的利益诉求。这,是不是有点难?

真心希望我的逻辑是错的。盼望我们的华人政客和华人社区,共同成长,共享成功。文中逻辑推理不合理之处,敬请指正,多谢!

注:Politician翻译成政客,无不敬之意。本来用政治家一词,感觉有点别扭。好像政治家只能给“正国级”领导人用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