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祸和中日同盟往事
文章来源: 朱头山2019-04-01 11:28:47

”黄祸“一词,唤起了上世纪初中日同盟的一段往事。在甲午战争之后,面临德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日出现结盟甚至融合的意图,中日关系迅速好转。中日两军率先建立了互访机制,日本军事代表团随即访问了长江流域各省,以张之洞为首的地方实力派,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曾经认为联俄拒日可以不择手段、不计成本的张之洞,这次附和了日本人的观点:“今日西洋白人日炽,中(中国)东(日本)日危。中东系同种、同文、同教之国,深愿与中国联络。”自此,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开始全面进入为期十年的蜜月期,“日本热”和“清国热”分别在两国兴起,双方都有人参与谋划中日结盟甚至“合邦”。

日俄战争以日本惨胜而结束, 尽管日本竭力淡化这场战争的种族色彩,但无论中国人还是欧洲人、美国人,都深深地沉醉于这场战争背后浓烈的种族意味。日本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信心:黄种人也能打败白种人,亚洲人也能战胜欧洲人。“黄种”这个词曾经充满贬义,从此充满了自豪。商务印书馆那著名的《东方杂志》,从1904年创刊开始,凡谈日俄战争,必出现“黄种”一词。欧洲人虽然很希望看到日本人能教训下不可一世的沙俄,但日本的巨大胜利、尤其是中国为日本提供的“主场”优势,依然令他们难以抹去对“黄祸”的恐惧,这种气氛甚至蔓延到了美国:当日俄代表在美国朴茨茅斯签订合约时,当地美国人对俄国代表团给予了相当的同情和礼遇,令俄国谈判代表为这种“种族亲情”而感动泪下

日俄战争中,中国名为中立,实际上官民都暗助日本。日本的战胜,令世界陷入了种族斗争的恐慌,成吉思汗征服的阴影笼罩着西方,迅速形成西方联合对日本的碾压,和对中日关系的挑拨,非常类似于现在的情形,只不过现在主要目标成了中国而已。

"黄祸”(英语:Yellow Peril)一词盛行自著名版画「欧洲各民族,保卫你們的信仰和家園!」(俗称「黃禍圖」),其草稿由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執筆,然後由畫家赫曼·克納克福斯完成,當做送給俄羅斯帝國沙皇的禮物。1902年9月2日威廉二世在致尼古拉二世的信函中说:“二千至三千万受过训练的中国人,由六个日本师团加以协助,由优秀、勇敢而仇恨基督教的日本军官指挥,这个前景默察起来是不能不让人焦虑的”,“事实上,这就是我在几年前所描绘的那个黄祸正在成为现实”。威廉二世预言,几个大国联合在一起对抗中日黄种同盟是很自然的事,从种族观点来看,“无疑是'白种'反对'黄种'”。

从西方人的观点,迄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黄祸”


第一次“黄祸”发生在4世纪至5世纪: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附汉称臣,东汉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迫使部分北匈奴西迁。不少观点认为西迁之匈奴即欧洲人眼中从东方而来的匈人,这些迁至欧洲的匈人对日耳曼人和东罗马帝国不断征伐,迫使日耳曼人南迁,南迁的日耳曼人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第二次“黄祸”发生在11世纪至12世纪:隋代,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者相继被唐朝灭亡,部分西突厥部落西迁。迁至西亚的突厥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征伐引发了十字军东征,最终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第三次“黄祸”发生在13世纪:蒙古第二次西征攻占布达佩斯后,前锋攻至维也纳附近的诺伊施达,主力渡过多瑙河,攻陷格兰城。随后窝阔台大汗去世的消息传来,统帅拔都因汗位继承问题撤军东归。这次蒙古西征在欧洲大地引起一片恐慌。

在上世纪初日本崛起后,中日同盟征服世界的阴影时常笼罩着西方。日俄战争前后发生过一次,二战发生后,美国最担心的也是日本吞并了中国,拥有了中国的自然和人力资源的恐怖前景。而中日的政治家,也频频出现中日结盟的念想,最近的一次是胡耀邦的中日友好迷梦。但中日结盟将是全世界白人的噩梦,不管是美国还是俄国,都将竭力阻扰,而中日之间的结怨,也阻止了其成为可能。

所谓敌人反对的,就是我们支持的。白人那么反对的想法,是因为它太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