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笔记(2):经络的本质是什么
文章来源: 秋远2016-03-17 11:16:03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的一些专有名词日渐通俗化,有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泛义,也容易导致误解。现代武侠小说和电视剧的流行,使得中医中经络和穴位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也有人借机操作,号称自己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先生提出了外感病的六经辨证,那么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本来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的特征之一,就是文字简洁明确,对于其中的专业名词定义非常清晰。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日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鱿,下之利不止。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六经中的每个经络都是含有特定意义的专业名词,这些专业名词的涵义就是经络的本质。中医是临床科学,也就是一门实践科学。实践科学的特点是,理论来自实践,是对实践的概括总结。六经辨证是对外感病临床表现的概括总结,把外感病发病的过程和特点分为六个阶段,人为定义了经络这个专业名词。在这里,张仲景先生有描述过经络是血管还是神经吗?有提到过他和任何中医名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经络吗?如果先有经络,后有六经辨证,则中医就成了虚无化的神学。

根据伤寒论对于六经病例记述和观察结果的多少,也可以推测六经辨证的来源。如果六经辨证是临床观察概括总结,必然对于太阳病描述最多,对于其它经络都会越来越少,因为既然太阳是外感病的开始,几乎所有病人都会有经历,而病情加重到后期的会越来越少。伤寒论关于太阳病的条辨远远多于其它六经,描述之详细和各种意外处理方法之具体,都是其它经络不可比拟的。而且,发展到少阴和厥阴阶段的病例不治而死的会增加。这些都符合六经辨证来源于临床实践的特征。现在,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大部分外感病不会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就以我个人来说,记忆中就一次感冒到非常严重。当时,一边打工一边上课,感冒没有休息又遭雨淋,人极度虚弱,发冷时盖上三层被子依然发抖,然后开始发热。回头看,就是典型的少阳病征。

临床科学的另一特点,就是任何统计都有例外。伤寒论中六经辨证,无论是每种经络发病表现的具体症状,还是发病过程,都记述了不少例外。如果六经是实体经脉,像武侠描述的那样,则经络传导就应该都遵循一定规律,没有例外。伤寒论中,传与不传,并非一定,有的几经合病,有的会跳跃。这些都符合六经辨证是临床观察统计分析概括的结果。

那么,六经辨证的意义何在?

中医的根本在于辨证而治,六经辨证总结概括了外感病的不同表现,使得中医师可以根据临床观察到的证侯,针对性的用药。比如,脉浮表示病在体表,可以考虑汗法,病在阳明为实证,可以考虑下法。不过,中医和西医临床应用的特点之主要不同,就是西医注重共性,中医强调个体的特异性。虽然张仲景先生把外感病分为六经,并不一定有一个可以用于太阳太阴任何六经之一的统一中药方剂。上述六经辨证只是定义了每个经络疾病的共性,也就是统计分析结果,是一个典型病例。实际上,每一个病人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变化很多,伤寒论对此进行了详细描述,比如有的病人出汗有的不出,有的怕冷有的怕热,有的寒热往来,有的能食有的不能。中医药方的每一味药都是针对这其中的任何一个临床证侯。比如说,太阳病,汗自出,可以考虑桂枝汤;如果另有项背拘紧不适,桂枝汤加葛根。这里,葛根就是针对项背拘紧这个证,而不在于是什么病。

有人试图以各种方法证实经络,其实六经的证实,就在于六经辨证所描述的症状是否可以在临床观察得到,是否准确描述了外感病的 不同阶段表现和变化。检测六经辨证真伪的试金石?根据这个辨证用药的临床效果。医学理论,无论冠于什么称呼,其目的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治病。神化中医和根据神化以后的中医反对中医,其实本质一样,就是无知。

 

中医中药群组:http://www.wenxuecity.com/groups/index.php?act=groupview&gid=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