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51
文章来源: 豆腐干2016-12-19 05:29:58

第五小节:法币改革和列强的态度

法币,和以前的银行钞票是有根本区别的。钞票不过是兑换券,是银元的保存凭证。法币无所依托,它的背后就是一张政府拍得通红的胸脯。政府凭什么来保证法币的价值?凭手中的外汇。外汇成了中国生产要素的定价物,如果政府不想让全国的物价,资产价格忽上忽下,那外汇就要保持稳定。这个就是联系汇率,联系汇率要维持的住,需要政府的平准基金的运作,要建立平准基金,需要一大笔外汇。哪里去搞?出售白银是可以解燃眉之急的,美国买了2.5亿美元,英国买了9000万美元,中国在1937年6月30日的持有的金银外汇折合美元3.78亿。按照中国外汇市场一年缺口1500万镑,7000万美元的估算,只能撑5年半。5年以后的日子怎么办?只有借。1900年来前清和北洋,都被指责是丧权辱国的卖国政府,但是人家就是死撑了35年不愿意走上这条路。你南京政府号称民族主义政府,大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样子。掌权才短短7年,就搞得山穷水尽,不得不走上这条路。愧对先人呢!历史的公正在哪里?中国的历史里没有公正可言!

法币改革要取得成功,关键是标定法币的外汇价值,一法币0.30美元,14.5便士。这还不是一说了事,要做到按这个价格无限制不间断地供应外汇。“无限制不间断”这六个字是超出中国政府能力的,这个市场上谁都知道的。所以必须要有力大者的担保。换句话说必须要有洋人的背书。说白了,外汇兑换本位制靠的就是你家老大是谁?当时的老大候选人就三个:英,美,日。其中,美国的态度最为恶劣。恶劣到什么程度?一开始连中国白银都不肯购买。当时的中国没外汇,借不到外汇,万般无奈,只能出售手中的白银,卖血为生。你美国把中国逼到这个地步,不就是号称收购白银吗? 伦敦市场的白银是白银,我中国手中的就不是?难道还真要逼的中国将成亿盎司的白银抛向市场?这真是逼死中国的节奏啊!当时北平的一个什么日本发言人悠悠地说了:美国的经济侵略是比日本的军事政策还要厉害的。诚哉斯言。35年中,中国开始改变策略,决心法币改革,在伦敦市场抛售白银,并开始寻求同日,英的合作。而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事实上不但多余,而且已经成了美国远东外交的包袱。在担心中国白银冲击国际市场和远东出现中日英三国同盟的心理下,美国才改变了策略,35年11月,买了中国5000万盎司白银。36年4月陈光甫赴美,谈定协议。主要是二点:1,中国不可以寻求(除美国外的)任何老大,2,美国继续购买中国白银。这里估计是有暗盘的,中国的全部白银即使都出售也撑不了几年,这谁都知道,不找老大,吃什么?这个协议实际上是用购买中国白银做诱饵,诱使中国依附美国。呵呵,从来都是给钱,给吃的,然后叫爹,从来没有听说,卖血给人,然后叫人爹的。你美国要人叫你爹,你也来痛快的,给贷款啦!贷款是想都不要想的。35年,中国向美国提出过贷款要求,美国的立场是:这事得和列强商量。后来还从这个立场上后退了,要列强先提出来,美国才会予以考虑。等到英国建议列强开会讨论怎么帮助中国,美国又不同意。等到什么时候美国最终同意给中国贷款?1939,华盛顿体系被日本彻底打破后,美国才向中国提供贷款。

对于1928年来的中国民族主义高潮,日本的反应是最激烈的,其原因是日本在华利益的模式不同于列强,日本在全球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于列强,而且日本自己也正在进入民族主义的高烧阶段,中日二个思想行为模式相同的兄弟现在为了利益迎头碰撞。中国寻求日本做自己的老大是最不现实的。日本也根本没指望过中国会来找他。所以,当中国开始和日本接触的时候,日本人有点不知所措,就告诫中国“还是要靠自力更生”。还拿东北做例子,你看,东北跟上我们以后就没有货币问题了。凭什么?凭的就是彻底切断和西方的金融联系。归根结底,你和他保持一天的金融联系,你就在他手心里攥着过一天。这可是日本发自内心的感叹呢,他自己正被西方牢牢攥在手心里呢。其实日本人还是有些纯真的,有时候有以心相交的味道,英美从来不会和我们以心相交。后来,看看南京政府是认真的。就拿出了厚厚一叠,什么?21条。老袁签过的,华盛顿会议推翻的。对日本来说,21条就是中日关系基本法。只要中国答应下来,日本在华利益就得到了绝对保障,贷款的事还不好说?那中国怎么可能答应呢?就是要卖,那也不能卖给你日本呢,难道我不能直接卖给英美?就像现在的朝韩越缅藏维,一样要卖,为什么不直接卖给美国?天道好还!

英国最是老奸巨滑。最彬彬有礼,最通情达理,利益获取最多,成本花费最少。历来如此,从1840年以后就是这样。对于中国的民族主义浪潮,英国的对策是避其锋芒,击其惰归。22年华盛顿会议,中国以收回权利为要求,英国原则答应。25年五卅运动后,工部局董事会立刻引入华人董事。27年海关二五加税,英国政府告诫海关洋人,不要和中国政府做对。28年民族主义大兴,危及在华英人利益,英国外交部告诫英侨,大英帝国的军事力量不是用来保证上海英国工厂的开工率的。中国随意改变税则,英国默然无声,抗议都嫌多余,外交部解释说,只要当中国以自身的经验体会到提高税则并不能增加税收的时候,英国的声音才能起作用。中国要汇丰交出关税保管权,汇丰交了。收回每日外汇定价权,照办了。如此等等,总之一声不吭,乖乖照办。你再看看日本人,就不是这样。日本人是想学英国人来着,可就是学不像,学着学着,就回到了拔出拳头的老路,而且管用。于是就路径依赖上了。那英国难道没有拳头?他为什么不用?英国真用不着拔拳头,英国外汇供应的无形之手正紧紧捏着中国的咽喉,从英国的角度看下去,什么民族主义,都是小孩子调皮捣蛋,自立门户就好了。反正你总有揭不开锅的那一天的。想不到短短7年,这一天就到来了。

35年1月,宋子文和英国接触讨论借款事宜。英国说这事还是要找美国,解铃还需系铃人嘛!贷款之事,只有列强开会才可以解决,你中国承认不承认银行团?孔祥熙表示可以考虑承认银行团。于是2月英国照会列强,是否愿意开会。日美不愿意,法国开始说愿意,一看日美的态度,缩回去了。35年中,中国决心法币改革,开始运送白银去伦敦,并且和英国人商谈方案。美国的耳朵竖得最高,因为一旦中国法币和英镑挂钩,那就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彻底失败。这个改革方案要取得成功,一定要有外汇贷款,可是在列强不合作的前提下它又不可能得到贷款,这个困境怎么解决。你来看看老牌帝国主义是怎么解决这个困境的。

6月10日,英国宣布将派出李兹罗斯爵士访华,任务是帮助中国币制改革。同时英国还邀请日美参加这个访问团,被拒绝。于是老李一个人出发了。奇怪的是,他不从苏伊士运河走近道,而是相反穿越大西洋走加拿大,然后停在加拿大,希望和美国交谈,美国根本不理他。于是再穿越太平洋到达日本,先取得和日本的谅解。最后9月21才到达上海。11月3日中国宣布法币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国不和任何货币挂钩,因此他也得不到任何列强的贷款,事实上39年之前中国的确没有得到过任何列强的贷款。但是诡异的是中国的法币改革异常成功。怎么回事?贷款不过是个信用嘛,有英国绅士站在你的背后,这就是信用,有没有贷款暂时问题不大了。[1]当然贷款还是需要的,36年6月孔祥熙赴英商谈贷款,张口就是1.2亿英镑,面对已经咬钩的鱼儿,英国不慌不忙地开出了条件,将中英关系推回到了1928年之前。历史是没有给南京政府一个展示从民族主义到卖国主义的表演机会,因为日本人不干。于是历史里的南京政府一直是直起喉咙高呼口号的形象。中国人民也无从认识从民族主义到卖国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的民族主义流水席就一直开了下去。直到今天,中国人民还在在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夫妻大战中煎熬。

 

[1]英国给予南京政府的不止是信用支持,还有实际帮助。具体有汇丰当时的当家人Grayburn和上海汇丰经理Henchman负责,在1935年春夏中国政府最困难的日子出手帮助中国维持外汇平衡。据Henchman后来回忆,这是他职业生涯里最危险的时刻。因为英国外交部已经明确否定了汇丰向中国贷款1千万英镑的建议。所有的外汇风险敞口都有汇丰一家独背。此事极为秘密。寥寥数语见之于1965年的那本汇丰史。事后Grayburn和Henchman被南京政府授予勋章。一年后Grayburn被授予爵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