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49年6月21日的上海《大公报》第9版所刊《青年群》副刊。如何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有为青年,引起了《大公报》的密切关注。为了广泛符合读者的需要,该报除保留原有的《大公园》之外,又相继增加了《青年群》、《科学广场》、《人民经济》、《民主天地》、《新儿童》、《大公画刊》等六种周刊性质的副刊。其中,沪版《青年群》副刊自6月21日创办,号召青年们“改造学习,赶上新时代”。港版《青年群》则逐渐停刊。至1952年1月,上海《大公报·青年群》共出普通刊134期,增刊44期,登载了大量有关青年思想改造的理论和活动情况,促进了解放初期上海青年的思想转变。
《青年群》为办好“学习小组的事业”,想了不少办法,做了不少工作。首先就政治学习的材料而言,《青年群》比较重视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文章,解读中共的建国理论和政策。如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后,《青年群》便刊登了李平心的《从新民主主义看人民民主专政》、石啸冲的《关于国家的消灭问题》、吴承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意义》,帮助青年读者领会其精神。9月29日,新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随后,全国兴起了一波学习《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人民大宪章”的热潮。《青年群》除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仁炳撰文《怎样研习共同纲领》之外,还举办讲演会,由出席新政协会议的《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介绍《共同纲领》的性质以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民族一律平等、民主集中制等原则。此后《青年群》又陆续刊发了《社会发展史学习提纲》、《〈新民主主义论〉讲授提纲》、《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讨论提纲》等,深受青年读者好评。
其次,就如何组织学习小组来看,联谊会成立不久,即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做了一次调查研究,发现各小组多遇到“发言不普遍”和“程度参差”的困难,《青年群》为此向青年读者征集并刊发了一批有关组织学习小组的稿件,并由编辑方蒙归纳撰写《学习小组的经验和方法》一文,分十次连载发表。该文就学习小组的建立,怎样进行学习和检查,提高思想觉悟等问题总结出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例如,建立学习小组时要正确把握群众的学习情绪,启发其学习兴趣,既不能“拉夫”式的强迫学习,又要避免“孤立的关门主义”;小组人数以7至12人为宜,分组前应调查成员的程度、兴趣、职业和学习要求,分组时程度相差不要太悬殊,学习要求不能相差太大,每组必须有一、二个程度高的学员参加,引导和帮助程度低的学员。学习之前应召开预备会议,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参考材料以及组长、主席、记录者的人选,明确学习纪律等。拟订学习提纲时须走群众路线,联系群众的思想情况,抓住问题重心,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生动、活泼,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进而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学员个人应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事先阅读基本文件、学习提纲,注意启发报告,然后整理自己原有的认识,再有目的地阅读参考材料。学员要建立富于思想、结合实际的自学方法,进行自我斗争,不做“思想上的懒汉”等。这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对“协助一般水平较低的职业青年解决集体学习的问题”,对各学习小组改善“发言不踊跃”的现象,促进程度不同的学员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起到了一定作用。诚如一位读者来信指出,“在解放之初,我们对于集体学习是感到陌生的,因此学习小组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学习无法展开,领导上更无经验”,《青年群》适时刊载了许多有关学习小组的指导性文章或经验交流,“给予我不少的鼓励,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具体问题”。

1949年7月27日的《大公报·青年群》报道了7月23日《青年群》主办的各界学习小组代表座谈会情况。来自沪江大学、市立女师、沪江中学、京沪铁路管理局、人民银行、解放日报社等数十家单位93个小组的105位代表会聚一堂,就如何组织学习小组、怎样选择学习材料、怎样展开讨论和检查学习结果等问题交换意见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李平心应邀出席,《大公报》党代表、副总编辑李纯青也呼吁:“把小组学习坚持下去。”会议推选出九位代表,将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小组组织起来,成立“青年群各界学习小组代表联谊会”,以便今后继续举行座谈会,交流学习经验。通过“学习互助”栏目相互介绍、认识,用通讯或访问的方式交流学习经验。该运动得到了六百多名家庭妇女、失业青年、店员的响应,为他们提高思想觉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1950年5月,《青年群》鉴于各学校均已开设政治课,青年学生的政治学习比较有保障,而许多职业青年因忙于工作,政治学习相对放松的状况,决定将“青年群各界学习小组代表联谊会”改组为“青年群学习会”,其宗旨为“帮助在职青年业余学习,提高政治认识和工作能力”。“青年群学习会”第一期学习班自6月2日开始报名,短短4天内,要求参加学习的工人、学生和失学失业青年达一千余人,大大超过了学习班原定150至200人的计划。王芸生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称“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并借“理论与实践统一,学习与业务结合”两句名言以资勉励。
学习班分为28个小组,首先学习形势,澄清个人存在的混乱思想,安定情绪,“初步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点”;接着学习社会发展史,包括“劳动创造世界,群众创造历史”、“五种生产方式”、“社会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家与政治”及“社会思想意识”等内容。经过两个半月的学习,多数学员摒弃了过去的个人主义思想,确立了新的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7月2日,300余名学员为响应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台湾的号召,深入上海金陵东路、四川中路等各里弄宣传,发动五千余群众在和平呼吁书上签名。一星期之内,征集到的群众签名达两万四千人。有的学员竟为此“从早到晚,饿着肚皮,克服疲劳”,“具有高度工作的热忱”。有些学员原本认为参加革命工作很辛苦,不愿到东北去,在经过此次学习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后,“到革大的有三十位学员”,“介绍去投考东北招聘团、燃料工业部、贸易部等的不下百余人”。上海纱布交易所、梅林食品公司、光华染织厂、大光明大戏院等单位工会或来函要求青年群学习会派干部帮助他们组织学习班,或聘请该会学员负责文教工作及工人夜校的教学,甚至希望学习会举办第二期学习班时“能够允许他们来听报告”。青年群学习会在上海已是小有名气。
(本文原载于《中国历史评论》第二辑。作者周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