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谈起--看电影《梅兰芳》
文章来源: 艾丽思笔记2009-01-08 06:51:40

不知从何谈起,因为一说,话就长了。


我至今不会写事无巨细的文章,看到有人如梵高作画一般,用点画法细致入微地描述某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多少有点儿佩服。


越来越怀疑自己是选择性记忆,比如我很难完整地说清自己一天到晚都做了哪些事儿,若是有人晚上问我中午吃了什么,我会有好几分钟相当茫然。


于是又怀疑是否自己因此而不喜欢生活体小说,从小除了精灵传说之外,就对别人讲故事十分不耐烦,特别是那些通过许多细节而得到许多通俗道理的故事。


有人说生活本来就是由细节组成的,没错儿,每分每秒都是细节,总不能跳跃着过。可是我总觉得,日子已经不由分说地如此过着了,一旦要说出来,写出来,还是应该剪裁得当,细腻跟罗唆是两回事。


一个最大的问题不好克服,人对于所谓重要性的判断往往大相径庭。


前两天看了陈凯歌的新片《梅兰芳》,很失望。不是对陈凯歌失望,而是对自己,居然对这部片子产生过希望。


越是上佳的人和事,越不具备复制性,拍名人的传记,不过是在阐述后人对他们的理解,几乎与他们本人不相干。


是章怡和说的么,现在连梅宝玖都被称为大师了,京剧算是完了。


我得说她太严肃了点儿,而且对当下流行的思维状态缺乏一些了解。

过去唱戏的人想成角儿,要经过至少北京,天津和上海观众的挑剔,而且还不能保证在北京成了角儿,在天津也立马成角儿。


从前的人都挺严肃的,台上的,台下的,都那样儿。

后来咱们不是解放了嘛,新天地新思路,等蹉跎到了网络时代,喜感突飞猛进,第一天得了什么奖,第二天就是著名演员,第三天就是表演艺术家。


怎么就不能是艺术家呢,“人家都艺术家一个多星期了!”


与其说是京剧算完了,还不如说台上台下的那股子劲儿早就完了呢。


京剧从它被倡导改革的那天就完了。


你可别跟我说梅兰芳对于京剧的改革是巨大的贡献,现在怎么就不许接着改啊,嘿嘿,那你可就太不懂戏了。


梅兰芳是怎么改革的?

他让京剧的美感更发扬光大,更合情入理,更深邃精致,并因此成功地赢得了那些最懂戏的老戏迷们的心。


现在呢,改革压根儿是为了争取那些根本不懂戏的人,为了吸引外行进园子看戏,不惜把好好儿的唱段改成京剧歌曲。


那八个样板戏真的成功吗,哼哼,我看无非是不遗余力宣传得很强大,洗脑得很成功。哪一出老戏若是被这样狠狠地宣传上几十年,没人听也才怪呢。


也别拿样板戏里那几段经典段子说事儿,除了从老唱腔里拓下来的,就是四不象的戏曲歌。改革改到不伦不类这个份上,新观众没兴趣,老戏迷也给糟蹋了。


让内行迁就外行,真是经典的悲哀。


米兰昆德拉曾说,一个诗人有个只能写烂诗的朋友,本来没关系,可这个朋友非要出版诗人的诗集,而且使劲为之解析诠释的话,结果可想而知。


为名人立传,尤其是那些曾经为文化史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名人立传,也最好先掂掂自己的斤两,能不能担当得起。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已成历史,再好的导演也会走下坡路。另外我也不认为倘若张国荣活着就能把梅兰芳演绎得如何贴切,舞台上的灵动鲜活,妩媚动人,估计张国荣不难做到,但对于梅兰芳本人的大气从容,慨然豁亮,就不那么简单了。


人们拿张国荣来比较,无非是表达出了对黎明的不满。但这不是黎明的错,作为演员谁都想演个重量级别的角色,听说他为此也下了不少功夫。


可惜,可惜他实在没有那个份量,而且导演的情怀,心胸和见地,对京剧艺术的认知,更是从根本上限制了原本非常广大的发挥天地。


少年福芝芳的戏,从目前的剧透看,减不减都没太大所谓,无关宏旨,再说我也不相信为了强调福芝芳的个性强,她就真的敢在婚礼上顶撞老人家的嘱咐,别忘了那是一个什么时代,戏里如此安排,倒显得牵强别扭。


孟小冬的戏份,虽然不能说都是败笔,但毫不精彩。一代冬皇,仅仅被演绎成一个爱怨交织的小女子,顶多满足了一下现代人的八卦欲。


电影最让人不可忍的,是把梅兰芳,真正的大师,只解读成了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艺术家。


既然如此,干嘛不把电影名字干脆改成《梅兰芳---一个男人的故事》?


我,不好替别人说,就说我,我要看的是一个艺术家的故事!


哪怕是梵高,他的精神病,他的与妓女交往,他的耳朵,最后成就的是一个天才画家,而不是反过来,他的私生活八卦掩盖了对画家艺术的认识。


世界真是颠倒!


人的一生故事众多,象梅兰芳那样的更是精彩非凡,可以浓墨重彩的题材太多啦,陈凯歌已经分不清什么是重点什么是枝节了?

把一个艺术的传奇,一个传奇的人生,愣拍成娱乐大片,真不如回家卖土豆。


梅兰芳和朋友们之间的艺术探讨和改进,竟然用打擂台的方式体现,难怪后来梅兰芳对于到美国演出的事儿迟迟不能做决定,因为他怕输!真是天大的笑话!


日本侵华期间蓄须明志几场戏,也没有大的精彩处。演员呆呆地做了闷葫芦,一副拿定主意不张口的感觉。我不知道梅兰芳是否真的被日本人押走过,那段时间的精神压力除了爱国的,还有安全的,而在经济上,毕竟他还养活着一家子人,尤其是养活着不少一直跟随他的戏班里的老人。坚持八年不唱戏,就算人家说他如何财力雄厚,也是非同小可。


“梅兰芳的孤单”,这个强调点,在片子里怎么看怎么不靠谱,跟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似是而非的名言一样,让人听了非但没有醍醐灌顶,反而更加莫名其妙。


究竟什么才是梅兰芳的孤单?


是指天才艺术家们所共有的那份艺术中的孤独吗?


还是指福芝芳所说的,象梅兰芳这样的人,要是没有红颜知己才委屈?


导演根本没有给出任何方向,实际上,他就那么一说,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


这种迷惑而不清透,试图感人却开始雷人的名言,充斥在太多的文学作品里,陈凯歌和他的编剧们不过是小试牛刀了一把。


意象,玩不好的话,就是一笔糊涂账。


忘了是谁曾经评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说他写得还不够好,不是不努力,而是境界和苏东坡相差太远,无论如何解读,都局限在作者的小视野里。


这话让我想起另有人说看谁写的评论《红楼梦》,就可以从中看出评论者是何等人。


差不多。


有时我想真正的艺术家大可不必在乎当世和后世的评价,评得好还是差,只不过反应出评论者的眼光,他们就沉浸在自己的孤单里好了。


这种孤单其实是最安全的,也比较公正。


因为艺术本身,最真实,足以证明一切。



齐如山大师.jpg
-----------齐如山大师,对梅兰芳的艺术曾经有过极为深刻的影响
           可是在电影里却被“邱如白”这个角色给糟蹋了,恨!


梅孟合影.jpg
-----------梅兰芳和孟小冬

未标题-4.jpg
-----------男装的孟小冬


尹治+哥哥.jpg
-----------尹治和张国荣
               尹治是黎明的舞台替身,我觉得若是他演梅兰芳应该很不错。


尹治.jpg
--------现在的尹治


梅兰芳.jpg
----------中年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