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有感 - 色戒
文章来源: ppddll2016-04-25 04:33:26

我看色戒

2009-07-07

我是先看电影再看小说的,所以对电影的感觉完全独立于小说。同时我看电影的角度也完全是从王佳芝的角度出发,所以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有足够的说服力。我也能理解为何王佳芝似乎真的对易先生动了情。

王投身于革命,并不见得基于多深厚的觉悟,更多的是年轻人的浪漫情怀及对朦胧中暗恋之人的追随,这样的革命者很难是坚定的革命者。尤其对女人来讲,虚无的主义在感情面前实在是不堪一击。所以当王坐在昏暗的珠宝店中,四周的一切都令人恍恍惚惚,不能确定真实或虚假时,她心中一闪念中意识到“他是爱我的”,对她有震聋发聩的冲击,在这样的匆忙和混乱中,她很可能是下意识地示意易先生逃跑。

“他是爱我的”,令她感动。为何她这样轻易就如此被感动以致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暗杀于成功一瞬呢?电影开始,她是弃儿,父亲带着家人逃难,她不在其中。香港的暗杀失败,她的同伴做鸟兽状,付出巨大代价的她不得不回到上海,寄人篱下,无人理睬。当同伴再联系她时,她对新暗杀计划的首肯,多少有些无奈-对目前生活的不满;多少有些不忿-对当初事业未竟遗憾;多少有些怨恨-对所谓同志不顾而去的埋怨。其实她并没有选择,如果她不满当时的暗淡生活,难道她有其它的选择吗?如此这样的遭遇,是否会令人的心特别易于感动呢?我想是吧。所以当她在餐厅中对易先生“半真半假”地唱到“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啊,咱们俩是一家人”时,我觉得她唱的是真心话。我在那一刻流泪了,因为她是那么可怜,可怜到要在自己的敌人身上寻找一些温情,寻找家人、同志都不能给她的温情。他们是一家人,因为他们同样摸索在黑暗中、同样内心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同样不见容于同类。所以电影中的粗暴性爱令我信服。因为双方在言语不能及时,都需要这样暴力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怨、恨、恐慌、无奈。在世界如此不可控制之时,只有他们的身体是在那间昏暗小屋中最真实最可控,最令人体会到他们还在生存。而王在不安(因而漫长)的等待,其后暴风骤雨般的发泄之后,是不是多少有些动心呢?对我来讲,似乎也是非常可能的。

这部电影有很多评论,有褒有贬,对我来讲,李安对人物的掌握是妥当的。我赞同他的处理手法,因为我觉得我看懂了。张爱玲本人就不是有着正统是非观念的作家,同样在看这部电影时,观众应当不带评判眼光地去看其中的人物。两位主角都是大时代,狂乱时事中的可怜小人物。(可怜小人物并非就人物身份地位而言,而是就个人在历史中的渺小而言。我们都很渺小,但幸运的是我们的时代并不给我们大是大非的选择,所以冲突不见激烈。)他们挣扎于既定的时代背景下,既妄想在历史上留下轨迹,又不得不与人自身的弱点抗争,实在可怜。看这部电影,我不评论他们的立场,所以单纯许多。

P.S. 因为刚刚开博,正在陆续把一些旧作搬过来。这是其中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