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求学路-家族故事(五)
文章来源: 七色花瓣2016-01-22 08:52:40

 

爸爸从小就进学堂。无论是在外婆家、跟父母去舟山、随奶奶到上海,念书没有耽误过。小学的费用低廉,中学就不同了。好在家乡有一所民办的鄞县联合中学,家里负担得起。没想到他刚刚读完一学期,学校就发出通告:“我校已完成抢救日寇占领期间宁波地区失学儿童的任务,现上级命令解散”,真是个晴天霹雳!

 

家境好一些的学生纷纷转去私立学校,爸爸不知道怎么办。小时候因逃学常常挨爷爷的打,现在却对读书很感兴趣。一天傍晚,他坐在湖边发愣,一位同学告诉他,奉化溪口的武岭中学正在宁波招生,“那是蒋委员长办的学校,不要学费!”第二天一早,半信半疑的爸爸带上肄业证书到宁波的报名地点,果然有这等好事:不仅免学费,还免食宿。

 

笔试完不久,爸爸就接到录取信,他被“双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去上学了。那真是他一生最最奇妙的事情:一个无钱、无权、无背景的“三无”贫困子弟,竟然进入了皇家中学!

 

在武岭中学的头两个学期,一切都美好极了。随着国民党在内战中节节败退,国民政府给学校的补贴减少。学生的种种优惠逐一取消,使爷爷奶奶的负担徒然加重。爸爸痴迷读书,考大学的决心把家里拖向极度困境。在这个家庭,奶奶重男轻女,爷爷重女轻男,兄妹俩地位相当,姑姑特别聪明。然而到了二取一时,辍学回家的总是女孩子。

 

奶奶曾对我说起当时的情况,“他央求我让他念书,说将来会挣大钱还我。可是大钱没有挣到,苦头却吃了不少”-爸爸因“皇家中学”的经历,文革中遭到清算,灰头土脸很多年。

 

1999年5月的一天,《新民晚报》上出现了杨澜采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的报道。杨澜问:“如果您十二岁那年不到国外,而是留在河南农村,今天会怎么样?”崔琦说:“如果我不到国外,三年困难时期爸爸妈妈就不会死”。这时候爸爸想到了自己,如果当年不在武岭中学继续读下去,爷爷奶奶就可以少吃很多苦,天资聪明的姑姑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把全家拖入绝境,他至今回想起来良心不安。

 

解放大军渡过长江,武岭中学终于解散。宁波的出海口被国民党把持,捕鱼业瘫痪。爷爷的失业,使爸爸的求学梦彻底破碎。父子俩每天划着小船,在东钱湖周边贩卖螺蛳、芋头等,维持最低水平的温饱。

 

共和国成立了,爸爸凭着在武岭中学打下的良好基础,考上了宁波中学,在人民助学金的帮助下继续高中学业。那时候学习环境安定,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满脑子考第一第二名、进名牌大学,与在饥饿线上挣扎的爷爷奶奶形成巨大反差。

 

1951年,爸爸去了浙江大学数学系。第二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他又跟着数学系从杭州来到上海,此后一辈子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