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周年,三十故事(4):关了家门,开了国门
文章来源: 客旅者之路2018-03-12 21:45:09

回顾走过的路,总有一些关键的转弯处,当时不一定明白它的影响,天长日久,意识到原来如此。

九一年夏天避难到外文书店的那一天,就是一生中关键转折处。今天坐下动手写时,脑中蹦出了关门开门这些词,听起来口气有点大,但一时也没有得到再好的词,就跟着感觉走吧。

英语学习是从初中开始的,Father Mother Brother, 哥哥姐姐Sister,编成顺口溜记单词仍记忆犹新,为帮助读音,新的英文单词常用中文字标出发音,可想而知,这样的发音不可能准确。但当时刚经过文革,英语老师几乎都失业已久了,恢复高考后各个学校才仓促找回,又走上三尺讲台,但他们毕竟长时间不练习,发音感觉恐怕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找回了。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学习英语基本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功夫全用到记单词和语法,是哑巴英语,但如果没有打算到国外留学,那些哑巴英文也绰绰有余应付晋职提升。当时系里一位专业课老师,长期为一个国家级专业文摘杂志搞翻译,小有名气,称得上英语人才了,但等到有一天,有老外专家到访,才露馅是哑巴英语,听不懂也搭不上话。

除了英语教科书,从大学起一直订有中央广播电台的《中国广播报》,每周一期,为的是收集报纸中那篇《星期天广播英语》短文,一直坚持到出国前,过一段还装订一下,积累了不少,现在不知在哪里,或许家人朋友仍保存着。虽然那时听力有限,但非常喜欢那些刊登的文章,知识性趣味性都好,申葆青教授的讲解也富有吸引力。当然,后来选择多了,陈琳教授的电视英语,美语节目Follow Me,短波电台VOA(Voice Of America)。

毕业后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段断续续学了些,也看些专业英语, 但总的来说长进不大,因为没有目标,可有可无,也就没有动力。就像很多事情一样,应付日常的需要是一回事,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

质的转变发生在九一年的夏天。周末的一天,阴差阳错把家中房门的钥匙忘在了室内,再回家才发现,夫人那天出差到郊区走了,那时没有手机,没法联系无计可施,只有等待夫人回来。垂头丧气之中,漫无目的骑车上街,结果落到了一个外文书店,随意看看消磨时间,待书店关门时回家,暂且避难一时。

倒也是难得的“闲时”,在书店游览群书,无意中看到VOA的两盘磁带,是Special English,也就是那种说的慢速英文,既然来了一趟,不能白费了,多少应有点收获,就买下了那两盘磁带。

无意插柳柳成荫,回家后把那两盘磁带放到录音机中反复听几遍后,居然听懂了主要内容,由此兴趣大增,接着又买了几盘磁带继续听,再由听磁带转移到英语电台,一下子好像这么多年的哑巴聋子突然听见了,这种感觉成了兴趣,有了动力,往前就出现了转机。

从此,学英语的兴致一发不可收,专程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买了部aiwa短波便携式收音机,是当时最好的,随处可收听VOA或BBC的电台。情有独钟,出国时又买了一部同牌子的收录两用机,价格不菲,设想上课听不懂时录下讲课内容,下课再听,后来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是后话。

英语水平长进了,也开始琢磨出国的可能,经历了曲折,最终天随人愿,获得了澳大利亚留学的机会,从此也就漂流天涯了。

出国后,家人常说,我们家出国路是从那天在外文书店避难开始的,之前没奢想过,也不可能,结果那天忘了钥匙,无奈到书店转一圈,使英文开窍了,走上了一条不同的生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