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年華 (之一):一張七十二年前的結婚證
文章来源: 錢塘一叟2016-05-08 22:07:24

 一張七十二年前的結婚證

  這是我父母1944年的結婚證書。

  我祖父章榮初1918年從浙江家鄉來到上海當學徒﹐1928年開設中國第一家華資印染廠﹐1932年拜杜月笙為師,成為恆社九名常務理事之一。1938年開設上海十大紡織廠之一的榮豐紗廠。1949年解放前夕﹐資產在中國民族資本家中排第十七﹐在浙江省排第一。

  我母親出身銀行世家﹐外公馬久甫的姐夫潘履園1915年在天津創立浙江興業銀行天津分行﹐外公幾兄弟都在天津任職﹐我母親也出生在天津。外婆畢業於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浙江省立女子師範﹐外公後來調任南京分行和杭州分行經理。

  1942年父母相識時﹐父親尚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母親就讀東吳大學商科。1943年春﹐祖父親自到浙江興業銀行﹐托浙興銀行董事長徐寄廎作媒﹐向同為浙興董事的我外公提親。

  1944年4月8日父母的婚禮在上海麗都花園舉行﹐證婚人徐采丞﹐杜月笙留在上海的代表 (當時杜為避日寇已離上海去重慶)﹐儘管父母是自由戀愛﹐但當時習俗仍要有男女雙方介紹人﹐男方介紹人徐寄廎﹐浙江興業銀行董事長﹑上海商會會長﹑上海銀 行公會會長﹔女方介紹人項叔翔﹐浙江興業銀行上海分行經理。徐采丞和徐寄廎兩位都是祖父榮豐紗廠的常務董事。(掛名董事長是杜月笙)

  以我家當時的經濟及地位﹐婚禮完全可以極盡奢華﹐但儘管華麗隆重﹐卻隻有茶點﹐不設酒席。此一是蔣介石提倡節儉新生活運動餘韻﹐二是杜月笙帶頭的風氣。

  杜家總帳房黃國棟的回憶錄《杜門話舊》有如下記載﹕

  杜月笙的子女都已長大,五個兒子及一個女兒的婚事都在麗都花園舉行,隻設茶點招待,每次來賓千餘人, 花費還是很大。杜月笙六十壽辰,也在麗都花園舉行。杜要求節約,每席僅六個素冷盤和一大鍋光麵,飲料由可口可樂公司和中國啤酒廠奉送。那天除來賓六千餘人 之外,來要飯的乞丐也有三千多。又在牛莊路中國大戲院義演三天,開支由杜負責,南北京劇名角全部盡義務,全部收入捐贈慈善機關。  (《杜門話舊》1969年刊於《中華文史資料文庫》)

  麗都花園是當時上海著名的私人花園俱樂部﹐老闆高寶鑫是杜月笙的把兄弟﹐抗戰時﹐他的汽車司機吳四寶投敵成為汪偽特務機構傑司菲爾路「76號」偵緝大隊長﹐敲詐高寶鑫並將其槍殺。麗都花園現為上海市政協所在地。

  當年祖父向外公提請時﹐按當時習俗和外公交換了父母的生辰八字﹐雙方回家請相士測算﹐看看是否匹配。結果一測母親的八字﹐竟然隻有四十七歲陽壽﹐算命先生的話﹐聽過也就算了。祖父很開通﹐隻要父親願意﹐他沒再說什麼。

  1968年﹐文化大命革如火如荼﹐10月16日下午﹐父親在單位突然接到造反派命令﹐回家取了簡單行李﹐和母親告別即時出發﹐不知去向﹐生死未卜。

  第三天一早母親在窗前整理物品﹐心情悲涼﹐突感絕望﹐不如一死了之﹐正當她把一張凳子放在窗前準備跨出一步時﹐有人敲門﹐是鄰居周女士﹐說我父親來電。這 時家裡電話已被拆除﹐我父親被押送到郊區一工廠的「牛棚」勞動改造﹐第三日他偷偷在公用電話致電鄰居家﹐父親說﹐任何時候我都不會尋短見﹐你等我回來。這 一天﹐離母親48歲生日還有十天﹐相士預言的生死一關就這樣跨了過去。

  母親結婚時的陪嫁物中有一輛英國自行車和一架德國名牌「斯特勞斯」鋼琴﹐文革時鋼琴被造反派抄走﹐文革後才取回﹐當時這架鋼琴已分配給著名作曲家陳鋼(《梁祝》作曲者之一)使用﹐陳鋼說﹐文革後期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這架鋼琴上寫出的。

  父母婚禮上﹐母親的伴娘是她表妹張錫謹﹐她丈夫王光復﹐王光美的五哥﹐當年是國軍空軍英雄﹐武漢空戰時曾擊落九架日本戰機,1948年去了台灣﹐任台空軍作戰處處長﹐八十年代退休後移居達拉斯。

  度盡劫波,柳暗花明,父母和他們在達拉斯重逢﹐已是相別六十三年之後的2007年。              

                                                                                             2011年6月23日

本文發表於:山東畫報出版社《老照片》第78輯  2011年8月

轉載:北京作協《作家文摘》2011年10月11日,湖北日報《特別關注》2011年第12期,天津作協《小說月刊》2012年第1期,河北文聯《小小說月刊》2012年1月,吉林文聯《民間故事》2012年第5期

 

筆者父母結婚證書

筆者父母結婚照

筆者周歲

筆者父母和王光復夫婦在達拉斯 (2007年)

王光復在北京獲授勳 (2005年)

王光復葬禮 (2009-達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