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对当今南海博弈的启示
文章来源: 朱头山2016-07-02 16:45:24

在南海博弈中,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情况是:我们没有盟友,必须面对包括美日澳在内的军事强国和越菲等周边国家的群殴。如何在以一当十的局面中寻找到最好的对策,以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让我们再从历史上去搜索案例加以研究,以寻找答案吧。

发生在18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次俄国独立面对很多国家的战争。俄国当时的地位和当今的中国相似,是一个崛起中的强国,但科技军事力量都不算上乘,国内问题也很多。而当年俄国的对手,既包括超级霸主英国,也有欧陆强权法国,奥地利,普鲁士,老大帝国土耳其,和小国撒丁,塞尔维亚....可以说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与今天南海博弈很相似。通过分析双方应对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启典。

当我们展开一张世界地图,看看俄罗斯的位置,再叠加上海冰范围便不难发现,这个雄踞“世界岛”核心地区的巨大国家面临严重的“海洋困境”。其面向北冰洋的漫长开放海岸线终年被海冰所包围,只有西北的波罗的海有如圣彼得堡这样的少数港口可以使用;太平洋方向只有东南的海参崴有一定价值;而领土上唯一直接面向温暖海洋的港口,只有黑海沿岸。黑海是一个封闭海域,出口是狭窄的土耳其海峡。如果俄国完全控制了黑海,可以从此进入地中海,进而进入印度洋、大西洋的开放水域。当1853年俄国进攻土耳其舰队,朝这个方向前进时,它不仅触动了黑海沿岸国家的利益,也触动了当时世界霸主英国的神经。

俄国在19世纪上半叶打败拿破仑时,其地位与1945年的苏联相似。但它的扩张野心与其他欧洲列强迅速形成冲突。一度称霸欧洲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到19世纪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权不断削弱,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或名存实亡,已成为昔日帝国的“遗产”,这为早已觊觎的欧洲列强大开了争夺的方便之门。沙皇一度与英国接近,但英国认为沙皇俄国贪得无厌,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的在西亚北非和东南欧地区的广大的领土和属地乃至藩属国,因此一直小心应对。1831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和其名义上的藩属国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因为苏丹未能兑现希腊战争中答应给帕夏的领土报酬而爆发第一次土埃战争,在法国的支持下,埃及帕夏取得胜利,俄国以受邀保护奥斯曼帝国为借口,直接出兵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丹和帕夏媾和,俄国则获得来自苏丹的丰厚报偿。《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的秘密附约中,奥斯曼帝国有义务在战时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并对俄国军舰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沙皇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保护者。

然而条约内容很快泄露出来,英法大为震惊和不满,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声称此条约必须被废止,决不能让俄国在海峡取得优势。机会很快到来,1839年英国怂恿苏丹对其藩属埃及开战,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但苏丹再次战败求和,英国因此直接出兵埃及干涉,英国由此巧妙取得取得和会的主导权。1841年《海峡公约》约定,土耳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在平时通过海峡。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安吉阿—斯凯莱西条约》归于无效,俄国在黑海的优势化为乌有。俄国十分嫉恨英国,英俄矛盾激化。

法国的态度是另一重要因素。法国完全不能接受俄国在黑海的控制权,因此它竭尽所能挑拨俄奥和俄英关系。拿破仑三世并不具有其伯父的胆略,但也不害怕与俄国一战,他的算计是:法俄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保持中立,法俄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零。如果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无论战场输赢法国都是赢家。对英国,他主要是献媚,再次承认英国驱赶法国后在埃及的优势,并协调与英国的外交立场。对奥地利,法国一面拉拢,一面利用支持撒丁王国加富尔政府谋求意大利统一的计划来威胁奥地利。此时,因为英法两国的黑海政策已经明确,如果俄国继续其扩张政策将使战争不可避免。


此时的俄国浑然不知可能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国认为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1853年2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希科夫亲王作为俄国全权特使被派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希腊人等)有特别保护权。就在这时,巴尔干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发生革命,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缅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做出一切必要让步。然而,缅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无法答应这个这个苛刻的要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漫天要价,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土耳其。这次不同的是,还有法国的支持。

1853年5月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牒,并允许英法联合分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俄国遂与土耳其断交,并于1853年7月3日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苏丹阿卜杜—麦吉德在大不列颠和法国的支持下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1853年10月16日,俄国向土耳其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为保持和扩大在土耳其的势力,参加了土耳其方面对俄作战,所以,这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与同盟国(英、法、土和撒丁王国)争夺黑海控制权的战争。


战争初期,俄国取得了了对土耳其的一次海战胜利,但这是整个战争中唯一一次俄军的战役胜利。随之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1854年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交,作为英法联合舰队驶进黑海的回应。10日,英国和平代表团到达俄国作最后的外交努力并面见了沙皇。双方分歧很大,沙皇担心与英法开战,但也不愿意就此退让,尼古拉对英国特使讲:“你们不要以战争威胁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以此警告英法可能再次引起欧洲大战,因为当时俄国和普奥二国依然是盟国。但普鲁士对1850俄国在普奥争端中袒护奥地利早有怨言,此时更不会为巴尔干这个与自己毫无利益瓜葛的问题为俄国火中取栗。而奥地利就更加高深莫测了,尼古拉一世万万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奥地利的背叛。俄国的外交完全失败,将孤军对阵几乎所有欧洲强国。

当其他欧洲主要国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的时候,19世纪中叶的俄国仍然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国家。它的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西欧。在军事上,俄国的军事威望也名不副实。毫无疑问,它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根据1853年1月官方数字,战斗部队有120万人,后备部队170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不过6200万人。然而俄国落后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它军事实力的落后。英法军队当时大部分都已装备有线膛枪了,而俄国军队百分之九十五仍使用旧式的滑膛燧发枪,射程只有300步远。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基本上是供沙皇检阅用的。黑海舰队能够作战,但多数是帆力舰。当时在俄国全部舰队中蒸汽舰只有24艘,而英国、法国和土耳其共有281艘。由此可见,俄国这个所谓的军事强国,貌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俄国不得不靠借贷度日。

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认为是决定因素。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无线电通讯等科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脑和军事部门利用无线电从千里之外指挥战争,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无线电也使得大众传媒可以实时传递战况,战争距离大众不再遥远,民意对战争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军事后勤体系发展为一个独立部门,工程保障、战地医疗、后勤运输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法军统一对表校正时间进攻马拉科夫要塞是指挥艺术的重大发明。各军事强国在这次战争后都加速淘汰旧装备,摒弃滑膛式武器及木制帆力战舰,进行新技术军备竞赛,企图以不对称的技术优势击败对手。而在这些方面,沙俄军队全面落后。

俄军在巴尔干撤退后,英法土在瓦尔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乘胜前进,攻打克里米亚半岛,消灭俄国黑海舰队,占领其海军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以阻挡俄国南下的势头。到1854年9月底,联军包围塞瓦斯托波尔。开始了为期11个月的围城战。

围城期间,俄军多次试图从北方攻击英法联军,打开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包围,但在巴拉克拉瓦战役、小因克曼战役、因克尔曼战役中连续战败,无力解除塞瓦斯托波尔之围。而俄军黑海舰队为了包围塞瓦斯托波尔,也将主力舰只全部凿沉在港口以堵塞航道。经过11个月的围攻,1855年9月8日,俄军守城的残余部队突围,塞瓦斯托波尔被攻陷。

大结局:沙皇绝望服毒自杀 俄国重挫吐出黑海

俄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接连失败,使妄自尊大的尼古拉一世完全陷于绝望,于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尽。其子亚历山大二世即位。随着塞瓦斯托波尔陷落,战争的结局已经可以看清。1855年11月14日,奥、法、英三国代表在维也纳开会签署了一份在东方问题上协调行动的备忘录。其中第一款规定,由奥地利负责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碟条款,并以这些条款作为未来和平谈判的基础。同时又确定邀请普鲁士参加联合行动。首先由普鲁士召回驻彼得堡大使,然后与三国相配合,向俄国施加外交压力。这个《最后通碟》1855年12月28日发出,内容如下:(一)列强共同保护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二)多瑙河及其支流航行自由;(三)黑海中立化,禁止任何国家舰队通过海峡进入黑海;禁止俄土两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并禁止在黑海沿岸建立兵工厂和军事设施;(四)俄国放弃对苏丹统治下的正教臣民的保护权,这些臣民的宗教和政治权利将由奥法英土四国政府讨论决定,签订和约后,俄国亦可应邀参加讨论;(五)俄国将比萨拉比亚邻接多瑙河的地区让给摩尔达维亚。这些条款较诸俄国曾经拒绝接受的《四项条款》更加苛刻,更加难以忍受。并且是用最后通碟的形式提出来的,如果沙皇拒绝接受,就会招致奥地利对俄宣战。

在奥地利的怂恿下,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也致信亚历山大二世,劝他接受奥地利的建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很明显,奥普两国都已倒向英法一边。俄国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大臣们和沙皇本人都认为,反对这些条件就意味着同欧洲列强作战,将会遭到更惨重失败。因此,一致决定接受最后通碟作为和谈的基础。次日,涅谢尔罗捷照会奥国驻俄大使斯特哈济,表示接受奥国“提出的五项建议,作为开始最后和谈的初步条款的草案。”

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会一致通过《巴黎和约》。主要内容如下:列强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土耳其苏丹答应不分种族和教派改善其人民的状况,包括对信奉基督教的臣民也采取宽宏大量的态度;列强则保证不干涉土耳其的内政,不干预苏丹和他的臣民的关系;俄国收复克里米亚半岛,而把多瑙河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给摩尔达维亚,把卡尔斯退还土耳其,并放弃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摩尔达维亚和拉瓦几亚仍然属于土耳其苏丹,但由列强共同保护;黑海中立化,它的水域和港口对各国商船开放,但禁止军舰通行,并禁止在沿岸建立军火工厂;阿兰群岛中立化;多瑙河自由通航;恢复俄土两国战前的边界线等等。

鉴于俄国在军事上已经失败,这个和约可以说是非常温和的,不过对于一向习惯于掠夺他国的国家来说已经相当苛刻了。因为这些条款不但禁止通航海峡,而且不得在黑海沿岸保持军舰和军事工厂。不但如此,俄国还被迫放弃了对塞尔维亚和多瑙河两公国的保护权,并且把1812年夺取的南比萨拉比亚归还摩尔达维亚,使得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侵略势力遭到挫折。

可以说,经此一战,挑起战端的沙俄不但没有能够达到肢解土耳其,强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的的战略目的,反而丧失了原本在黑海地区得到的优势和实力,还吐出了之前侵略抢到的部分利益。并且被随战败而来的国内革命和农奴危机所困扰,再也无力和整个欧洲较量。

俄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霸气十足的扩张政策超越了其国家实力水平,而经过了工业革命的英法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已同俄国拉大了距离的结果。这一失败不仅表明俄国近东政策遭到严重挫折,而且实际上丧失了保持30多年的欧洲霸权。

中国在南海的形势,确实与俄国当年在黑海的形势有得一比。控制南海对中国确实是一个很诱人的目标。如控制南海,中国的核潜艇可安全游弋保持战略威慑,可以保证马六甲海峡被封锁时可进行有效反击,也可以在台海有变时封锁台湾和日本的运输生命线。但美日就如同当年的英法,是不能容忍的。而菲越等国,因此举触犯了它们的切身利益,也必然极力反对。而中国看上去的有点分量的盟友俄国,在南海问题上和中国并无一致的利益,与当年的奥普一样在争斗中中立甚至反戈的可能性很大。中国没有什么指望得上的盟友,而依赖军事并无胜算。因此,审时度势,有进有退,是最好的策略。

中国在南海岛屿上的建设,已得一分。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无法达到驱除美国势力,完全控制南海的目标。现在应是暂缓步伐,巩固所得,积蓄实力,等待时机的时候。而一味冒进,可能重蹈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覆辙。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1309989.html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04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