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提一杖行天下,今对千秋发浩歌。”浅识书坛巨擎---于佑任
文章来源: ≠paleink2004-12-21 11:01:18
文章来源: 耳福. 于 2004-04-10 16:47:11

    文章来源: 耳福. 于 2004-04-10 16:47:11
    看了下面关于台湾语言和繁体字的散帖子,使我想起一位49年后留在
    台湾,现在已经作古的老人,他就是前国民党元老,誉有“草圣诗仙”
    美誉的于佑任。

    明代以后的书坛大家之中,我最服两个人,一位是何绍基,另一位则是:
    于佑任。今天斩把何绍基放一边,和大家一起来浅识一下于佑任。

    于的书法,行楷以北碑为本;浑雄超迈,草书则跌宕内敛,静中取动,
    纵意天然,已上升到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决不是靠技法的磨练能够达
    到的。

    于右任(1879-1964)
    原名伯循,以字行,号神州主、骚心、剥果、大风、太平老人,陝西涇
    陽人。光緒二十九年,因詆讥時政,而被清廷所忌,被迫潜往上海,后
    创办復旦公学及中國公学。加入同盟会後,创办《神州》、《民呼》、
    《民籲》、《民立》多家报纸,荣膺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元老記者」之
    尊称。 民国后历任交通部次長、上海大学校長、监察院院长。 于氏是
    我国近代杰出書法家,以北碑为本融合諸体,开创一代書风,有「于体」
    之称。亦致力於草书改革,改良文字,整理遺难辟字,統一造型,欲求
    便捷致用。 編集《标准草書千字文》, 著有《右任詩存》、
    《右任墨緣》、《牧羊兒自述》等。于右任先生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据张紫葛《我的太夫子于右任》一文(《人物》1994年第3期):于右任
    领导过著名的上海大学,历史学家吴晗等即出其门下。被誉为“上承
    王羲之的一代大家”。60年代殁于台北。

    早年的于佑任号称“西北奇才”,书法学习以何绍基、魏碑为主。1923
    年所书《张清和墓志》,由章炳麟撰文、吴昌硕撰盖、于右任书写,时
    称“三绝”。1932年,于右任在上海组织成立旨在规范草书书体的“标
    准草书社”。此二者为于右任在抗战期间大量书写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他对于碑学潜心学习,既重视传世名碑的临写,52岁时有诗记其事:
    “朝写石门铭,
    暮临二十品。
    辛苦集为联,
    夜夜泪湿枕。”
    同时又潜心于散佚碑版的搜求。
    “洗涤摩崖上,
    徘徊造像间”。
    于右任的书法功力和才气都是惊人的,当代人无法与之伯仲。即便是后来
    有“仙风道骨,瑶池归来”之称的林散之与之相比也少嫌曼妙薄弱了一些,
    于的用笔放荡不驾,常使出宋代米芾的刷字笔性,又能中锋紧裹,率真无
    比,痛快淋漓。他以魏碑为本的行书有一揽磅礴之气,间架结构险峻无穷,
    松紧搭配真可谓是疏能跑马,密不通风,常使人意想不到。晚年的草书更
    加雄浑,自然性情纵驰笔端,而毕生的功夫又能够使其法度自在。若称其
    为:“五百年来一巨擎”决不为过!

    平时向于老求字的很多,老人总是有求必应,从不取半文钱,这便使得一
    些当时的外行商人认为于的字不值钱,真是:只识眼前有价物,不晓史上
    无价联!!!

    记得有这样一段佳话,有一天,有人特备酒筵请他写字,饭后拿来纸笔,
    于右任在酩酊之中挥毫, 留下一行 “不可随处小便”而去。 第二天,那
    人拿出这行宇请教于右任,于右任知道自己酒后失笔,连声道歉,沉思良
    久 ,似有所得,于是叫人取来剪刀,将一行字剪成几块,重新拼排、说:
    “你看,这不是 一句很好的座右铭吗?”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
    谢。6个字重新安排,原来是: “不可小处随便”

    于右任不仅对书法普及、书法创作贡献颇大,以书学研究而论,也有着他人
    不可比拟的成绩。
      1941年12月1日,由于右任创办刘延涛主编的
    《草书月刊》,是为“标准草书”的推行而由上海草书月刊杂志社出版的专
    业杂志。在重庆的于右任实际是对此刊物进行指导。至1948年共出6期,
    为标准草书的研究、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刊创刊号刊登于右任《标准草
    书序》是于右任重要的理论文章,全文阐述何以要建立有代表性的符号体系,
    变草书之难识难写为“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令草书学习“由苦而乐”。
    在于右任眼里,标准草书之推广,不只有书体丰富层面意义;“其结构之巧
    拙,使用之难易,关系于国家民族之前途者至大。”时至今日,反观“标准
    草书”运动,其作用仍然十分明显:1、书法社会化的构想,无疑是提高国
    民素质的重要手段;2、将草书标准化作为事业,无疑是于右任的重要贡献。

    1958年,毛泽东还临写于右任千字文,曾指示田家英:“请将已存各种草
    书字帖清单找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
    歌。”
    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专程登门拜访于右任。只不过当时二人的会
    面,多基于政治原因。

           除书法外,这里不能错过谈于佑任的诗词,他的诗词,格调高昂,意韵隽永,
    一派莽苍。不妨列出几首供大家鉴赏:

    《题民元照片》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
      低回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

    所题照片是民国元年孙中山在上海家宴时所摄,作者也在场。而作此诗时
    的时候,照片中人多已作古,只剩作者一人了,故感而作此,诗里连用三
    个不字,青字重出,决不回避。重叠字的出现,本是写诗大忌,作者在这
    里的运用却使这首诗产生了势不可挡之势。当作者胸有磊块时,常规格律
    都要为此让路,此为一例也。“低回海上成功宴”之后,不作消极语,是
    作者诗词功力高人一头之处。

      昔提一杖行天下,今对千秋发浩歌。
      云灿月明时出现,太平洋上一头陀。
     此诗慷慨豪迈,有魏武观沧海之风而毫不逊之,令人叹服。音韵读来流
    畅和谐,功力自在。

      《浣溪沙。寿张大千先生六十》

      上将于今数老张,飞扬世界不寻常。
      龙兴大海凤鸣岗。

      作画真能为世重,题诗更是发天香。
      一池砚水太平洋。
    把“老帐”“太平洋”填入古词中,虽然过于险峻,但读来更加亲切真实,
    凸现两人新相惜,相谊之情

    最值得今天一提的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首诗: 《望大陆》此诗有另一
    种命名:《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

    2003年3月18日,新当选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
    者招待会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提问时引用此诗。

    于右任1949年到台湾,晚年备感孤寂,十分思念大陆与故乡。《望大陆》
    写于1962年1月24日,即于右任逝世前两年,这是一篇以思念故乡渴望
    祖国统一为主题的杰作。

    《望大陆》原本是一首无题诗歌,生前并非发表。1964年于右任先生辞世
    后,是他的秘书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他的日记中发现了这首诗。这首诗一
    经披露,就不胫而走,为人们争相传颂,于是有人将这首无题的心灵悲歌
    或命名为《望大陆》,或称它为《国殇》。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岁的飘泊孤岛的老人对大陆的强烈的
    眷恋之情。
    作为一位辛亥革命老人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也正是为了致力于祖国统一、
    民族昌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与于右任等所有辛亥革命
    志士的共同意愿。斗转星移,此时的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无
    法回到故土,万千感慨,凝聚于心,化作诗局,喷涌而出,吟成“葬我
    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这样的诗行。

    第二节是痛彻骨髓的思乡曲,大陆有他的好友,更有他的至亲。1949年
    于右任离开大陆,他的结发妻子高仲林和长女于芝秀还留在大陆。即使身
    困孤岛,于右任仍对高仲林一往情深,晚年对妻子更是倍加思念。1958年,
    他与高仲林结婚六十周年的金婚纪念日前夕,他一手抚摸着夫人早年为他
    亲手缝制的布鞋布袜,一手挥毫赋诗一首:
    “两戒河山一枝箫,
    凄雨吹断咸阳桥。
    白头夫妇白头泪,
    留待金婚第一宵。”
    这一首《忆内子高仲林》,读来真是令人怆然泪下,政治的凄风冷雨将一
    对夫妻一个阻隔在故乡陕西咸阳,一个吹送到隔海的孤岛,几十年后,诗人
    在金婚纪念日前夕表白了对结发妻子的不尽的相思之情。

    于右任创作《望大陆》既没有采用律诗的形式,也没有选择使用绝句,而是
    采用了屈原创造的“楚辞”的格式,“楚辞体”典雅古朴,与诗人所要表达
    的深沉的情感浑然一致。全诗明白如话,却凝重庄严,达到 吟诗的高度境界!

    1964年,于右任逝世后,尽管治丧委员会并没有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台湾
    的最高峰,但台湾的爱国民众还是发起了“每人一元”的捐款活动,用这笔
    募集的资金为于右任塑了一尊高3米的半身铜像,将它竖立于台湾最高山峰
    —玉山之巅。铜像面向大陆,诗人的遗愿总算得到了一个补偿。

    于右任,一个值得世代景仰的辛亥革命老人,一位赢得了海峡两岸民众共同
    尊敬的诗人和书家;风范千古!

    而今,在宝岛 尚不知还有多少年轻一代的人们还会时常记起他老人家,
    注:文中有些史料是汇集的,有些是个人的感受,定不全面有待大家上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