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几句鲁迅先生吧
文章来源: 艾丽思笔记2007-02-03 12:02:09

读书是要受影响的. 烟火不进的人也有吧, 大概不多. 那个写<<天路历程>>的班扬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圣经, 估计不少人都和他有同感. 极少看到有人, 特别是写过东西的人, 说他们在文字上类似孙悟空, 可以从石头里蹦出来. 受影响是一件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路发展.

早上看到黄鹂的新文章, 他谈到了鲁迅先生, 我觉得很高兴, 一来是他写的很合我的心意, 嗯, 怎么说呢, 我一边看呀, 一边觉得那应该是我写的. 另外呢, 鲁迅先生正好是对我影响巨大的一个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 还有从思考世界的角度, 除了他, 给我致命影响的作家, 还有卡夫卡和张爱玲.

我一直觉得中国现代的作家里面, 对于普遍人性的探索最深刻的, 只有鲁迅先生和张爱玲, 单从这一点, 他们便足以不朽. 当然, 这话会有很多人不同意, 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赞成. 鲁迅先生考虑过自己的不朽吗? 我觉得没有, 真正可以不朽的人, 是不会想到这个的. 张爱玲虽然说过什么" 出名要趁早 ", 唉, 这句话如今可害死了不少青少年, 但她同时也知道, 人生的底蕴, 不过是荒凉. 不朽, 也只是过眼云烟.

黄鹂说鲁迅先生的小说成就最高, 我很赞同. 他的小说, 从<<狂人日记>>到<<故事新编>>, 从内容到写作格式, 不断在超越, 几乎没有一篇给人重复的感觉. 我不知道现代的作家里, 还有谁可以做得到.

黄鹂觉得要了解鲁迅先生, 必须先读他的小说, 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表达了他对社会对文化的看法. 很有道理, 然而我总觉得, 读他的小说, 还不是为了了解他, 换句话说, 倘若一个人想了解当时的( 甚至是现在的 )中国人, 最好先读他的小说, 因为那是一面面镜子. 若想了解鲁迅先生呢, 先读他的散文也许更好些.

我这么说没有足够的根据, 纯粹是出于我个人的经历. 我看他的第一部作品, 就是<<野草>>. 一辈子都忘不了它所给我的震撼.

<<朝花夕拾>>是他的回忆, 里面有可爱, 温馨, 从容, 镇定, 也有苦闷, 伤感和辛酸. 很多地方都让我笑了, 是真的被逗笑的, 就跟我看到他写的" 乌鸦炸酱面 "时一样笑, 笑得很高兴.

读<<野草>>就不太能笑得出了, 除了" 我的失恋 " 跟"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以外, 我再也笑不出了. 但<<野草>>里面有鲁迅先生更多的个人的成分, 他自己深切的孤独和寂寞, 他对人和世事的失望和困惑. 这集子里有很多地方谈到死亡, 谈到地狱, 还有复仇.

从前上中学的时候, 老师一提到<<野草>>, 便说那是一部犀利的战斗的檄文. 我对此十分困惑, 因为直到今天, 我的确看到了犀利, 可没怎么看出战斗来, 是不是我的眼睛有问题啊? <<野草>>给我的感觉, 并不是当荒原上的野草们奋然挣扎出地面的那一刹那, 而是它们被深埋在地下, 无边的黑暗中, 几乎窒息的疯狂.

关于小说的概念, 其中一个是讲小说是虚构的故事, 当然啦, 它要来源于生活. 该死的,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这句话, 文学作品哪一个不是来源于生活啊, 生活是一切的底子, 干吗老得强调什么什么是来源于生活?

我想小说的虚构性, 应该是它对原材料的剪裁, 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有的太单薄, 只有某个点具有爆发力, 或者又太丰厚, 都写出来反而消弱了作者最希望表达的, 所以必须有所取舍, 有所加工. 因此对我个人而言, 小说的所谓虚构性, 不过是它的戏剧性.也由于这个戏剧性, 小说不能走题, 它应当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画圆, 至于用什么方式, 那就看你的本事了.

散文更容易些, 它至少有个" 散 "字可以垫底, 只要你神不散就成了. 可话又说回来, 这" 神 "究竟散没散啊, 谁知道, 还不是你自己说了算?

散文的自由, 决定了它的个人化.

说到鲁迅先生的论争, 是指他的杂文吧. 黄鹂觉得最没艺术价值, 也最具备社会价值. 我老是搞不清楚什么才算艺术价值, 就不说这个了, 那么社会价值的体现, 其实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来看, 也就是它们的论争性.

咱们中国人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就是害怕争论. 动辄便有和事佬出来说什么" 以和为贵 ", 完全不理会青红皂白. 我特别讨厌这样的东西, 就为了达成所谓的" 和谐 ", 对是非黑白不闻不问.

鲁迅先生为人所诟病的一个焦点, 就是他爱争论, 总是想说出一个道理来, 这就让很多愿意" 以和为贵 "的人不喜了. 当然,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非得说得一清二楚, 有些是与非并没有特别的必要. 可是, 这不等于凡事不可理论, 更不等于争论就是没意义的, 就是不好的.

咱们说" 和谐 "说了也有千年了吧, 可咱们什么时候真的和谐过呢? 最擅长玩心术, 最喜欢窝里斗的, 好啦, 好啦, " 之一 ", 有咱们自己吧? 我总觉得, 什么时候咱们把真理搁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了, 也许才能好好的谈谈什么是和谐.

打架嘛, 不是病, 打不好才要命呢.

近年来关于鲁迅先生的解读, 有些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比如我看到过有人写文章, 论述鲁迅先生若活到37年后会不会当汉奸, 怎么也不想想, 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更不要说去假设另一个人的假设的生命阶段会发生什么事情了.

都说一个人要盖棺才能定论, 却偏偏还要把死了的人从坟墓里拖出来, 控诉他若是还活着会干什么可恶的勾当, 拜托啊, 笑话不是这么写的.

鲁迅先生说的很多话, 都离不开当时的文化环境, 离不开当年的政治氛围.黄鹂论述的关于" 少看中国书, 多看外国书 "的问题, 已经非常透彻了. 我想说的是, 听人说话, 要听到骨头里的, 最好不要仅仅从字面上理解, 不要望文生义, 否则冤假错案少不了.

说一个笑话吧, 其实不算笑话, 是真实发生过的.

A说:" 你以后肯定会做对不起我的事. "

B说:" 等我做了你再指责我也不迟. "

C说:" 你怎么知道B会做什么? "

A说:" 我觉得是这样的. "

我希望黄鹂的读书笔记能一直写下去, 我比较糊涂, 看他的文章, 我会清醒一些, 功德无量啊, 嘿嘿, 写吧, 写吧.

闲聊几句, 算是我的读后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