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抄袭与转载
文章来源: 思韵如蓝2017-04-21 08:42:58

今天读了网友山韭菜的博文,指出文学城里的几篇高点击文章乃抄袭他人原创。韭菜给出了原创链接。读者反响活跃,纷纷表达对韭菜的支持。大家也很无奈,似乎这是泛滥的自媒体时代难以控制的现象。

我也零星地在其他的地方发现了自己的文章。目前为止,所有的文章都标注了"思韵如",而且大多数注明了"来自文学城"。所以我发现的都是转载,至于有没有抄袭,我就难查了。我也奇怪,即使转载,从道义和礼节的角度讲,也该打个招呼才好。不过最初帮助我注册开博的朋友倒是豁然:"射出去的箭,就让它自己飞吧,飞得越远越好!"他建议我不必过度关注。

实高贵体面的人格并无绝迹。我收到过两起来自文学城悄悄话的转载请求,就曾带给我"酒逢知己"的欣喜和感动。一个来自"湘竹"博主,她说想把我的"读荔枝网友作品之浮想联翩"一文搬进自家。她怕我哪天闹情绪关了博,就再也读不到了。她称读此文"如沐春",其实她的悄悄话也带给"鸟语花香"呢!我岂有不应的道理!这篇当初上了博客精选然而点击率还是不高的文章迄今都是我的最爱之一。荔枝鼓励我:"思韵,文学性的文章是小众,但是我们还是要写。"我今天都不忘这样的鼓励。荔枝翻译的"修女获得自由的第一"给了我写作的灵感和冲动,她翻译得辛苦,点击也是不高。

第二个悄悄话来自"间的盒子"博主。我一直很喜欢盒子的幽默,也爱读她的文。她说想把我的"写博客带给我生命的文艺复兴""<<简爱>>让我读出自己的冷漠"两篇文章转载到一个名为"夜夜"的小网站。我也是欢欢喜喜地一口答应了。后来在这个yeyeclub.com看到了文章。作者,出处标注得清楚无漏。

后来我陆续看到描写公婆的"们都是高加林"上了微博日(weibo.com); 写母亲教师生涯的"奉献半世芳 获桃李天下"别被"传送门"(chuansong.me)"自由微信"(FreeWeChat); 写移民自我认同的"第三种文化"登在了"希望之声"(soundofhope.org); 自己的回忆片断"东方礼仪中的美丽与优雅"则出现在"房佳佳"(schoolinfo.ca); 带着不成熟的血气写就的议论文"寻冬妮娅 选余永泽"被新浪博客(sina.com)"科学网"(sciencenet.cn)截取。我就不点博主名了,人家也是喜文章在先的,而且都注清了原作者名。以后是否应该在转载前通知我呢,我其实是更喜欢这样的,也没有理由不答应转载。虽然只是走个形式,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最有趣的发现是在一个叫做NJtraveller"美篇"专栏里,我不但发现了我的童年回忆篇"丽奶奶: 长恨歌里没有恨"还同时发现了简宁宁的"为什么农村人会生很多小孩",和觉晓的"<<英国病人>>岂是婚外恋这般简单"每篇都注明了原作者。我笑了,还真没法气恼这位转载者。我的文不说了,宁宁和觉晓的""文章也恰恰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这个NJtraveller怎么跟我欣赏口味这么接近呢?! 宁宁的这篇让我笑岔了气,还曾读给父母听; 产的觉晓写得比我读得快,在她的文山文海里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篇大气的<<英国病人>>读后感。

我最后发现我的"败原来就是这么滋生的"链接到"好八搜索"(hao8.net)。趁机再读一遍,居然还挺应景现在的热播剧"人民的名"。而在文章原产地"文学城",此文却一直被冻结在冷宫。于是我自我推荐了一番,让它重新见见天日,就在自产地。

我感"文学城"读者量之庞大,也感叹网络时代文字传播的辐射能量。因为我没有办法知晓我的文章有无被完全移花接木地抄袭,所以我还没有体会到愤慨和难忍。我想正好借个机会让读到此文的读者知道,虽然有人振振有辞"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是情感不是你的,触悟不是你的,人生不是你的,那么光有文字,要它何用?! 读者和作者最美好的关系是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还能彼此激发,则是升华。有的读者在作者的感悟中也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灵感和思想,渐渐成熟发芽,长出新枝,郁郁葱葱,华盖四方。我喜爱的Astrologer07博主就是这样,她是文学城闪亮的"小星星"着属于她自己的光芒。

另外我有个不一定对的猜想: 简宁宁,觉晓和我都是傻乎乎写自己生活的博主。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在意网络和现实的区分。许多""的博主刻意""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只爱在博客里写心灵鸡汤或者发表议论,而傻子我仨却把自己的家庭津津有味地如实道来,我们的文章不大容易被抄袭吧?我不敢想象有人照搬宁宁的"金枝玉叶婆婆",据为己有。那得心理强大到什么地步啊!觉晓和我更傻,干脆用本名做博客名,怕也是不多的。跟觉晓一样,我的名字也是父亲起的。可能觉晓和我都隐隐地相信: 不怕邪的人多半也不会遇到邪,所以我们也不那么保护得紧,反倒把真诚的释放看得更重了!

相反,我用本名,并无暴露的不安,却是时时在提醒自己,写作不是全然的随心所欲。我应该尊重自己身边亲人和朋友的隐私,体谅他人的正常感受。正如上帝要求我们管好自己的口舌一般,我也应该管好自己的心,自己的笔,让书写超越单单的家长里短,娱乐八卦,让文字带出平淡生活里的诗意,点滴细碎中的哲理。

有人执意不在网络空间交友,我也理解"距离产生美"的真缔。我对此不追求,也不抗拒,我越发觉得,顺其自然比执着的信念包含了更多的美好和真实。觉晓的照片我不介意。有天我在地铁里看到她,肯定会招呼:"觉晓,我是思韵啊!"多么自然!这个意义上说,随便抄袭破坏了我们对文字的信任。我们是以文会友的,文不对口,友自不交。任意的抄袭却把身份都混淆弄乱了。我是从那些文中流淌的鲜明个性和价值人格去认朋友的。举例说明,如果等我老了的哪天兴冲冲地奔到加州去看宁宁,结果她对我坦白: 我的文章是抄的,sorry! 对我的打击该多大! 玩笑了,我想这种情况的概率为零。我已经那么熟悉了"简式文采",抄袭者即使抄了,那也是偷窃了皮毛,夺不去精灵神韵。

适当的,有沟通的转载帮助我们把许多文学城里没有机会置顶精选的文章传给更多读者,未必不是好事。抄袭不可取,我以为防止抄袭的一个方法是多写真实的自己。写自己不是打破"低调"的底线,大可继续保护你的家庭,也不必非要牺牲个人隐私,但是如何在文字的花朵丛中自然地放几根"刺",让盗花贼扎手;或者在自己的文字家园里设几盏灯,让入室者暴露,这,都是可以学习的。每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都是别人怎么也仿不去,抄不来的。

自媒体时代,让真善美彰显,让假恶丑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