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热闹,何为“供给侧”?
文章来源: 留学日志2015-12-15 15:03:03

本来对经济文章不感兴趣,偶然看到一篇,好像还看懂了,转摘如下:

近期,“供给侧”成为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从字面理解,“供给侧”就是相对于需求侧,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上世纪70年代发轫于美国的供应学派,建立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通过刺激需求达到经济调控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货币政策。一味扩大需求会导致持续通胀,进而导致经济停滞。供应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提出减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最鲜明的口号。

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占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尔主义。

里根上台后,于1981年将供给学派的主张结合货币学派的主张一起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并分解为削减不包括军费在内的财政开支,对企业和纳税个人实施大规模减税,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严控货币供应量等措施。这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减税计划导致里根执政期间赤字从一度平衡走向失衡。自克林顿时期以来,出于平衡赤字的考量,供给学派失去了实践舞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重拾凯恩斯主义,着重用货币政策刺激需求。

里根时期的“供给侧改革”,一个主要着力点是“减”,减少福利开支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主要着力点在于“改”,比如在福利开支方面,从目前的政策运用看,不仅不可能减,相反会继续增加社会福利的投入。

网络消费和出境消费的迅猛增长表明,消费需求已得到足够的刺激,关键在于没有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许多消费力转为外需。不强化供给侧管理和改革,就无法聚集经济增长的动能。

什么样的人口政策能够保证充足和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供给?在中小企业天然缺乏高等级信用的情况下,什么样的金融政策让中小企业得到资金供给?什么样的政策既能让房地产行业发挥经济引领作用,又避免形成过大价格泡沫?这些问题都是老问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而制度供给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前提。

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这一行业能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许多下游产业的发展,也是让2.5亿缺乏相应市民权利的城镇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来的必要物质前提。

股市既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也是普通投资者合法获得财富提高消费能力的主要平台。

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