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两个轮子上飞行的日子
文章来源: 荔枝1002017-07-18 07:00:41

人真是奇怪,总是向往着更方便、更快捷的交通工具,但一旦有了新的,又怀念起旧的,千方百计地要去保存、欣赏和体验那些过时的车船。最典型的就是火车了,特别是蒸汽机车,是多少人心中缅怀的交通工具,和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回忆联系在一起。

(小镇上)
有时我会怀念骑自行车的日子。我初中学会了骑车,那是表姐教的,不知摔了多少次,把她的车龙头也摔歪过好几回。她先在前面扶着我的车把,待我有了进步后又在后面拉着置物架,有时还跟着我一起摔。经常是两个人都累得精疲力尽,最后由她骑着,我坐在车架上回家。
那时自行车还有配给制度,买名牌车如永久、凤凰、飞鸽还需特殊的票子。记得是邻居给我们的票,代价是两条中华烟。于是我有了一辆凤凰26寸女车,从此上下学就骑车了。
那时胆子真大,上海的马路窄,大多还没有非机动车道,骑着车在电车、货运车、摩托车之间穿行,被喇叭声、刹车声包围着,四面楚歌。在上海市区骑车,得用上全身的解数大胆、灵活、蛮不讲理,还要脸皮厚,被人骂了也不能太在意。骂得最多的是货运车司机和别的骑车人,“赤那”和“寻死”是最常听见的。
我从来就没有学会中国人特有的上下车方式:先用单脚踏几步,有了速度,然后另一腿飞快地从后面跨过车座,人就坐上去了。这个姿势特别优雅,但也有露光的担忧,夏天不敢穿短裙。因此后来有很多女车的前横档都做成斜的,腿就能从前面跨过去。而我,用的是笨办法,先坐好了,再踩向前去。到了美国后,发现美国人大都是这样上下车的,如果在校园里看见有人跨着上车,十有八九是中国留学生。

大学和后来的工作地点都在上海的东北部,那时的市区范围还小,我几乎要骑车穿过整个市区。现在想来,那个锻炼效果真是好,耐力还不说,两条腿不知练得有多结实!特别是过苏州河的时候,有不少女人都下车推上桥,我都是一口气绕S形骑上去。到了桥顶,再一路“飞”下来,风在耳边吹,屁股不沾座,长发飘飘、衣裙飘飘,实在是爽,和如今在空旷的高速公路上开车的感觉不差上下。
(附近公园里)
到美国后,自行车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成了娱乐和锻炼的器具。结婚后,发现老公有一辆山地车,是他高中时玩过的,和他的其它“玩具”一起扔在存物库里。我把它取了出来,自己也去买了一辆混合车,傍晚让他陪我出去骑车锻炼。那山地车不适合平滑的城市街道,第二年我又买了一辆混合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这以后,我们经常把自行车放在汽车后面的架子上,周末去郊外骑车游玩,直到有了孩子。



(纽约曼哈顿)
 
女儿们两岁时开始骑三轮脚踏车,四、五岁时,老公教她们学会了双轮。她们比我聪明得多,几乎没怎么摔过,也没骑到路边的沟里去过。有很多年,她们放学后爱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在小区“飙车”,有时还带上果汁和饼干,骑到附近的公园去“野餐”。我常对老公说,看女儿们的自行车一辆一辆地换大,也是看她们一年一年成长的过程。
(加拿大安大略湖边)
现在国内和欧美很多国家的城市都有随借随还的公用自行车,方便、环保、健康。在旅游中,我还经常看到人们用自行车来装饰公园、街角。对西方人来说,自行车也许不是怀旧对象(马车才是)。但出国后,自行车在我的眼里就有了一丝浪漫,让我想起当年在四川路桥上飞驰而下的感觉,以及后来和丈夫在森林小径上弯弯曲曲的颠簸。
年轻真好,两个轮子的车真好。


 
(伦敦)

* * * * *