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为什么无法“复兴”
文章来源: andrew_liu2018-07-30 19:19:29

午餐时一位同事提到:改革已经进行了近40年,南方与中原地区已经高度发展,经济体量翻了若干翻。为什么原来工业生产全国领先的东北反而被远远落在后面?除了大连相对突出之外,其它省市地区在每年的经济增长排行榜上的位置始终垫底。

有些人持“血统论”,认为这是人的问题。东北的老百姓大部分来自“闯关东”的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这样导致东北的文化底蕴大大落后于南方地区,就导致缺乏生活准则、道德标准降低、对社会秩序的践踏。

有些人持“体制论”,认为这是政策与制度的问题。东北老国企的改造,错过了改革初期“赚第一桶金”的时机;长期以来在国营体制下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和官僚主义作风;东北地区官场缺乏流动性而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

实话说,提到东北老工业区的“人和体制”,已经是对“振兴东北”这个论题的老生常谈。如果“振兴东北”的根本问题果真是上面两点,其实还满能带给人希望的。体制可以改造,要相信中央政府的高效的行政执行力。新中国初期全国范围的民族资本社会主义改造也仅仅经历了不足10年的时间,何况东北的国营厂矿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干部管理;人的问题对于某些国家政府可能会是一个大的问题,但以当代中国政府的经历来说,很可能都谈不上是一个问题。试想鲁迅笔下《呐喊》《狂人日记》中旧中国的封建愚昧的民众,都能在经历新文化运动和建国初期的共产主义教育下接受工业化国家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东北人的特质也仅仅是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鲜明的性格特点。东北地区的普及教育以及高校的比例还是很高的,拿东北地区的人的素质做文章也没有说到这个问题的核心上。

我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会很多东北人失望与伤心。因为“复兴东北”未能达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东北在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经济发展地位的变化,导致了被边缘化,并且会在今后的很长时间被继续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次要地位。这主要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并不是中央政府由于人为原因主观上放弃东北。

分析东北的兴衰,就要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来分析。现在有人说:“东北要复兴。”如果回顾历史的话,东北在中国版图内占有重要地位,也仅仅是在最近这一两代人的时间。向前追溯几千年,东北地区在历史的轨迹中出现的次数是有限的。尽管曾经出现过绚丽的红山文化,后来又有高勾丽、渤海国、金、契丹、后金等等割据势力,但这些势力的军事实力可能很强,但经济上大部分属于落后的半农耕,或者游牧社会。反而是继魏晋之后,江南地区在各朝各代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南方兴起,东北落后恰恰是回归到了历史本来的轨迹。

近代东北的兴起,主要是借助了自身作为日俄殖民地的经历。起始于沙俄对哈尔滨地区和旅顺军港的建设。日本人接手后,尽管对东北实行掠夺式开发,但这种掠夺还是建立在工业化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上的。东北在解放初期能够成为全国工业化产业的龙头老大,最重要的贡献来自苏联斯大林的直接援助。为了壮大共产主义阵营盟友的需要,同时也是援助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苏联协助中国建立了整个工业化的产业链条。不仅仅是物资上的援助,苏联将整个工厂的设备和工程师转移到中国东北,培训中国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直到掌握了新的技术。正是这个时期,造就了东北的辉煌年代。

时间来到80年代,我们的改革总设计师为中国找到了新的定位: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打开地图一看,在这个定位下,我们需要的核心能力是:来料加工;大规模生产;劳动密集型;大规模出口的能力。在这个定位之下,只有东南沿海有这个能力。非洲、澳洲的矿物,中东的石油从南洋抵达东南沿海城市;生产出的商品再跨过大洋,运抵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正是在这个模式之下,这个产业圈不断向内陆地区延伸。随着内需的增加,目前已经辐射到中原与西南地区,促使这些地区融入现代化的工业化体系。

而东北连接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地区,时时威胁发动核战争的不稳定因素北韩,穷得叮当响的蒙古,只有较远的日本和韩国算是能够成为潜在的国际贸易市场。但从交通与贸易的角度出发,与东南沿海相比,东北对日韩也并不占多少优势。首先进口的原材料多来自南洋,运抵东北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要高于东南沿海;其次东北地区的港口有限,基本上只有大连。货物与商品的流通需要大量的陆路交通,成本上就已经高于海运。

近些年,中国政府新的经济发展政策 --- 一带一路,也没有包括东北地区,这就说明现在,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如果不出现大的变故(如东北地区发现大型资源、矿产等等),东北地区会始终处于中央政府关注的次要地位。这不是因为东北得不到发展机会,而是东北地区本身没有合适的重新崛起的条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先后施行了两次“振兴东北”的经济计划(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刚刚开始),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是安慰剂,而非治病良药。现在东北地区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口纷纷离开,政府信用下降,等等问题。以辽宁为主的东北三省,每年不仅无法向中央纳税,反而需要中央的补贴来堵上养老金的缺口。这不仅无助于经济增长,还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作者保留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