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人生 — 观棋·阅史·面壁·无为
文章来源: 伯乐山翁2017-01-28 06:41:01

画里人生 — 观棋·阅史·面壁·无为

— 我的四幅自画像

 

恭贺新禧    鸡年大吉

 

2012年,我在《70油画展》上展出了四张自画像。

这是一个系列画,它们的题目分别是:观棋·阅史·面壁·无为。我以自画像这一形式,描述了我移居加拿大后所选择的艺术人生。

 

1)《观棋》The Observer  2007  102cmX102cm

 

    既已退出社会与历史棋局的厮杀,便成了一个旁观者。“观棋不语真君子”,不语,是为了更好的观察、更好的思考;不语,我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私人领地 — 画布上,按自己的意愿,用画笔记录下我的观察和思考。

 

(局部)

 

2)《阅史》The Researcher  2009 102cmX102cm

 

    画中背景英文大意为:“艺术是一种肮脏的工作,但某些人偏要去干它”这是蒙特利尔艺术院校学生校园文化衫上的一句话。当我面对历史时,必须在“死去的”传统艺术及时尚的“小便池”艺术之间做出选择,我试着用自己的艺术去作出回答。

(局部)

 

3)《面壁》The Meditator  2008  102cmX102cm

 

    “孤独非祸,清静是福,我行我素,自得其乐”,在移居加拿大两个十年后,我给自己总结了这16个字。在拜金主义泛滥,商业炒作猖獗的当代,能找到一小块让你静下心来认真画画的地方,这是福气。不追“时尚”的艺术家是注定要孤独的,然而艺术的珍贵和乐趣恰在此孤独中。

 

(局部)

 

4)《无为》The Dreamer   2012  102cmX102cm

 

    我们属于在“理想主义”教育下成长的那一代人,曾虔诚地相信有一种崇高的艺术和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然而现实却残酷地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我意识到了:那只是人类做了几千年的一个梦。我老了,我累了,但我依旧不停地用画笔在画布上重复做着这个古老的梦。

 

(局部)

 

 

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之一、82岁的侯一民老师在评点我的自画像,

紧随他的是他老伴邓澍老师(2012年,中国美术馆)

 

附录:

所谓个人叙事在此有两层意思:一是个人讲述的故事,以个人视角为叙事出发点,由此而进行观察、叙述、分析和归纳;二是讲述个人的故事,例如个人的生活经历、艺术思考、与外界的关系之类。

这类作品中《观棋》可做一例。画面的前部主体是加拿大18世纪的两个法国移民,一男一女,既像父女,也若师生,更如主仆,他们正在对弈。画面后部是画家本人,所谓“观棋”,实则“观棋不语”,这是艺术家面对历史和异域文化的最初态度,而进一步的目的,实为自省,即通过他人博弈来自我反思。这一主题的推进,是《阅史》和《面壁》二画中艺术家从画面的后台走到了前台。……

             摘自  段炼著  《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符号学 艺术史研究的新视角》 2015年出版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