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摘录-03-关系(3)关系,就是一切
文章来源: seedof2019-07-18 01:00:36

2.关系,就是一切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你真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心灵感应与深度同频//全神贯注时,感应就会发生//失去自我的迷恋和忘我的爱

在关系中,成为你自己。

*鲁米的诗句 

我体内有个原型。/它是一面镜子,你的镜子。/你快乐,我也会快乐。/你愁苦,我也会愁苦。/我像绿茵地上柏树的影子,/与柏树不可须臾分离。/我像玫瑰的影子,/永远守在玫瑰近旁。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1.看见,就是爱。所以,婴儿最初都在寻求妈妈的看见,这一点在一些成年人人身上还可以看到,他们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说都不轻,不过如果放在婴儿身上,这是非常正常的需求。婴儿会觉得,他和妈妈是一体的,而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被妈妈的眼睛看到,然后才存在。

* 电影《阿凡达》中,男女主角经常说“ I see you ",我看见你了,而看见,就是爱。

2.当从来没有被看见是,你的一些感受,就像不存在一样。

你看见我的那一刻,有两次镜子的含义:第一层,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睛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镜像。第二层,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找出了我的存在。

*有的来访者不知道什么是愤怒,绝望的情绪。每当有这种情绪产生的时候,周围都会忽略她的情绪。

3.妈妈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心理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平滑的镜子。作为爱人,我们要做彼此的镜子。当然,并不是我们所有的感受,都得有赖于另外一个人看见。应该是,最初被看见的体验,就像是内化成了一个镜子,这个内在的镜子,当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体验,也能懂得别人的体验。

4.艾瑞克森催眠流派有两个“看见”别人的技巧:与对方同频呼吸,简单回应对方的感受。

*艾瑞克森的弟子斯蒂芬吉利根说,父母呼应小婴儿很简单,就是当孩子“啊啊啊”,你也和孩子一样“啊啊啊”。听起来很简单吧。但是,作为中国家庭的孩子,你在什么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过这样的呼应?相反,你可能很多时候得到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就是不搭调,也可能是无情地切断你的这份表达。家长们为什么这么做?我个人的理解是,他们惧怕爱,惧怕看见,惧怕和孩子一起同频共振时的美好感受,因此要使劲抵制,也不小心破坏了孩子的感受。而之所以这么做,我认为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得到过爱。也是因为在爱的时候,自我会消失。

*当孩子喊:妈妈你看。千万要放下手上的事情,用心回应她。

*你哭得那么伤心一定很疼把,老师给你揉揉。如果你觉得好一些了,可以站起来继续和大家一起玩,如果感觉很疼那就再休息一下。

*老公开车有点路怒,一不顺眼,就骂人。以前我会跟他说,别生气,人家可能在赶路,人家可能是新手等。他听了我的话就会沉默,但怒气还在。后来,我改了策略,他没开口骂人,我就先帮他骂,然后他就哈哈大笑。这个策略,叫共情。原来,叫“我看见你了”。

*在陌生人面前,我很少说话。在认为安全的环境下,我会变成话唠。有些事还会反复说,跟不同的人说。原来是想要被关注,是想要被爱。所以,人们总所,“听”比“说”难。因为上了武老师的心理课,我的难过痛苦快乐被“看见”了,被“理解”了,所以有些情绪我已经释怀了,现在也没有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了。

*看见就是爱,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

//你真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 //

*谅解与看见:老头去世前告诉老伴出轨的事情,希望得到谅解。老伴干脆把老头给杀死了。有一些女孩,爱上一个男人后,遏制不住想把过去一切告诉男友。大多数情况,他们会分手。也许这些主人公不该去寻找自己的伴侣,也就是脆弱级别的“你”的看见和谅解,而应该去寻求上帝级别的“你”的看见和谅解。过去,基督教牧师们,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聆听一个个脆弱的人的忏悔。

*复仇与看见:任何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后,都会渴望别人知道是他干的。

1.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和自恋需求一样,是一种极为根本的需求。人们渴望感受被看见,不只是渴望“爱”被看见,也渴望“恨”被看见。

2.渴望被看见,所以彻底保守秘密,成了一件艰难的事

3.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使用这一道理呢?

*刑警用来诱惑罪犯说出他们的秘密

*企业家必须注意,你的员工不仅仅是要物质利益,他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被看见

*老师,家长需要懂得,那些问题孩子制造问题时,也的确常常是在寻求你的注意,而这时你要做的,不是故意忽略他,而是可以去好好地看见他。你带着积极能量的看见,可以转化成他的问题行为,并且引向积极的方向。

//心灵感应与深度同频//

1.深度的心灵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心理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对于心灵感应,有一种解释是:时空是因为物质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2.没有固着在“期待着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这种需求上的朋友,在婴儿期,都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也就是说你们的养育者,或者妈妈,或者其他执行母亲功能的人,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了你们的信息,并且给予你们质量还可以的照料。

3.母亲有时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时感应婴儿。婴儿也因此欧了被满足感,甚至是存在感。这种及时回应是一个极大的礼物,是在对他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4.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两个人之间发生深度的心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当你有意识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回应以感受,对方也会觉得,我被看见了,而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这种时刻,自我的壳好像被打破了,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链接,这种感觉就是爱把。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

*一位妈妈带着小baby坐高铁,孩子每次看到火车经过,都会说,“妈妈,看,火车”,而妈妈也会回应“啊,火车,妈妈看见了。”。但后来一次,这位妈妈突然间好像懂得了孩子在表达什么,回答说“妈妈看见了,妈妈也很兴奋”。听到妈妈这个反应,小baby愣了一会儿,盯着妈妈说:“我爱妈妈。”这是一个普遍的道理: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

//全神贯注时,感应就会发生//

1. 心中没孩子,或者心中没有住着谁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去和孩子,和他人建立心心相印的关系,办法就是,全神关注地去和一个人在一起。 

2.全神贯注,和“你在,所以我存在”是一个意思。当你全神贯注地带着爱关注着我时,我也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同时我觉得我也存在了。然后,我的心神就可以安宁下来了。

3.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夫妻相处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任何一方吵闹的时候,就像是婴儿在哭一样。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把你的心思放在他身上。你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他就不会吵闹了。

//失去自我的迷恋和忘我的爱//

“忘我的爱”是关系双方的自我都消失了,这个时候,我的本真遇到了你的本真,自我虽然消失了,但却有了真正的存在感。

“失去自我的迷恋”是以对方为中心,而失去了自我。也许这种“失去自我的爱”,就是破坏你的自我和自恋。因为自我和自恋,就像是一个壳那样包裹着真我,也切断了和别人的链接,这个壳需要被撕裂,被破坏,被摧毁,然后光才能照进来。

* 《强迫的爱》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作品,内容与“失去自我的迷恋”相关。

*独处再好,但没有“关系”,生命就不能展开,生命就缺乏色彩的。

*婚姻中必须重视彼此的体验,多沟通感受,如果不能看到彼此的体验,不能分享感受,婚姻关系就没有生命力。体验和感受,简单来说,分为:爱和恨。在婚姻中,需要好好表达爱,也要好好学习,理解和接纳对方的爱恨。

*我现在对痛感比较迟钝。回答:因为很少被人看见,所以自己也看不到自己的痛。具体来说,可能是你的原生家庭,没有人去重视你身体上的痛苦把。也有可能,你的家人给你制造了身体上的痛,所以你要学习忽略这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