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20
文章来源: 豆腐干2016-05-11 05:57:21
第二小节:世纪之谜-近代中国的国际收支到底是怎么平衡的?
1.侨汇真是平衡巨额贸易逆差的主力军吗?

这样说下来,你对外债赔款所引起的白银周转和外汇平衡问题基本就明白了。它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专款专用的样子。外债进来的外汇正好用来支付中国的还本付息,旧债本息以白银形式存库,再以新债名义发放出去。但是这样的操作即使年年进行,到底还是特案。在这个封闭的体系之外,还有因为贸易逆差而产生的白银周转和外汇平衡问题,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外国银行放弃了“拆票”这个债务工具,当时是个临时措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就再也没恢复过。从此白银大量流入外国银行。这就带出了下一个问题:汇丰在日常营业中是怎么来保证白银周转和外汇平衡的呢?
中国日常的对外支出巨大,1890年到1930年光贸易逆差就29.17亿关两,年均7300万关两。那还有服务项下呢?经常项下的对外支付怎么也得年均1亿关两,40年下来就是40亿关两白银的流出。可是单就海关纪录上说,这40年来不但没有白银流出,反而净流入了8.1亿关两。怎么回事?难道真有年均1亿多的白银流入来平衡这段时间的国际收支?完了还多收入了年均2025万关两?一般学界认为是的!否则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至于项目嘛,就是外人在华花销,外资和侨汇。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研究1904年海关造册处马士(Morse)开始。他老人家做了第一张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这张表里面,贸易数据自然准确无误,外债赔款的进出金额也是公开的数据,二相一轧,中国净支出数据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净收入方数据。这张表之所以能做平,自然收方数据要等于支方,于是你就看到了所有收方项目:出口金额,外国人在华费用,政府外债,外资,侨汇加起来就是支方的数据,偶有差距,用金银流出流入数据来平衡就是了。这个模式为后来的研究者所遵循,直到1930年代。收方中用来平衡贸易逆差和外债赔款的主要项目就是外人在华开销,外资和侨汇。三者相加还真能抵消支方。到了30年代外资下降了,侨汇就上升了,最高达到2.7亿关两,成为中国国际收入中权重最大的一笔,是中国国际收支得以保持平衡的功臣。面对这张表,我总是充满狐疑。
比如侨汇数据,你哪里来的?对一项汇入款,你怎么来区分它是侨汇还是外资?汇款人是华人就一定是侨汇?华人汇入款项中有华工返家的历年积蓄,有华资海外投资的盈利汇回,有华人海外投资的撤回,有华侨回国投资,有华侨定期向亲属的汇款。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国际收支属性,严格来说,只有华侨对亲属的定期汇款才真正具有平衡中国国际收支的功能。因为中国的国际收支出超是长期持续的,因此与之抗衡的汇入也必须是持续稳定的。华工积蓄汇回是一次性的,海外投资盈利也是有时段的,而且既然是华人的海外投资,那就先得汇出外汇不是?这不是二相冲抵了吗?还怎么平衡出超?至于说到华侨将海外赚取的财富投资到国内。这个要具体分析。比如郭家的永安公司。他租地造房的款项如果确系海外汇入,那当年的确可以用来抗衡国际收支的出超。然后呢?第二年,郭家就不是汇钱进来了嘛,他是在香港直接购买洋货运进来的。这种形式的所谓侨汇,根本没用。我的观点:侨汇还是要严格限定在华侨对亲属定期汇款这单一项目上。其他项目上的华人汇入即使能抗衡收支出超,那也是短期的,不能指望它们来平衡长期持续的国际收支出超。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在庚子赔款之前基本无人过问。赔款后才成为中外人士关心的话题。因为明摆着中国在国际收支上有巨大的出超。但是中国的白银却没有向海外流动。这个奇怪的现象影响了赫德的声誉。因为他是赔款谈判中各国的财务顾问,正是由于赫德坚持认为中国的财力不足以应付各国过高的索赔要求,赔款才最终定为4亿两。如今赫德要维护自己的信誉,自然要对这个账面出超,但是白银实际没有流出的现象做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任务他交给了他的统计局长马士。所以马士做这张中国国际收支表格不完全是出于学术兴趣,他有事业上的压力,有点像政治任务。这个背景决定了马士先生的解释未必具有学术上的可信性。当然作为学者,他是有基本的学术涵养的。在确定侨汇就是这个解释之前,马士尝试过其他各种解释,包括香港的影响,外资的投入,都放弃了,因为不能令人信服。最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侨汇上。他认识里的侨汇和我一致,仅指海外华人的亲属汇款。然后按华侨人头估算汇款金额。这和后来的侨汇研究,特别是30年代初,将汹涌而来的华人汇入都算作侨汇是不同的。
侨汇的数据最初来自马士。那马士的数据哪里来的?老先生说是银行的资深人士提供的,所以可信。他又以美加为例,列出了这位匿名资深人士的计算公式。原来这位人士提供的不是汇丰的内部账目,而是根据美加华侨人数估算的侨汇数额。这哪里还需要匿名?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公式。简单得很,从美加人口统计报告中调出华侨人数,101263人。然后估计人均年汇出50镑,得每年北美地区侨汇数500万镑。其他地区大致也是照此办理的。好,现在的关键是华侨人均每年50镑,合230-240美元这个估计的依据是什么?上面说华工的章节里我们提及过华工的工资,再来复习一下:
2014年2月27日多伦多51网站上有篇介绍1900年左右BC省的华人被压榨人头税的文章。里面的数据说当时华人的一般工资年224元,全年可剩余43元。
这是加拿大,美加之间边境开放,经济相接,料想工资情况差不了许多,就算美国华侨年收入300美元吧。1904年那个时代,女人一般不干活的。平常帮个佣什么的,算是一半工钱,全年家庭收入450元。就算都是现钞收入,不缴税。50%的储蓄率,年剩余225美元可以了吧!哪里有人均汇出230美元的可能性? 一家五口吧,平均每个家庭要汇出1150美元?还每年?发痴啊!现在我有点明白了那位资深银行人士为什么要匿名了,忽悠啊。他忽悠的还不止马士一个。据马士讲那时的另一位学者写“Foreign Trade of China”的Mr. Jamieson也得出了同样的数据,所以老先生对自己的数据信心满满。侨汇数据每年1.3亿关两,最少也不会低于5500万关两。以后诸位没有一个敢于质疑马士的数据的,都是在他的基础上增加。我真怀疑到底有没有人认真读过他的 An Inquiry Into the Liabilities and Assets of China ,才薄薄的27页,我是认真读了,[1]里面有不少疑惑。我的结论,这个由马士老先生开创的,被后人继承并且复述至今的中国1900-1930年代国际收支是靠侨汇平衡的这种流行了一个世纪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


[1]差了最后二页无法阅读。不过已经无伤大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