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难忘的大学生活
文章来源: 林向田2022-11-26 04:54:43

大学生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哪一门课,也不哪一位有名的老师(教授),而是我们住了四年的东工第一学生宿舍。

1. 东工第一学生宿舍
沿着校园内南北走向的自强路(1978年还没有这个路名)一直向南到底,与一条东西向的校园道路“丁”字相接,丁字路口的南侧就是第一学生宿舍,通常被简称为一舍。如果从空中俯视一舍,形状呈方“2”字形,中间的一竖就是南北走向的食堂。见下图,这张图是我用砖头摆的当年的宿舍示意图,现在一舍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两个口已经被封起来了,变成“日”字形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整个宿舍是由5个wing 组成,每个wing都比一般的楼房大,红点和绿点的地方是门,走廊很宽,是水磨石地面。每间房住8个人,中间放一个大桌子和椅子,一点都不拥挤,木地板看起来非常舒服,冬天暖气烧的很足。1979和1980年寒假我路过北京,去北大,北师大,北航看望同学,他们的宿舍都很拥挤,后来在武汉也看了很多大学宿舍,没有一个大学的学生宿舍能赶得上我所住过的东工第一学生宿舍。

2. 食堂墙上的饭袋
位于中间位置的食堂,将宿舍大楼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第一学生宿舍当时是三层楼,每层大概100间房,所以一舍可以容纳大约2400名学生。图上标记了,全楼只有两个门,而且绿点处还是小门。中午11:30下课,两千多人同时回宿舍就象电影院散场一样拥挤,如果回宿舍拿饭碗(饭盒)再回到食堂起码要5分钟的时间,晚进食堂5分钟可能又要多花10钟排队。

为了节省15分钟,为了早一点吃上午饭,很多人就把饭碗(饭盒)放在食堂,而不需要去宿舍拿。食堂有桌子和椅子,饭盒肯定是不能放在桌子上,大家都把饭盒和勺子装进一个小白布袋里挂在食堂的墙上,可以想一想上千个白布袋挂在墙上的画面,也是很壮观的。四年我放在食堂的饭袋没有丢过一次。

3. 星期天的大米饭
1978年文革虽然结束了两年,沈阳的生活还是很差的。沈阳人都知道“陈三两”,文革其间陈锡联是辽宁党政军一把手,有一段时间沈阳只供应每人三两油,陈锡联由此得的外号“陈三两”。从“陈三两”大家就能看出当时沈阳的副食供应是非常差的。我们大学第一年的伙食也是非常糟糕的。早餐是玉米面糊加窝头或黑面馒头(没有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很难理解黑面馒头,黑面馒头并不是黑面粉做的。黑面就是全面粉,所有的麦麸都在里面,所以馒头的颜色不白)。中餐是两个馒头加一个炒菜,有时炒菜里会有几片肉。晚餐是高粱米或玉米碴子加水煮菜(有时菜里会有几片肉)。从星期一到星期六完全见不到米饭。

只有星期天的午晚餐有大米饭,为什么叫午晚餐呢?因为星期天只有两顿饭,第一顿饭是上午9:00,第二顿饭是下午3:00。东北的大米饭是真好吃,没有菜都可以吃得很香。我到现在都不能想象,星期天只吃两顿饭,有时候晚上饿得根本受不了。

4. 吃了一个月的免费猪肉
1979年春节返校后开始第二年的大学生活。返校后学校食堂的伙食明显改善了,每天中餐和晚餐的菜里都有肉,而且比78年多很多,不太能吃肉的同学都吃不完。这样每天有肉的伙食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吃了一个多星期后,大家就开始有疑问了,突然来了这么多肉是哪里来的? 我们的饭票并没有多花钱(每月大概是19元),再说,就是多花钱也买不来这么多肉,因为市场的肉还是凭票供应的。渐渐地传出了消息,我们吃的肉原计划是援助越南的肉,1979年初就准备跟越南开战了,这些肉当然就不能再运往越南了。不知道是哪一位中央大领导发善心把援助越南的肉都调拨到了沈阳(也可能还有东北的其他城市)使我们差不多是免费吃了一个月的肉。

大学生活并没有我原来憧憬的exciting,进入第二年就开始读了一些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下一篇,1979年,读伤痕文学,反思文革。

相关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